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500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2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该融合器包括: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椎体的第一部分;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椎体的第二部分;近端楔块,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第一支撑板的近端、第二支撑板的近端分别与近端楔块转动连接;远端楔块,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远端楔块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远端位于远端楔块内,近端可转动地连接近端楔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融合器初始体积很小,能够轻易植入病变椎间隙,减少破坏椎体结构及软组织,无需过度撑开相邻椎体高度,在植入椎间隙后,驱动融合器远端逐步撑开,直到患者腰椎符合人体生理曲线。生理曲线。生理曲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脊柱植入体
,尤其涉及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骨科临床上脊柱退行性变多见,常见的有椎间盘退行性变,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者常需手术治疗,彻底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保障脊柱稳定。
[0003]脊柱融合术是治疗上述脊柱疾病的基本技术,用于建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椎体间融合术是脊柱融合术中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的理想术式,融合器是椎体间融合术的常用器械。
[0004]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传统椎间融合器已经不能满足微创手术的需要,通过微创入路建立工作通道,在尽可能减少手术周围组织损伤的情况下,获得不低于开放手术的融合率是微创椎间融合术的前提。由于腰4与腰5及腰5与骶骨之间,因其椎间角度呈10
°
到20
°
,外壳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不知道患者椎间隙需要植入精确高度的融合器,外壳医生需要重复试模插入椎间隙,同时也需要撑开相邻椎体过高的距离,导致对肌肉及神经在术中拉伤,进而带来融合术后腰部肌肉疼痛、功能障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初始体积很小,能够轻易植入病变椎间隙,减少破坏椎体骨结构及软组织,无需过度撑开相邻椎体高度,在植入椎间隙后,驱动融合器远端逐步撑开,直到患者腰椎符合人体曲度。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包括:
>[0008]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椎体的第一部分;
[0009]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椎体的第二部分;
[0010]近端楔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近端、第二支撑板的近端分别与所述近端楔块转动连接;
[0011]远端楔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远端楔块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0012]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远端位于所述远端楔块内,近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近端楔块;
[0013]外部工具转动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远端楔块沿所述驱动机构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远端楔块实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远端撑开或合拢。
[0014]所述远端楔块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之间移动时,所述远端楔块可转动。
[0015]所述远端楔块包括第一远端楔块和第二远端楔块,所述第一远端楔块和第二远端楔块转动连接;
[0016]所述远端楔块沿所述驱动机构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远端楔块与所述第二远端楔
块相对转动。
[0017]所述第一远端楔块与所述第二远端楔块通过第一销轴转动连接。
[0018]所述第一远端楔块上设置第一驱动斜面,所述第二远端楔块上设置第二驱动斜面,所述第一驱动斜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斜面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驱动斜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斜面滑动配合。
[0019]所述第一驱动斜面上设有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二驱动斜面上设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块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支撑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块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槽;或
[0020]所述第一驱动斜面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驱动斜面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二支撑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块。
[0021]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两者中至少一个的侧壁向另一支撑板的方向延伸形成导向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两者中至少一个的侧壁设有第三导向槽,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第三导向槽滑动配合。
[0022]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壁具有导向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导向部滑动配合的第三导向槽。
[0023]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臂具有导向部,另一侧臂具有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臂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导向部滑动配合的第三导向槽,另一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三导向槽滑动配合的导向部。
[0024]所述导向部和第三导向槽的侧面均为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旋转圆心为圆心的圆弧;
[0025]所述导向部和第三导向槽的侧面为与所述驱动机构轴线垂直的侧面。
[0026]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远端均为楔形形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远端是最先插入椎间盘空间内,将该端部设计成楔形形状,使得融合器更容易插入椎间盘疾病患者椎间盘空间,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解剖结构的破坏。
[0027]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骨融合面均设置防动槽,防止所述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滑动。
[0028]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均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近端楔块转动连接。
[0029]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侧壁均设置限位孔,所述第二销轴穿过所述限位孔,与所述近端楔块转动连接,所述限位孔与所述第二销轴配合,防止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撑开角度过大。
[0030]所述近端楔块上表面具有第一支撑面,下表面具有第二支撑面,所述近端楔块的侧面向两侧延伸,形成侧耳部,所述侧耳部的外表面为第三支撑面;
[0031]所述第一支撑面、第三支撑面、用于承载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压力,所述第二支撑面、第三支撑面用于承载第二支撑板的压力,并配合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旋转。
[0032]所述侧耳部设置与持取器抓持勾配合的夹持槽。
[0033]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空心套筒和螺纹杆,所述空心套筒的内表面具有内螺纹,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具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螺纹连接。
[0034]所述空心套筒的近端与所述近端楔块可转动地连接;
[0035]所述螺纹杆具有远端头部和螺纹部分,螺纹部分与所述空心套筒的内螺纹连接,所述远端楔块具有第三凹槽,所述远端头部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与所述远端楔块配合,用于驱动所述远端楔块移动。
[0036]所述远端头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远端头部包括平面和弧面,所述弧面位于所述远端头部的上、下表面,所述平面位于所述远端头部的两侧,所述远端头部与所述螺纹杆的螺纹部分圆滑过渡;
[0037]所述弧面与所述第三凹槽内的第三斜面配合,所述第三斜面为平面。
[0038]所述远端头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远端头部的表面为圆柱面,所述圆柱面与所述远端头部的两侧面圆滑过渡,所述螺纹杆还包括非螺纹部分,所述非螺纹部分与所述远端头部圆滑倒角过渡;
[0039]所述圆柱面与所述第三凹槽内的第三斜面配合,所述第三斜面为圆弧面。
[0040]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限位环和位于所述近端楔块的近端头部,所述近端头部包括第一环形凹槽,所述限位环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用于限制所述驱动机构轴向移动。
[0041]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自锁部,防止所述驱动机构的自转。
[0042]所述自锁部包括第一凹槽和棘爪,沿驱动机构的周向,所述近端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椎体的第一部分;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椎体的第二部分;近端楔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近端、第二支撑板的近端分别与所述近端楔块转动连接;远端楔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远端楔块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远端位于所述远端楔块内,近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近端楔块;外部工具转动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远端楔块沿所述驱动机构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远端实现撑开或合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楔块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之间移动过程中,所述远端楔块可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楔块包括第一远端楔块和第二远端楔块,所述第一远端楔块和第二远端楔块转动连接;所述远端楔块沿所述驱动机构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远端楔块与所述第二远端楔块相对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远端楔块与所述第二远端楔块通过第一销轴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远端楔块上设置第一驱动斜面,所述第二远端楔块上设置第二驱动斜面,所述第一驱动斜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斜面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驱动斜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斜面滑动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斜面上设有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二驱动斜面上设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块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支撑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块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槽;或所述第一驱动斜面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驱动斜面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二支撑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两者中至少一个的侧壁向另一支撑板的方向延伸形成导向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两者中至少一个的侧壁设有第三导向槽,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第三导向槽滑动配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壁具有导向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导向部滑动配合的第三导向槽。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臂具有导向部,另一侧臂具有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臂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导向部滑动配合的第三导向槽,另一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三导向槽滑动配
合的导向部。10.根据权利要求7

9任一项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和第三导向槽的侧面均为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旋转圆心为圆心的圆弧;所述导向部和第三导向槽的侧面为与所述驱动机构轴线垂直的侧面。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武董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