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526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气用具的主要的或至少一产生发热现象的电气元件上连接有至少一散热导线,藉由该散热导线作为前述电气元件的散热途径,有效提高电气用具的散热效果以避免热源集中一处,并可将热源散发至电气用具外部以达到均温及防止电气用具表面过热的目的。(*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依现有技术,在一般电气用具的设计上,要考虑内部电气元件在通电过程中将产生高温,造成电气用具及元件使用寿命的折损;且其高温对于操作及使用人员亦将产生烫伤的危险,造成工作或使用上的伤害;且亦无法通过安全标准的检验,故电气用具会附加散热装置的设计,藉以排除前述诸多缺失。前述散热装置主要是以风扇的强制对流方式散热,亦有采取不设任何散热装置的自然对流方式散热。就某些电气用具而言,例如整流器,因不适用采取风扇的强制对流方式散热,故为自然对流方式的散热。此种自然对流散热的方式一般是以金属片包覆电气用具内部全体电气元件,虽然可增加散热面积,但热能实际上仍是聚集在电气用具内部,因此,此种散热结构的效果并不理想,仅能将电气用具表面温度降至40℃左右,温度仍属偏高,造成操作人员作业时仍有烫伤之虞。前述金属以包覆式的自然对流结构,将进一步说明如下。现有电气用具1(例如整流器)的剖面俯视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变压器10、集成电路芯片11、电容12等电气元件及上壳体131与下壳体132所组成的壳体13。其中变压器10、集成电路芯片11及电容12等是设置于壳体13内部。一枢接交流电源的电源线16由壳体13的一侧输入交流电流。该电源线16与前述变压器10形成电气连结,使交流电流藉由电气用具1的变压器10、集成电路芯片11及电容12等电气元件转换为直流电流再由壳体13另一侧的电源线17输出。为使前述电气元件(主要为变压器10)在通电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能达到降温与均温的目的,现有技术为采取自然对流散热的方式,请参看图2,其是于变压器10、集成电路芯片11及电容12等所组成的电气元件周围包覆一金属片14,再将此包覆金属片14的电气元件置入上下两侧衬垫一金属片15的壳体13,使变压器10或集成电路芯片11等主要产生热源的电气元件于通电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可藉由金属片14及15增加散热的面积,提升散热的效果。但是,现有电气用具1以金属片包覆式结构的设计,仅能将电气元件及壳体的温度降至40℃左右,是由于实际上所散发的热主要仍聚集在电气用具内部,因此自然对流散热后的温度仍嫌过高,仍非属理想的散热设计。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有效避免电气用具的热源集中一处,并将热源可散发至电气用具外部以达到均温及防止电气用具表面过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装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由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散热装置是由至少一条金属导线所构成且金属导线一端是连接于前述电气用具内部的至少一个含产生热源的电气元件。除上述必要技术特征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补充如下
技术实现思路
其中前述电气用具的两侧分别枢接交流及直流电源线。其中前述散热用的金属导线包覆有一绝缘外层且沿着交流或直流电源线铺设。其中前述金属导线至少有两条,且均包覆绝缘外层并分别沿着前述交流及直流电源线铺设。其中前述散热导线为一金属薄片且包覆于前述交流或直流电源线内部。其中前述散热导线为一金属薄片包覆于前述交流及直流电源线内部。前述金属导线一端与产生热源的电气元件之间有金属片,金属导线一端是通过连接于包覆或衬垫着该电气用具内部电气元件的金属片上而间接连接于前述电气用具内部的至少一个含产生热源的电气元件。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传统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主要的或至少一产生发热现象的电气元件或现有金属片上增加一散热途径,藉由在电气用具的前述电气元件或金属片上连接一散热导线,以增加散热面积及散热途径,有效避免电气用具的热源集中一处,并将热源散发至电气用具外部以达到均温及防止电气用具表面过热的目的,有效降低温度至35℃左右。根据本技术的散热装置,是以热传导及自然对流的方式散热,藉由金属薄片或散热导线形成电气用具外部的散热途径,增加电气用具的散热效果,有效提高电气用具的散热面积避免热量集中一处,并可达到均温及防止电气用具表面过热的功效,有效降低温度至35℃左右。另外,藉由金属薄片或金属散热导线散热,使电气元件降温,避免执集中一处防止电气元件因温度过高导致电线走火或使用寿命的减短,并进一步使电气用具表面温度降低,防止高温产生烫伤人体的危险,保护操作人员操作的安全。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电气用具的俯视剖面图。图2是图1X-X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图5(A)是本技术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的第一其体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B)是本技术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A)是本技术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B)是本技术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首先参考图3,显示本技术应用于已知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1的上、下壳体131、132组合前的结构立体图,该电气用具1如前述,主要包含上壳体131、下壳体132及安置于下壳体132内部会产生热源的电气元件。其中电气元件包括变压器10、集成电路芯片11及电容12等,该电气用具的两侧分别枢接电源线25及电源线26。本技术主要在于主要的热源变压器10的壳体上连接有一散热金属导线30以构成本技术的散热结构,前述散热导线30外围包覆有一绝缘外层301又可沿着电源线25及/或电源线26铺设,藉以形成电气用具的散热途径,将电气用具1内部的热源散至外部,提升电气用具的散热效果。当然,本技术的散热装置并不限定实施于变压器10,凡是电气用具内含产生热源的元件,例如集成电路芯片11或其他元件等皆可,甚至于金属片14或15亦可,本技术对于散热导线30的数量亦不设限,于电源线配置空间许可范围内皆可。接着请参考图4并配合图3,说明本技术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2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前述电源线25于其绝缘外层251内部的电导线252外围包覆有一金属薄片27,前述电源线26于其绝缘外层261内部的电导线262外围亦包覆有一金属薄片27,前述金属薄片27一端部以相同于图3的散热导线30连结于变压器10的方式,做为散热途径之用,且前述电气元件的周围以另一金属片14包覆,藉由电源装置供应交流电源并使交流电流经由电源线25输入前述电气元件,并藉由前述电气元件将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再经由壳体13另一侧的电源线26输出。当电流通过变压器10、集成电路芯片11等时将使该等电气元件产生高温,此时,该等电气元件产生的热源藉由热传导传递至包覆于电气元件周围的金属片14,同时并可传递至包覆于电导线252及262周围的金属薄片27,利用空气自然对流方式使变压器10、集成电路芯片11的高温藉由金属片14及27形成的散热途径达到电气用具均温与降温的效果。本技术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2的再一具体实施例请参看图5(A)及图5(B)的剖视图,同轴电缆28主要包含电导线282、绝缘塑胶283、防电磁波夹层284、接地线285及绝缘外层281,其中图5(A)是将焊接或以其他方式连接于前述电气元件的金属薄片27置于同轴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然对流式电气用具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散热装置是由至少一条金属导线所构成且金属导线一端是连接于前述电气用具内部的至少一个含产生热源的电气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永政
申请(专利权)人:智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