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压缩机具备:驱动部;回旋涡旋盘,通过该驱动部相对于轴线偏心旋转;固定涡旋盘,与该回旋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通过外周面遍及周向与内周面嵌合,将壳体内区划为从外部供给制冷剂的第1空间及将制冷剂排出至壳体外部的第2空间,并且形成有从压缩室向第2空间喷出制冷剂的喷出孔;第1密封部及第2密封部,在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遍及周向延伸,并且在轴线方向上分开配置;传感器,设置于固定涡旋盘的内部;及电缆,从该传感器朝向外周面在固定涡旋盘内延伸,并且经由第1密封部及第2密封部之间延伸至壳体的外部。至壳体的外部。至壳体的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涡旋压缩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本申请主张基于2020年9月25日于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20
‑
160898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用温度检测器等传感器检测由运行中所产生的热膨胀引起的固定涡旋叶片与回旋涡旋叶片的接触的涡旋压缩机。在该涡旋压缩机中,通过将传感器的输出反映到运行控制,预防固定涡旋叶片与回旋涡旋叶片的接触。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
‑
3031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4]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涡旋式压缩机中,需要将温度检测器等传感器的信号线取出到压缩机外部。因此,为了维持压缩机内外中所产生的压差,需要对取出温度检测器等传感器的信号线的部分实施专用密封。因此,存在制造中的成本或工时的增加、设计自由度的降低及可靠性所涉及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制造中的成本或工时、提高设计自由度及可靠性的涡旋压缩机。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具备:壳体,具有沿轴线延伸的内周面;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回旋涡旋盘,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通过该驱动部相对于所述轴线偏心旋转;固定涡旋盘,与该回旋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制冷剂的压缩室,通过外周面遍及周向与所述内周面嵌合,将所述壳体内区划为从外部供给制冷剂的第1空间及将所述制冷剂排出至壳体外部的第2空间,并且形成有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第2空间喷出制冷剂的喷出孔;第1密封部及第2密封部,在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外周面之间遍及周向延伸,并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分开配置;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内部;及电缆,从该传感器朝向所述外周面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内延伸,并且经由所述第1密封部及所述第2密封部之间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专利技术效果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削减制造中的成本或工时、提高设计自由度及可靠性的涡旋压缩机。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固定涡旋盘的III
‑
III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参考图1~图3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进行详细说明。
[0010]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例如与分配到车内的车载空调用的线束电连接,通过供给电源而启动,并且压缩成为制冷剂的流体。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1具备壳体10、吸入配管13、排出配管14、驱动部20、第1轴承50、第2轴承60、回旋涡旋盘40、固定涡旋盘30、喷出孔32c、喷出阀34、衬套组件70、第3轴承80、十字联轴器90、第1密封部100、第2密封部110、传感器120及电缆130。
[0011](壳体)壳体10为呈两端封闭的筒状的密闭结构的框体。壳体10具有吸入配管13、排出配管14及壳体主体11。壳体10沿后述的驱动部20的轴线O1所延伸的轴线O1方向延伸。壳体主体11在内侧具有内周面11a,在壳体主体11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用于压缩成为制冷剂的流体的各种组件的容纳空间12。壳体主体11在内部至少容纳有驱动部20、第1轴承50、第2轴承60、固定涡旋盘30、回旋涡旋盘40、衬套组件70、第3轴承80、十字联轴器90及传感器120。
[0012]壳体主体11内部的容纳空间12以通过后述的回旋涡旋盘40的回转涡卷42与后述的固定涡旋盘30的固定涡卷33啮合而形成的压缩室31为界区划为第1空间12a及第2空间12b。第1空间12a位于容纳空间12的轴线O1方向上的一侧(上游侧),是通过压缩室31压缩成为制冷剂的流体之前存在的空间。第2空间12b位于容纳空间12的轴线O1方向上的另一侧(下游侧),是通过压缩室31压缩成为制冷剂的流体之后存在的空间。
[0013]吸入配管13及排出配管14连通壳体主体11的内部与外部,并且以流体能够流通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吸入配管13从壳体主体11外部向壳体主体11内部的第1空间12a导入流体。排出配管14从壳体主体11内部的第2空间12b向壳体主体11外部排出流体。通过排出配管14排出的流体经由未图示的回流配管减压膨胀之后,再次向吸入配管13回流。
[0014]壳体主体11具有第1壳体部15、第2壳体部16及第3壳体部17。第1壳体部15与构成压缩室31的后述的固定涡旋盘30形成第1空间12a,并且在内侧具有第1内周面15a。第1壳体部15为呈以轴线0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部件,且在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两端具有开口部。第2壳体部16与构成压缩室31的固定涡旋盘30形成第2空间12b,并且在内侧具有第2内周面16a。第2壳体部16以封堵第1壳体部15的下游侧的开口部的方式与第1壳体部15组合。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第1壳体部15及第2壳体部16通过在轴线01方向上由螺栓180紧固从第1壳体部15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凸缘15b与从第2壳体部16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2凸缘16b而一体地固定。
[0015]另外,第1内周面15a为壳体主体11的内周面11a的一部分。第2内周面16a为壳体主
体11的内周面11a的一部分。因此,壳体主体11的内周面11a具有第1内周面15a及第2内周面16a。第3壳体部17以封堵第1壳体部15的上游侧的开口部的方式与第1壳体部15组合,并且发挥作为壳体10整体的盖的功能。
[0016]并且,如图2所示,在第1壳体部15及第2壳体部16的彼此在轴线O1方向上对置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从该端部凹陷并且遍及径向延伸的凹槽170。后述的传感器120及电缆130插穿该凹槽170内。
[0017]另外,凹槽170可以仅设置于上述的第1壳体部15及第2壳体部16中的一个或两个端部中的一个部位,也可以遍及周向设置于多个部位。
[0018](驱动部)驱动部20容纳于壳体主体11内部。驱动部20具有旋转轴21、转子22及偏心轴23。旋转轴21为呈以轴线O1为中心的圆柱形状的部件。旋转轴21在第1空间12a内沿轴线O1方向延伸。旋转轴21支承为通过转子22的旋转能够围绕轴线O1一体地旋转。转子22以沿轴线O1覆盖旋转轴21的一部分的方式一体地形成。转子22发挥通过转子22本身受到由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影响而旋转来使旋转轴21旋转的功能。
[0019]偏心轴23设置于旋转轴21的第1空间12a下游侧的第1端面21a(经由压缩室31与第2壳体部16对置的面)。偏心轴23中,偏心轴23的第1空间12a上游侧的端面23a与旋转轴21的第1端面21a对置并且与旋转轴21的第1端面21a接合。偏心轴23将相对于轴线O1偏心的偏心轴线O2设为中心轴。偏心轴23为呈小于旋转轴21的圆柱形状的部件。若旋转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具备:壳体,具有沿轴线延伸的内周面;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回旋涡旋盘,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通过该驱动部相对于所述轴线偏心旋转;固定涡旋盘,与该回旋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制冷剂的压缩室,通过外周面遍及周向与所述内周面嵌合,将所述壳体内区划为从外部供给制冷剂的第1空间及将所述制冷剂排出至壳体外部的第2空间,并且形成有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第2空间喷出制冷剂的喷出孔;第1密封部及第2密封部,在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外周面之间遍及周向延伸,并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分开配置;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内部;及电缆,从该传感器朝向所述外周面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内延伸,并且经由所述第1密封部及所述第2密封部之间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第1壳体部,将所述第1空间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元伸也,三俣圭史,竹内真实,吉冈明纪,羽濑知树,渡边恭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