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287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包括支撑座和柱体,所述支撑座的顶面且位于柱体的下侧焊接有固定杆,所述柱体的上侧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的末端固定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内侧固定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安装有套杆,所述套杆的外壁与套筒的内壁相贴合。该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通过固定在柱体上的弹簧及安装在弹簧上的缓冲板,在碰撞发生时,缓冲板和外物接触,且缓冲板在外力作用下向内侧移动压缩弹簧,由于弹力的作用弹簧发生回弹释放压力,起到了保护柱体不受损坏的效果。的效果。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


[0001]本技术属于道路交通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

技术介绍

[0002]警示柱就是用于道路、建筑物和停车位之间的隔离,通常是放置在路面上,起到了对行驶中机动车辆的警示作用,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可避免的会与机动车辆发生碰撞,将会造成警示柱的表面损坏,为此,我们常需储存一些警示柱以便于随时更换。
[0003]现市面上的智能交通用警示柱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0004]1.现有的智能交通用警示柱耐冲击性差,在和机动车辆碰撞时易损坏,碰撞后位置发生改变的警示柱不仅失去警示作用,还会阻碍正常行驶的机动车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0005]2.在交通用警示柱日常使用时,通常不具备额外的照明功能,这样一旦在夜晚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使用时,就很难察觉到警示柱的存在,从而使得行人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应用时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包括支撑座和柱体,所述支撑座的顶面且位于柱体的下侧焊接有固定杆,所述柱体的上侧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的末端固定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内侧固定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安装有套杆,所述套杆的外壁与套筒的内壁相贴合。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两侧安装有把手,所述把手呈对称形式分布。
[0009]优选的,所述缓冲板的外表面贴设有反光贴,所述反光贴的表面贴设有保护膜。
[0010]优选的,所述柱体的上方固定有灯带,所述柱体的顶端安装有光敏装置,所述灯带通过线路连接光敏装置。
[0011]优选的,所述灯带的下端固定有第一垫圈,所述灯带的上端固定有第二垫圈,所述第一垫圈及第二垫圈均套设在柱体上。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垫圈的上表面焊接有四个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上方安装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位于光敏装置的上方。
[0013]本技术的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具有以下优点:
[0014]1.该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通过固定在柱体上的弹簧及安装在弹簧上的缓冲板,在碰撞发生时,缓冲板和外物接触,且缓冲板在外力作用下向内侧移动压缩弹簧,由于弹力的作用弹簧发生回弹释放压力,起到了保护柱体不受损坏的效果,且设有的套筒和套杆,可以在缓冲板位移时保证其移动的位置处于一条直线上,其耐冲击性能更强;
[0015]2.该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通过固定在柱体上方的灯带,起到了在夜间使用时,提高警示柱的警示作用,通过安装在柱体顶端的光敏装置,这样当夜晚光线不足时,光敏装置连通灯带亮起,从而为警示柱的周围提供照明效果,实现了夜晚警示柱智能照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支撑座及固定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照明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套筒及套杆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标记说明:支撑座

1、柱体

2、把手

3、固定杆

4、弹簧

5、套杆

6、套筒

7、缓冲板

8、反光贴

9、第一垫圈

10、灯带

11、第二垫圈

12、支撑块

13、光敏装置

14、保护盖

15。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2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00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27]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此外,本技术实施例可
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0028]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9]如图1

5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包括支撑座1和柱体2,所述支撑座1的顶面且位于柱体2的下侧焊接有固定杆4,所述柱体2的上侧固定有弹簧5,所述弹簧5的末端固定有缓冲板8,所述缓冲板8的内侧固定有套筒7,所述套筒7的内壁安装有套杆6,所述套杆6的外壁与套筒7的内壁相贴合,通过柱体2外表面安装的缓冲结构,可以有效的吸收并释放碰撞造成的冲击力,从而保护智能警示柱不受损坏,通过安装在缓冲板8内侧的套设结构,由套筒7和套杆6所构成,起到了对缓冲板8的限位作用,且在缓冲结构无法承受冲击力时,套设结构起到了补足吸收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包括支撑座(1)和柱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的顶面且位于柱体(2)的下侧焊接有固定杆(4),所述柱体(2)的上侧固定有弹簧(5),所述弹簧(5)的末端固定有缓冲板(8),所述缓冲板(8)的内侧固定有套筒(7),所述套筒(7)的内壁安装有套杆(6),所述套杆(6)的外壁与套筒(7)的内壁相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的两侧安装有把手(3),所述把手(3)呈对称形式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交通用耐冲击警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8)的外表面贴设有反光贴(9),所述反光贴(9)的表面贴设有保护膜。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立群周翔刘南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泰安宏业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