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416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3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耳组件、电芯、电池和电子设备。极耳组件通过将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绝缘层三者层叠设置,绝缘层上具有外露正极极耳和/或负极极耳的开口,开口仅外露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中的一个,从而实现在极耳组件上设置具有多个端口的连接器。通过连接器将极耳组件和电路板电连接,有利于使极耳组件和电路板可以稳定电连接,且在维修等场景下,极耳组件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可以相对容易被解除。易被解除。易被解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和电子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可以包括电芯和电芯保护板。电芯可以是电池的储能元件。电芯保护板可以用于保护电芯,以使得电芯可以安全、稳定地充电和放电。为确保电芯和电芯保护板可以协同且稳定地工作,电芯和电芯保护板可以稳定连接。例如,电芯和电芯保护板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电芯和电芯保护板还可以通过电池的封装外壳封装为一体。
[0003]然而,上述用于稳定连接电芯和电芯保护板的方式,可能会降低电芯或电芯保护板的回收利用率。例如,如果电芯和电芯保护板中的一个报废,即使另一个仍可以正常工作,电池也将整体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目的是可以灵活地拆解电芯和电芯保护板。
[0005]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极耳组件,所述极耳组件应用于电芯,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中的一个为正极极片,另一个为负极极片,所述极耳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之间;
[0006]所述第一极耳包括第一极耳部、第二极耳部和第三极耳部,所述第一极耳部和所述第二极耳部位于所述第三极耳部的两端;
[0007]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以外;
[0008]所述极耳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二极耳的远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侧;
[0009]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一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二极耳部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
[0010]本申请提供的极耳组件,有利于使电芯与电路板可以稳定电连接,且在维修等场景下,电池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可以相对容易被解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池被报废,电路板(如电芯保护板)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池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池,则电子设备内的电芯保护电路仍可以继续工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芯保护板被报废,电池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池和电芯保
护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芯保护板,则电子设备内的电池仍可以继续工作。因此可以灵活地拆解电池和电芯保护板,有利于提高电池或电芯保护板的回收利用率。
[0011]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第四极耳部、第五极耳部和第六极耳部,所述第四极耳部和所述第五极耳部位于所述第六极耳部的两端;
[0012]所述极耳组件还包括绝缘极耳外壳,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一绝缘层收容于所述绝缘极耳外壳内,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在绝缘极耳外壳上;
[0013]所述绝缘极耳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开口、第二外壳开口、第三外壳开口、第四外壳开口,所述第一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三外壳开口位于所述极耳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外壳开口和所述第四外壳开口位于所述极耳组件的另一端;
[0014]所述第一外壳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一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
[0015]所述第二外壳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二极耳部电连接;
[0016]所述第三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二极耳的所述第四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四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三外壳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
[0017]所述第四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二极耳的所述第五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四外壳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五极耳部电连接。
[0018]在本申请中,极耳组件可以通过绝缘极耳外壳包裹,以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与各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通过在绝缘极耳外壳上可以开设有分别用于外露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多个外壳开口,有利于使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连接通路可以相互独立。
[0019]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层还包括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五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以外,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三外壳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第四外壳开口相对设置。
[0020]第一绝缘层上开设用于外露第二极耳的开口,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的对称性,也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和极片电连接的灵活度。例如,在第一绝缘层上设置用于外露第一极耳的开口和用于外露第二极耳的开口,从第一绝缘层的每一侧,既可以实现第一极耳与极片和/或电路板的电连接,还可以实现第二极耳与极片和/或电路板的电连接,因此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的加工便捷度。
[0021]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第四极耳部、第五极耳部和第六极耳部,所述第四极耳部和所述第五极耳部位于所述第六极耳部的两端;
[0022]所述极耳组件还包括第三极耳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之间;
[0023]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五开口、第六开口、第七开口和第八开口,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五开口、所述第六开口、所述第七开口和所述第八开口以外,
[0024]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一极耳部被配置
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五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
[0025]所述第六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六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二极耳部电连接;
[0026]所述第七开口和所述第四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极耳的所述第四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七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
[0027]所述第八开口和所述第五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八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耳的所述第五极耳部电连接。
[0028]当电芯具有三个电极的情况下,极耳组件可以包括与该三个电极一一对应的三个极耳;通过在第二绝缘层上设置对应第一极耳的开口和对应第二极耳的开口,极耳组件的三极耳的连接通路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极耳组件可以有利于实现对电芯进行更加精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组件(330),所述极耳组件(330)应用于电芯(310),所述电芯(310)还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中的一个为正极极片,另一个为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组件(33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和第一绝缘层(333),所述第一绝缘层(333)位于所述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之间;所述第一极耳(331)包括第一极耳部(3313)、第二极耳部(3314)和第三极耳部(3315),所述第一极耳部(3313)和所述第二极耳部(3314)位于所述第三极耳部(3315)的两端;所述第一绝缘层(333)包括第一开口(3331)和第二开口(3332),所述第一开口(3331)和所述第一极耳部(331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开口(3332)与所述第二极耳部(3314)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极耳(332)在所述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开口(3331)和所述第二开口(3332)以外;所述极耳组件(330)还包括第一连接器(311),所述第一连接器(311)位于所述第二极耳(332)的远离所述第一极耳(331)的一侧;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一极耳部(3313)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开口(3331)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开口(3332)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二极耳部(3314)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极耳(332),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组件(3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332)包括第四极耳部(3323)、第五极耳部(3324)和第六极耳部(3325),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和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位于所述第六极耳部(3325)的两端;所述极耳组件(330)还包括绝缘极耳外壳(334),所述第一极耳(331)、所述第二极耳(332)和所述第一绝缘层(333)收容于所述绝缘极耳外壳(334)内,所述第一连接器(311)设置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所述绝缘极耳外壳(334)包括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二外壳开口(3342)、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四外壳开口(3344),所述第一外壳开口(3341)和所述第三外壳开口(3343)位于所述极耳组件(330)的一端,所述第二外壳开口(3342)和所述第四外壳开口(3344)位于所述极耳组件(330)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外壳开口(3341)与所述第一开口(333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一极耳部(3313)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外壳开口(3341)和所述第一开口(3331)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二外壳开口(3342)与所述第二开口(33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所述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外壳开口(3342)和所述第二开口(3332)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二极耳部(3314)电连接;所述第三外壳开口(3343)和所述第二极耳(332)的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相对设置,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三外壳开口(3343)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所述第四外壳开口(3344)和所述第二极耳(332)的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四外壳开口(3344)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组件(3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333)还包括第三开口(3333)和第四开口(3334),所述第三开口(3333)和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开口(3334)与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331)在所述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三开口(3333)和所述第四开口(3334)以外,所述第三开口(3333)和所述第三外壳开口(3343)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开口(3334)和所述第四外壳开口(3344)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耳组件(3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332)包括第四极耳部(3323)、第五极耳部(3324)和第六极耳部(3325),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和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位于所述第六极耳部(3325)的两端;所述极耳组件(330)还包括第三极耳(335)和第二绝缘层(336),所述第二极耳(332)位于所述第一极耳(331)和所述第三极耳(335)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336)位于所述第二极耳(332)和所述第三极耳(335)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336)包括第五开口(3361)、第六开口(3362)、第七开口(3363)和第八开口(3364),所述第三极耳(335)在所述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五开口(3361)、所述第六开口(3362)、所述第七开口(3363)和所述第八开口(3364)以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