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37490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具体涉及基坑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具有支护基坑的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与附属基坑围护间存在接缝,在接缝处设置有止水结构,止水结构、地下连续墙和附属基坑围护形成封闭构造;沿止水结构外侧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止水结构的第一固定部;止水结构包括若干组沿地下连续墙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搅拌桩,以及布设于相邻两组搅拌桩之间的注浆结构;此结构应用于施工。技术效果。此结构的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有效减少基坑渗漏;此种施工方法,施工周期短,施工过程质量可控,降低接缝渗漏风险。风险。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时,一般分阶段施工车站与附属结构,即先施工地铁车站,后施工附属结构。车站与附属结构基坑由于开挖深度不同,围护通常采用不同的工法。针对以饱水的软弱粘土沉积为主的软土地区,车站多采用连续墙,而附属结构则多采用SMW工法桩。
[0003]在我国,通常意义上所指的软土是指水下沉积的软弱饱和粘性土层。软土具有压缩性高、强度低和透水性差的特点。路基中常见的软土,一般是指处于软朔或者流朔状态下的粘性土。其特点是天然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系数高、强度低,并具有蠕变性、触变性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因此,通过软土地区的路基易发生坍滑和沉陷等病害,因此,软土地区的路线应尽可能选择软土薄的地带通过,若是选用软土作为路基应用,必须采取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否则易发生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陷。
[0004]而在软土地区常用的SMW(Soil Mixing Wall)工法桩通常指的就是三轴搅拌桩。SMW工法是利用专门的多轴搅拌就地钻进切削土体,同时在钻头端部将水泥浆液注入土体,经充分搅拌混合后,在各施工单位之间采取重叠搭接施工。在水泥土混合体未结硬前再将H型钢或其他型材插入搅拌桩体内,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连续完整的、无接缝的地下连续墙体。
[0005]但是在施工附属结构时,附属结构的基坑围护与车站基坑围护接缝是基坑渗漏的最薄弱点,通常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防止基坑渗漏。在富水砂层地质条件下,也就是软土地区,高压旋喷桩工艺成桩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常出现“10缝9漏”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基坑渗漏,将严重影响工期,增加施工成本,甚至对基坑安全与周边环境安全产生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中富水砂层地质条件下,附属结构的基坑围护与地下连续墙的基坑围护接缝处,使用高压旋喷桩工艺成桩时,高压旋喷桩工艺成桩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易出现基坑渗漏的问题,提供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0007]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具有支护基坑的地下连续墙,所述地下连续墙与附属基坑围护间存在接缝,在所述接缝处设置有止水结构,所述止水结构、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附属基坑围护形成封闭构造;
[0009]沿所述止水结构外侧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止水结构的第一固定部;
[0010]所述止水结构包括若干组沿所述地下连续墙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搅拌桩,以及布
设于相邻两组搅拌桩之间的注浆结构。
[0011]所述封闭构造,是以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附属基坑围护作为两个面,并设置与二者连接的所述止水结构,围绕所述接缝处,三者形成了一个封闭区域的封闭构造,能够有效对接缝处进行封堵,提高整体止水加固效果。
[0012]所述止水结构是使用SMW工法进行设计得到的搅拌桩,因此所述止水结构与所述地下连续墙连接处,必然会有若干个空隙,在所述空隙处设置了若干个注浆结构,设置的注浆结构可以封堵所述接缝沿所述地下连续墙长度方向的渗水;为了防止所述止水结构处出现问题,导致渗水,所述渗水结构外侧壁还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既用于固定所述止水结构,同时也防止渗水;所述第一固定部可以是搅拌桩或是旋喷桩,满足所能达到的效果即可。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相较于直接使用旋喷桩进行接缝止水,基坑渗漏频率高,堵漏成本高而言,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是通过设置止水结构,在接缝外侧形成一个封闭区域;并在接缝沿地下连续墙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注浆结构,以及第一固定部,对接缝渗水处进行了多重处理。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施工过程可控,有效减少基坑渗漏。
[0014]优选地,所述止水结构包括第一止水结构和第二止水结构;所述第一止水结构一端与所述地下连续墙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止水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止水结构远离所述第一止水结构的一端与所述附属基坑围护连接。
[0015]由于SMW工法施工的搅拌桩,是三轴搅拌桩,因此所述地下连续墙、所述附属基坑围护以及所述止水结构所形成的封闭区域必然是一个方形区域。因此,所述止水结构必然是包括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部分,且连接方式必然是两者分别与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附属基坑围护相连。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止水结构与所述第二止水结构内设置有加固结构。
[0017]为了保证所述止水结构的牢固性,在所述第一止水结构和所述第二止水结构内设置了混凝土制的所述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由水泥浆直接浇筑到搅拌桩内形成。
[0018]优选地,所述止水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部均与所述附属基坑围护深度相同;所述加固结构底端深度大于所述止水结构深度。
[0019]所述加固结构是形成整个封闭构造的重要部分,且渗水有发生在所述基坑以下的可能,因此,所述加固结构的深度必然需要大于所述所述附属基坑围护的深度。
[0020]优选地,所述附属基坑围护上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止水结构连接。
[0021]所述支撑部,是设置于所述附属基坑围护相邻两个搅拌桩接缝处的H型钢。则所述第二止水部与所述附属基坑围护连接处的接缝上必然需要设置有支撑部,也就是H型钢。
[0022]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沿所述止水结构外侧壁布置,所述第一固定部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地下连续墙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止水结构均咬合。
[0023]由于所述第一固定部需要同时达到止水和加固所述止水结构的功能,因此需要与所述地下连续墙连接。
[0024]优选地,所述第一止水结构为设置于所述止水结构最外侧的一组搅拌桩,所述第二止水结构为所述止水结构垂直于所述附属基坑围护最外侧的一组搅拌桩;所述止水结构
相邻两个所述搅拌桩的轴心间距相同。
[0025]设置的所述第一止水结构和第二止水结构是在SMW工法设置的三轴搅拌桩上,相对于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附属基坑围护最外侧的两组搅拌桩;同时,由于是三轴搅拌桩,因此相邻的两个所述搅拌桩的轴心间距必然相同。
[0026]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为旋喷桩。
[0027]优选地,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附属基坑围护互相垂直。
[0028]理论上来说,所述地下连续墙应当与所述附属基坑围护垂直,但是实际上,都是稍有偏颇;尽管二者不垂直的情况下,整个所述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依然可以发挥较为良好的作用,但是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附属基坑围护垂直时,所述基坑接缝止水结构止水效果更佳。
[0029]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的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的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施工具体步骤包括:
[0030]S1:在地下连续墙处进行附属基坑围护施工;
[0031]S2:止水结构施工;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具有支护基坑的地下连续墙(4),所述地下连续墙(4)与附属基坑围护(5)间存在接缝(6),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缝(6)处设置有止水结构(1),所述止水结构(1)、所述地下连续墙(4)和所述附属基坑围护(5)形成封闭构造;沿所述止水结构(1)外侧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止水结构(1)的第一固定部(3);所述止水结构(1)包括若干组沿所述地下连续墙(4)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搅拌桩,以及布设于相邻两组搅拌桩之间的注浆结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结构(1)包括第一止水结构(11)和第二止水结构(12);所述第一止水结构(11)一端与所述地下连续墙(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止水结构(12)连接;所述第二止水结构(12)远离所述第一止水结构(11)的一端与所述附属基坑围护(5)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结构(11)与所述第二止水结构(12)内设置有加固结构(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结构(1)、所述第一固定部(3)均与所述附属基坑围护(5)深度相同;所述加固结构(2)底端深度大于所述止水结构(1)深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属基坑围护(5)上设置有支撑部(51),所述支撑部(51)与所述第二止水结构(12)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接缝止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3)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大权施卫华曾红兵魏磊陈海银王爱军何梁徐光辉曾涛方文轶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