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610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上设有充电输入接口、充电输出接口,所述设备本体内还设有信号生成模块和能量转换模块;其中:所述信号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携带有取值为正的电流输出值的充电机充电状态CCS信号;所述充电输入接口,通过第一充电线路与供能车辆相连接,用于向所述供能车辆发出所述CCS信号,并接收所述供能车辆输出的电能;所述能量转换模块,与所述充电输入接口相连接,用于将所述充电输入接口接收的电能转换为适配于所述充电输出接口的电能;所述充电输出接口,通过第二充电线路与待补能车辆相连接,且与所述能量转换模块相连接,用于将所述能量转换模块中转换后的电能输出至所述待补能车辆。补能车辆。补能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各地的电动汽车保有量也不断上升,然而目前的充电桩数量和分布并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因此在没有充电设备的情况下,将一辆空闲电能充足的电动汽车的电能转移至为另一辆电动汽车成为了一种合理、有效的车辆紧急充电方式。
[0003]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利用供能车辆的双向车载充电机(On

board charger,OBC)来控制该供能车辆处于充电状态,从而将供能车辆的电能转移至待补能车辆。然而,许多汽车并未配备既能充电又能放电的双向OBC,无形中提高了实现车对车充电方式的设备门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0005]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上设有充电输入接口、充电输出接口,所述设备本体内还设有信号生成模块和能量转换模块;其中:
[0006]所述信号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携带有取值为正的电流输出值的充电机充电状态CCS信号;
[0007]所述充电输入接口,通过第一充电线路与供能车辆相连接,用于向所述供能车辆发出所述CCS信号,并接收所述供能车辆输出的电能;
[0008]所述能量转换模块,与所述充电输入接口相连接,用于将所述充电输入接口接收的电能转换为适配于所述充电输出接口的电能;
[0009]所述充电输出接口,通过第二充电线路与待补能车辆相连接,且与所述能量转换模块相连接,用于将所述能量转换模块中转换后的电能输出至所述待补能车辆。
[0010]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充电输入接口对上述供能车辆发送由上述信号生成模块生成的CCS信号,使得该供能车辆可以向车对车充电设备的充电输入接口输出电能,并由能量转换模块将充电输入接口接收的电能转移至转换为适配于充电输出接口的电能,从而使得待补能车辆可以利用上述充电输出接口接收转换后的电能并充电,相比车对车充电方式,本说明书不存在针对双向车载充电机的硬性要求,适用于更多型号的电动汽车,进而降低了该充电方式的使用门槛。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
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对车充电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与供能车辆的电路示意图;
[0016]图4是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与供能车辆在充电过程的流程图;
[0017]图5是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讯协议中对于报文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专利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19]在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0020]应当理解,尽管在本专利技术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
[0021]在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充电方式可以区分为“快充”与“慢充”两种方式。对于前者而言,其完整充电流程通常可以为“家用220v16A插座

充电线

慢充口

车载充电机(即OBC)

电池包”。其中,由于插座输出的是220V交流电,而电池包内部储存的是高压直流电,因此需要利用OBC将低压交流电进行升压整流以转换为符合相关规定的高压直流电并储存到电池包里,同时这也说明了在上文通过双向OBC实现车对车充电的方案中,用于充电的电能为OBC将电池包的高压直流电转换后、向外输出的低压交流电,进而导致其方案存在车辆充电效率较低的问题;对于后者而言,其完整充电流程通常可以为“快充桩

充电线

快充口

电池包”,其中,充电桩的内部已经将电能转换成了车辆所需要的高压直流电,因此避免了OBC的参与,并使得车辆可以将充电桩输出的高压直流电直接存储电池包里,从而实现了快速充电的效果。以上两种充电方式也导致了充电接口的不同,而本说明书在下文所涉及的充电输出接口与充电输入接口均可以作为对应快充方式的充电接口,从而为实现“车对车”的高效充电方式提供了技术基础。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车对车充电设备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对车充电系统的架构示意图。该动态显示系统可以包括供能车辆11、待补能车辆12和车对车充电设备13。
[0024]供能车辆11为向外输出电能的车辆,在上述系统运行过程中,供能车辆11通过第
一充电线路将自身的充电接口与车对车充电设备13的充电输入接口相连接,并通过车对车充电设备13的充电输出接口将电能传输至待补能车辆12。
[0025]待补能车辆12为接收电能并进行充电的的车辆,在上述系统运行过程中,供能车辆11通过第二充电线路将自身的充电接口与车对车充电设备13的充电输出接口相连接,并通过车对车充电设备13的充电输出接口将接收的电能进行存储。
[0026]车对车充电设备13为独立于供能车辆11与待补能车辆12的电子设备,在上述系统运行过程中,车对车充电设备13通过上述第一充电线路、上述第二充电线路分别与供能车辆11与待补能车辆12的充电接口相连接,并通过内部的能量转换模块将充电输入接口接收的电能(即供能车辆11输入的电能)进行对应的转换,并通过上述充电输出接口输出至待补能车辆12,进而实现对应电能在两车之间的转移。
[0027]其中,上述第一充电线路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对车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上设有充电输入接口、充电输出接口,所述设备本体内还设有信号生成模块和能量转换模块;其中:所述信号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携带有取值为正的电流输出值的充电机充电状态CCS信号;所述充电输入接口,通过第一充电线路与供能车辆相连接,用于向所述供能车辆发出所述CCS信号,并接收所述供能车辆输出的电能;所述能量转换模块,与所述充电输入接口相连接,用于将所述充电输入接口接收的电能转换为适配于所述充电输出接口的电能;所述充电输出接口,通过第二充电线路与待补能车辆相连接,且与所述能量转换模块相连接,用于将所述能量转换模块中转换后的电能输出至所述待补能车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输入接口与所述充电输出接口为高压直流充电接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输入接口与所述充电输出接口包含直流电源正极DC+端口与直流电源负极DC

端口,所述能量转换模块位于所述DC+端口与所述DC

端口所处的主供能电路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能电路上设有继电器,所述继电器至少设置于在所述设备本体与所述供电车辆中,且所述继电器在所述供能车辆的充电过程中保持闭合、在充电结束后保持断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输入接口与所述充电输出接口包含充电通信CA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炜王阳侯恩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