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655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胶黏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所述胶黏剂是含有马来酸酐基团的改性聚丙烯和含有丙烯酸基团的改性聚氨酯经混合接枝或复配制备得到,用于铝箔中间层和内层聚丙烯膜层的粘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胶黏剂能够解决现有胶黏剂机械性能和热性能不足的技术缺陷,具有更高的粘接强度、耐候性和耐电解液等性能,具有更好的性能优势和更广的应用环境。好的性能优势和更广的应用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胶黏剂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在手机、个人电脑、摄像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的普遍应用,其中铝塑复合膜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性薄膜,因具有良好的可封装、耐温、阻氧、防潮、抗穿刺和抗腐蚀等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包装领域。
[0003]铝塑复合膜一般由外层保护膜、外层粘合剂、铝箔中间层、内层粘合剂和内层聚丙烯膜层组成;作为一种热封装材料,尤其是用于锂电池包装,对于黏合铝箔和内层聚丙烯膜层的内层粘合剂的粘接性能要求非常高,同时内层粘合剂需要耐电解液侵蚀以保证电池不会发生漏液现象。目前所使用的铝塑膜内层粘接的胶黏剂存在力学强度弱、不耐高温老化和不耐水煮等技术问题。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所述的胶黏剂能够解决现有胶黏剂机械性能和热性能不足的技术缺陷,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通过含有马来酸酐基团的改性聚丙烯和含有丙烯酸基团的改性聚氨酯经混合接枝或复配制备得到。具体而言,部分的所述改性聚丙烯和部分的所述改性聚氨酯发生了自由基聚合反应,而另一部分的所述改性聚丙烯与所述改性聚氨酯复配,形成共混相容的聚合物,进而得到了一种同时存在有接枝和复配的混合物;并发现将其作为用于铝塑膜内层粘接的胶黏剂时,具有优秀的粘接性能和物理性能。
[0007]优选地,所述改性聚丙烯和所述改性聚氨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8~1.2);更优选地,所述物质的量之比包括但不限于1:0.8、1:0.9、1:1、1:1.1、1: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改性聚丙烯和所述改性聚氨酯的物质的量之比选用1:1。
[0008]优选地,在所述改性聚丙烯中,马来酸酐基团的接枝率为0.8%~2%。
[0009]优选地,在所述改性聚氨酯中,异氰酸酯基团的质量含量为0.2%~1.0%。
[0010]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改性聚丙烯和所述改性聚氨酯均通过特定的原料组分进行制备得到。
[0011](一)、所述改性聚丙烯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制备得到:聚丙烯80~95份、马来酸酐0.5~2.5份、过氧化二异苯丙0.2~0.6份、植物油0.2~0.8份、苯乙烯1~3份和溶剂若干;其中,过氧化二异苯丙主要起到反应引发剂的作用,植物油主要起到润滑和稀释作用,苯乙烯主要起到接枝促进剂的作用;同时,所述植物油和所述苯乙烯均为优选的组分;
[0012]优选地,所述植物油包括大豆油、橄榄油、玉米油、花生油、亚麻籽油等;更优选地,
所述植物油选用环氧大豆油;
[0013]优选地,所述聚丙烯的分子量为50000~100000;
[0014]优选地,所述溶剂包括二甲苯、甲苯和环己烷中的至少一种;
[0015]优选地,所述改性聚丙烯中的原料组分的重量份数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80、82、85、88、90、92、95(份),马来酸酐0.5、1、1.5、2、2.5(份),过氧化二异苯丙0.2、0.3、0.4、0.5、0.6(份),植物油0.2、0.4、0.6、0.8(份),苯乙烯1、1.5、2、2.5、3(份)。
[0016](二)、所述改性聚氨酯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制备得到:聚醚二醇10~50份、聚碳酸酯二醇10~50份、聚酯二醇20~30份、丙烯酸树脂10~30份、二异氰酸酯10~35份、抗氧化剂0.02~0.4份和催化剂0.1~0.5份;
[0017]优选地,所述聚醚二醇包括:PPG1000、PPG2000或PPG3000中的至少一种;
[0018]优选地,所述聚醚二醇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6000,所述聚醚二醇的羟值为20mgKOH/g~70mgKOH/g;
[0019]优选地,所述聚碳酸酯二醇包括:PCDL1000、PCDL2000或PCDL3000中的至少一种;
[0020]优选地,所述聚酯二醇包括:聚己二酸

1,6己二醇酯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
[0021]优选地,所述聚酯二醇的数均分子量为5000~7000,所述聚酯二醇的羟值为20mgKOH/g~50mgKOH/g;
[0022]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锡类或胺类催化剂;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N

甲基吗啉和三乙烯二胺中的至少一种;
[0023]优选地,所述抗氧化剂包括:抗氧剂1010或抗氧剂168;
[0024]优选地,所述改性聚氨酯中的原料组分的重量份数包括但不限于:聚醚二醇10、15、20、25、30、35、40、45、50(份),聚碳酸酯二醇10、15、20、25、30、35、40、45、50(份),聚酯二醇20、22、24、26、28、30(份),丙烯酸树脂10、12、14、16、18、20、22、24、26、28、30(份),二异氰酸酯10、15、20、25、30、35(份),抗氧化剂0.02、0.04、0.08、0.1、0.15、0.2、0.25、0.3、0.35、0.4(份)和催化剂0.1、0.2、0.3、0.4、0.5(份)。
[0025]需要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重量份数可以采用上文列举的点值,也可以采用点值所构成的数值区间内的任一实数值。
[002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含有马来酸酐基团的改性聚丙烯和含有丙烯酸基团的改性聚氨酯加热混合,进行减压脱气处理,待冷却到80℃后滴加二异氰酸酯进行反应,反应后即得胶黏剂;
[0027]优选地,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50℃~200℃;
[0028]优选地,所述二异氰酸酯包括MDI

50或MDI

100;
[0029]优选地,所述减压脱气处理的时间为3h~4h;
[0030]优选地,在滴加二异氰酸酯进行反应的时间为2h~3h。
[0031]优选地,所述改性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丙烯、马来酸酐、过氧化二异苯丙、植物油、苯乙烯和溶剂充分混合后进行熔融接枝反应,得到所述改性聚丙烯;
[0032]更优选地,在原料混合阶段还同时添加有植物油和苯乙烯;
[0033]更优选地,所述熔融接枝反应的温度为150℃~200℃;
[0034]更优选地,所述熔融接枝反应在搅拌下进行,搅拌转速为100rpm~300rpm。
[0035]优选地,所述改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醚二醇、聚碳酸酯二醇、聚酯二醇、丙烯酸树脂、二异氰酸酯和抗氧化剂混合,将混合液升温至150℃~170℃后进行抽真空处理,而后降温至80℃~90℃,加入二异氰酸酯并进行保温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胶黏剂是含有马来酸酐基团的改性聚丙烯和含有丙烯酸基团的改性聚氨酯经混合接枝或复配制备得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丙烯和所述改性聚氨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8~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丙烯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制备得到:聚丙烯80~95份、马来酸酐0.5~2.5份、过氧化二异苯丙0.2~0.6份和溶剂若干;优选地,还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植物油0.2~0.8份和苯乙烯1~3份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聚丙烯的分子量为50000~100000;优选地,所述溶剂包括二甲苯、甲苯和环己烷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氨酯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制备得到:聚醚二醇10~50份、聚碳酸酯二醇10~50份、聚酯二醇20~30份、丙烯酸树脂10~30份、二异氰酸酯10~35份、抗氧化剂0.02~0.4份和催化剂0.1~0.5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铝塑膜内层的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二醇包括:PPG1000、PPG2000或PPG3000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聚碳酸酯二醇包括:PCDL1000、PCDL2000或PCDL3000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聚酯二醇包括:聚己二酸

1,6己二醇酯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催化剂为锡类或胺类催化剂;优选地,所述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杰姚露唐舫成汪加胜莫异婷杨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鹿山先进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