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电磁干扰弹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938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电磁干扰弹片,该弹片包括有一固定壁面,该固定壁面一端开设有一弯弧突出状的簧片;该固定壁面上开设有倒钩、铆合孔等多种固定结构,可以满足不同场合固定方式的要求,并可以结合使用多种固定,因此该弹片可稳固地固定在电子装置的组合壳体上;该簧片具有多个弧形结构,故该弹片具有良好的弹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防止电磁辐射干扰(EMI)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可适用多种固定方式的防电磁干扰弹片结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电子组件运作时会产生电磁波,该电磁波如果漫无限制地向外辐射,则会干扰其它通过电磁波方式传输讯号的电子装置接收讯号的效果,也会导致其它电子产品性能下降;计算机作为电子装置其由诸多电子元器件组成,因此,其运作时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干扰,而且随着电子装置如计算机的逐渐普及,电子干扰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重。所以各国对计算机所辐射的电磁波均有严格规范,如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已制定出强制规范电磁兼容性(EMC)标准。在电子装置如计算机的设计中,为达到上述EMC标准,必须用封闭的导电材料壳体加以电磁屏蔽,由于为便于组拆电子装置,其壳体大多均采用可相对移动的部分(如上盖、机座、侧板等)组合而成,但是,这样在各部分接合之处不免会产生缝隙而致使电磁波外泄,难以符合EMC标准。研究表明若要在上盖与机座等各部份接合处达到EMC标准,其间隙不能超过讯号波长的二十分之一,而现今计算机机壳接合处间距远远大于该数值。为解决此问题,产业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有的以螺丝锁固上盖与机座间接缝,但此举既不实用也不经济,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上盖与机座间固定数个导电弹片,使导电弹片分别与上盖和机座电性接触,如台湾专利申请第78200940、84202819号以及美国专利第4762966、4780570号等,拆卸、组装机箱盖时,弹片容易产生横向位移或滑动,以致接触其它电子元器件而导致短路,甚至发生脱落现象。另外,现有的导电弹片大多只能设置于电子装置的壳体边缘,而不能固定于其中间某一位置,这显然不能满足诸多特殊的应用场合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所述的现有的防电磁干扰弹片结构所存在的缺陷以及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电磁干扰弹片,其可以满足不同场合固定方式的要求,固定稳固且弹性性能良好,可较好的防止电磁干扰现象。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该弹片包括有一固定壁面,该固定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一倒钩;该固定壁面的一端设有一簧片,该簧片与该固定壁面成一锐角相连接一起;还可以在固定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一铆合孔,并在簧片上开设有与上述铆合孔相对应的避位孔。此外,本技术还可进一步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在上述固定壁面与簧片相连接之处设有一“U”形的第一弧形部;上述簧片在靠近与固定壁面相连接处设有一第二弧形部,且第二弧形部向靠近固定壁面方向凹陷;该簧片未与固定壁面相连接的一端、与第二弧形部相连接设有一第三弧形部;该簧片未与固定壁面相连接的一端边缘处开设有一第四弧形部。因此,本防电磁干扰弹片具有多种固定结构,固定该弹片时,可以结合使用多种固定方式,可获取较好的固定强度;另,该弹片还开设有若干弧形部结构,使该弹片具有良好的弹性,与电子装置组合壳体紧密接触,取得较好的防电磁干扰效果。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防电磁干扰弹片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防电磁干扰弹片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防电磁干扰弹片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防电磁干扰弹片的倒钩卡合于机座边缘固定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防电磁干扰弹片的倒钩卡合于机座中间固定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防电磁干扰弹片的铆接固定前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防电磁干扰弹片的铆接固定后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防电磁干扰弹片的粘胶固定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防电磁干扰弹片的三种固定方式结合应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8,为本技术防电磁辐射干扰弹片的较佳实施例,其中弹片2是装置于电子装置的组合壳体间,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子装置以电脑主机为例,本技术仅画出了固定该弹片2所需的机座1,并未画出其上盖。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弹片立体结构图,该弹片2包括有一固定壁面21,该固定壁面21其两表面均具有较高的平整性,该固定壁面21上开设有至少一倒钩211,另,该固定壁面21上还可开设有至少一铆合孔212;该固定壁面21的一端设有一弯弧突出状的簧片22,该簧片22与上述固定壁面21成一锐角相连接一起,在该簧片22上开设有与上述铆合孔212相对应的避位孔221。另请结合图1、图2,所述簧片22与固定壁面21相连接处开设有一第一弧形部222,且该第一弧形部222弯折成一“U”形结构,以提供充分的弹力;该簧片22在靠近与固定壁面21相连接处、与上述第一弧形部222相接设有一第二弧形部223,且该第二弧形部223向靠近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凹陷;所述簧片22未与固定壁面21相连接的一端设有一第三弧形部224,且该第三弧形部224向远离上述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凸出;另,所述簧片22未与固定壁面21相连接的一端边缘处开设有一第四弧形部225,且该第四弧形部225向靠近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凹陷,以使该簧片22的末端向远离该固定壁面21的方向稍微翘曲。如图3、图4所示,为本弹片2仅利用其倒钩211卡合于机座1上的固定情形,如图3,本实施例中,该倒钩211是由固定壁面21向开设有簧片22的一侧冲制而成,欲将弹片2固定于机座1边缘时,仅需将机座1边缘置于该固定壁面21与簧片22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使该弹片2的第二弧形部223压触机座1表面,并令倒钩211置于机座1的卡接孔11内并与之卡合,即可将该弹片2牢固地固定在机座1之上;同样,如图4,欲将弹片2固定于机座1中间位置时,使该弹片2的固定壁面21穿过机座1的一卡接孔11,并令机座1置于固定壁面21与簧片22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使得倒钩211与另一卡接孔11卡合即可。由此可知,上述弹片2采用倒钩211卡合固定的方式不仅可灵活地固定在机座1边缘,也可固定于其中间位置。如图5、图6所示,为本弹片2仅采用铆接方式固定于机座1的情形,如图5,铆接前,将机座1上铆接突点12置于该弹片2的铆合孔212内,经冲压后,如图6,该弹片2即可与该机座1铆接为一体。在上述铆接过程中,冲压所需使用的冲头(图未示)可由弹片2的避位孔221(如图1)穿过进行冲压。如图7所示,为本弹片2仅采用粘胶方式固定于机座1的情形,由于弹片2的固定壁面21其两表面均保持较好的平整性,故可在该固定壁面21与机座1接触的一面涂抹强力胶等胶质物后,将该面粘合于机座1的表面即可。值得说明的是,该种粘合固定方式可以分别结合上述倒钩卡合、铆接两种固定方式同时使用,因而,对于弹片固定强度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则可以同时使用上述三种固定方式,如图8所示,此时,该弹片2的倒钩211是由其固定壁面21向未开设簧片22的一侧冲制而成。如图1所示,弹片2的簧片22上开设有若干避位孔221,该等避位孔221除具有上述供冲头穿过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调整该避位孔221的大小,使得弹片2获取不同的弹性性能。如图2所示,本技术较为明显的改进还在于该弹片2的簧片22具有若干前述的弧形部结构,第一弧形部222成“U”形结构,为弹片2提供充分的弹力;第二弧形部223向靠近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凹陷,可紧紧压触机座1的表面(如图3、图4),使弹片2与该机座1之间的固定更为紧固;第三弧形部224向远离上述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凸出,弹片2固定后,上盖(图未示出)与机座1配合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电磁干扰弹片,其位于电子装置的组合壳体之上,其特征在于:该弹片包括有一固定壁面,该固定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一倒钩,该固定壁面上开设有至少一铆合孔;该固定壁面的一端设有一簧片,该簧片与该固定壁面成一锐角相连接一起,且该簧片上开设有与上述铆合孔相对应的避位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军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