一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9551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技术领域,且公开了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待建场地地下状况仿真建模:将地质勘探资料数据和原各专业设计图纸导入到Revit软件中建立地下BIM三维模型;步骤二、建场地路面状况仿真建模:通过扫描设备对路面地貌信息进行数据采集,通过采集的数据建立与现场地貌相符的GIS模型,将GIS模型数据转换成IFC格式的数据,IFC数据导入Revit软件中,通过Revit地形功能自动生成场地路面BIM三维模型;根据确立的地下管廊工作井设计方案开展给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结构各个专业施工图设计,将各个专业施工图导入到Revit软件中分别建立各专业初级BIM三维模型。三维模型。三维模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
,具体为一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盾构法综合管廊应用越来越多,典型案例有沈阳南运河盾构管廊,成都成洛线大直径盾构综合管廊,宁波通途路盾构综合管廊,广州地铁十一号线盾构综合管廊等。通过收集的全国盾构管廊的实施案例,我国盾构管廊目前以5.4

5.5m的圆形断面为主,结构受力性能好;区间工艺断面采用上下分舱,节点工作井以三层结构为主,地下一层主要为设备层,主要用于安放暖通、消防、电力、自控等设备等,地下二层和三层主要为入廊管线引出空间。
[0003]圆形盾构结构受力上的优势和成熟的工艺,推动了盾构综合管廊的发展和应用。圆形断面净高较大,区间采用上下分舱是较为合理的工艺布置方案,与之相对应的节点管廊工作井一般为地下三层结构,但是单井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所提出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一、待建场地地下状况仿真建模:将地质勘探资料数据和原各专业设计图纸导入到Revit软件中建立地下BIM三维模型;
[0009]步骤二、建场地路面状况仿真建模:通过扫描设备对路面地貌信息进行数据采集,通过采集的数据建立与现场地貌相符的GIS模型,将GIS模型数据转换成IFC格式的数据,IFC数据导入Revit软件中,通过Revit地形功能自动生成场地路面BIM三维模型;
[0010]步骤三、将地下BIM三维模型和路面BIM三维模型合成基础级BIM三维模型;
[0011]步骤四、在基础级BIM三维模型中生成横纵交错的三维网格分界线,将场地的BIM三维模型分割成若干子区域;
[0012]步骤五、依据地址勘探资料对每一子区域进行施工难度评分,从而生成初级BIM三维模型;
[0013]步骤六、确立地下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设计方案:对原有地下管线的搬迁拆除进行模拟施工,根据初级BIM三维模型、每一子区域的施工难度评分以及原有地下管线的搬迁拆除模拟施工确立地下管廊设计方案;
[0014]步骤七、交付BIM模型。
[0015]优选的,所述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共地下两层,一层为设备层,主要用于安放暖通、消防、电力、自控等设备,二层为管线引出层同时兼具施工期间出土、施工人员及材料进出等功能。
[0016]优选的,所述二层的内部下表面开设有集水及排水坑,满足施工阶段及运营使用阶段的集水和排水,二层在运营使用阶段作为管线引出层,一侧对接区间段管廊高压电力舱,作为高压电力引出区域,另一侧对接区间段管廊综合舱,作为综合管线(低压电力、通信、给水)引出区域。
[0017]优选的,所述一层作为设备层,集成通风机房及风井、配电设施用房、自控设备用房、吊装设施、通道及口部、管线引出通道及口部、高压细水雾泵房等功能空间。
[0018]优选的,所述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施工方法步骤为:
[0019]步骤S1、基坑挖掘,101、通过所述挖掘机按照所需铺设管廊的宽度要求沿施工路线挖掘地面,形成初步基坑,在初步基坑内部侧壁铺设第一层支撑板,通过基坑坑底对支撑板进行支撑;102、使用有穿孔的钢管穿过支撑板插入基坑颞部侧壁上,将支撑板楔在基坑侧壁上,并使钢管的端部与支撑板远离基坑侧壁的一面平齐,再将钢管与支撑板焊接固定;103、在地面插入支撑柱,且支撑桩穿钢管的穿孔;104、接着将挖掘机进入初步基坑内继续向下挖掘,使基坑符合管廊工作井的深度的基坑,并重复上述步骤将支撑板固定在深度基坑的侧壁上;105、将掘进机置于所述深度基坑内,通过所述掘进机掘进,以挖掘出宽度和长度符合所述管廊工作井要求的预处理基坑,在掘进机掘进时,重复上述将操作支撑板固定在预处理基坑的内侧壁上;
[0020]步骤S2、在挖掘好的基坑通过台车进行混凝土的浇灌,等混凝土凝固初步形成一节管廊工作井并支撑住基坑,同时掘进机继续掘基坑,混凝土的浇灌和基坑的挖掘同时进行,将管廊工作井一节一节的完成,挖掘的泥土运输车通过深度基坑和凝固的管廊工作井运输出预处理基坑。
[0021]步骤S3、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一节形成之后,在管廊工作井的内部搭建模具,并浇筑混凝土,使管廊工作井形成分割,成为两层,并在二层的底部开设集水及排水坑。
[0022](三)有益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4](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根据确立的地下管廊工作井设计方案开展给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结构各个专业施工图设计,将各个专业施工图导入到Revit软件中分别建立各专业初级BIM三维模型;把各个专业的初级BIM三维模型进行整合并进行碰撞检查,标注出碰撞点位置,根据标注出的碰撞点位置对整合后的初级BIM三维模型及各专业施工图纸进行调整,直到消除所有的碰撞点;通过调整后的初级BIM三维模型进行土建施工阶段和机电安装阶段施工模拟,根据施工模拟确定施工进度和现有的市政管网搬迁计划。
[0025](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可以减小工作井的层数,由常规的三层工作井优化为两层工作井,从而大大降低节点工作井的造价,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为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为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如图1

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步骤一、待建场地地下状况仿真建模:将地质勘探资料数据和原各专业设计图纸导入到Revit软件中建立地下BIM三维模型;
[0030]步骤二、建场地路面状况仿真建模:通过扫描设备对路面地貌信息进行数据采集,通过采集的数据建立与现场地貌相符的GIS模型,将GIS模型数据转换成IFC格式的数据,IFC数据导入Revit软件中,通过Revit地形功能自动生成场地路面BIM三维模型;
[0031]步骤三、将地下BIM三维模型和路面BIM三维模型合成基础级BIM三维模型;
[0032]步骤四、在基础级BIM三维模型中生成横纵交错的三维网格分界线,将场地的BIM三维模型分割成若干子区域;
[0033]步骤五、依据地址勘探资料对每一子区域进行施工难度评分,从而生成初级BI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待建场地地下状况仿真建模:将地质勘探资料数据和原各专业设计图纸导入到Revit软件中建立地下BIM三维模型;步骤二、建场地路面状况仿真建模:通过扫描设备对路面地貌信息进行数据采集,通过采集的数据建立与现场地貌相符的GIS模型,将GIS模型数据转换成IFC格式的数据,IFC数据导入Revit软件中,通过Revit地形功能自动生成场地路面BIM三维模型;步骤三、将地下BIM三维模型和路面BIM三维模型合成基础级BIM三维模型;步骤四、在基础级BIM三维模型中生成横纵交错的三维网格分界线,将场地的BIM三维模型分割成若干子区域;步骤五、依据地址勘探资料对每一子区域进行施工难度评分,从而生成初级BIM三维模型;步骤六、确立地下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设计方案:对原有地下管线的搬迁拆除进行模拟施工,根据初级BIM三维模型、每一子区域的施工难度评分以及原有地下管线的搬迁拆除模拟施工确立地下管廊设计方案;步骤七、交付BIM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共地下两层,一层为设备层,主要用于安放暖通、消防、电力、自控等设备,二层为管线引出层同时兼具施工期间出土、施工人员及材料进出等功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类矩形盾构管廊工作井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层的内部下表面开设有集水及排水坑,满足施工阶段及运营使用阶段的集水和排水,二层在运营使用阶段作为管线引出层,一侧对接区间段管廊高压电力舱,作为高压电力引出区域,另一侧对接区间段管廊综合舱,作为综合管线(低压电力、通信、给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雷郑铭钧谢波陈建伟钱磊杨明徐一凡俞海伟殷四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