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493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21:47
在该轮胎(1)中,胎体层(13)包住胎圈芯(11)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回。此外,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D)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D)、从轮胎剖面高度(SH)的30[%]的位置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E)、以及从胎体层(13)的卷回部(312)的自接触开始点(F)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F)满足GE≤GF、1.00≤GE/GD≤1.10以及1.00≤GF/GD≤1.40的条件。1.40的条件。1.40的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提高轮胎的低滚动阻力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的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在近年的轮胎中,为了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采用平坦的胎面轮廓并且确保轮胎接地宽度较宽。作为采用该结构的以往的轮胎,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373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另一方面,特别是在轿车用轮胎中,存在应提高轮胎的乘坐舒适性能的课题。
[0008]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轮胎的低滚动阻力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的轮胎。
[000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0]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具备:一对胎圈芯;胎体层,架设于所述一对胎圈芯;带束层,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胎面橡胶,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一对侧壁橡胶,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和轮辋缓冲橡胶,从所述一对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层包住所述胎圈芯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回,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D、从轮胎剖面高度的30[%]的位置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E、以及从所述胎体层的所述卷回部的自接触开始点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F满足GE≤GF、1.00≤GE/GD≤1.10以及1.00≤GF/GD≤1.40的条件。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1)比GE/GD和比GF/GD在上述的范围,由此,降低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至胎圈部的橡胶体积。由此,具有降低轮胎的纵向弹性系数、轮胎的乘坐舒适性能提高的优点。此外,(2)通过比GF/GD的上述上限,具有抑制由胎圈部的橡胶体积过大引起的胎圈部的发热、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
[0014]图2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轮胎的轮胎径向外侧区域的放大图。
[0015]图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轮胎的轮胎径向内侧区域的放大图。
[0016]图4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轮胎的改进例的说明图。
[0017]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0018]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在维持专利技术同一性的同时可替换,且替换是显而易见的要素。此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以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组合。
[0020][轮胎][002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图1示出轮胎径向的单侧区域的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轮胎的一个示例,对轿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进行说明。
[0022]在图1中,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被定义为在包括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平面上切断轮胎时的剖面。此外,轮胎赤道面CL被定义为从JATMA所规定的轮胎剖面宽度的测定点的中点穿过且垂直于轮胎旋转轴的平面。此外,轮胎宽度方向被定义为平行于轮胎旋转轴的方向,轮胎径向被定义为垂直于轮胎旋转轴的方向。此外,点T为轮胎接地端,点D为轮胎最大宽度位置。
[0023]轮胎1具有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环状结构,具备: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边芯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一对侧壁橡胶16、16、和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参照图1)。
[0024]一对胎圈芯11、11是将由钢形成的一根或多根胎圈钢丝呈环状且多重地卷绕而成,埋设于胎圈部而构成左右的胎圈部的芯。一对胎边芯12、1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来增强胎圈部。此外,胎边芯的橡胶硬度在65以上且99以下的范围。
[0025]橡胶硬度Hs根据JIS K6253来测定。
[0026]胎体层13具有由一层帘布层形成的单层构造或将多层帘布层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呈环状架设于左右的胎圈芯11、11之间来构成轮胎的骨架。此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包住胎圈芯11和胎边芯12的方式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回并卡定。此外,胎体层13的帘布层是用涂层橡胶包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例如,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形成的多个胎体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具有80[deg]以上且100[deg]以下的帘线角度(被定义为胎体帘线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的构成中,胎体层13具有由单个帘布层形成的单层构造。但是,并不限于此,胎体层13也可以具有将多层帘布层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省略图示)。
[0028]带束层14是将多层带束帘布层141~144层叠而成,配置为包围胎体层13的外周。带束帘布层141~144包括: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带束覆盖层143和一对带束边缘覆盖层144。
[0029]一对交叉带束141、142是用涂层橡胶包覆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具有绝对值在15[deg]以上且55[deg]以下的帘线角度。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具有相互为不同符号的帘线角度(被定义为带束帘线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使带束帘线的长尺寸方向相互交叉而层叠(所谓的斜交构造)。
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层叠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
[0030]带束覆盖层143和带束边缘覆盖层144是用涂层橡胶包覆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带束覆盖帘线而构成,具有绝对值在0[deg]以上且10[deg]以下的帘线角度。此外,带束覆盖层143和带束边缘覆盖层144例如是用涂层橡胶包覆一根或多根带束覆盖帘线而成的带材,是将该带材沿轮胎周向多次且呈螺旋状地卷绕于交叉带束141、142的外周面而构成。此外,带束覆盖层143配置为包覆交叉带束141、142的整个区域,一对带束边缘覆盖层144配置为从轮胎径向外侧包覆交叉带束141、142的左右的边缘部。
[0031]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和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轮胎的胎面部。此外,胎面橡胶15是层叠胎冠和基部胎面(省略图中的附图标记)而成。胎冠由接地特性和耐候性优异的橡胶材料形成,遍及轮胎接地面的整个区域而在胎面表面露出,从而构成胎面部的外表面。此外,胎冠的橡胶硬度在6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基部胎面由耐热性比冠部橡胶优异的橡胶材料形成,配置为被夹持在胎冠与带束层之间,从而构成胎面橡胶的基底部分。此外,基部胎面的橡胶硬度在50以上且65以下的范围。
[0032]一对侧壁橡胶16、16分别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轮胎,所述轮胎具备:一对胎圈芯;胎体层,所述胎体层架设于所述一对胎圈芯;带束层,所述带束层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胎面橡胶,所述胎面橡胶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一对侧壁橡胶,所述一对侧壁橡胶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和轮辋缓冲橡胶,所述轮辋缓冲橡胶从所述一对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层包住所述胎圈芯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回,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D、从轮胎剖面高度的30[%]的位置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E、以及从所述胎体层的所述卷回部的自接触开始点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F满足GE≤GF、1.00≤GE/GD≤1.10以及1.00≤GF/GD≤1.40的条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胎体层的所述卷回部的终止位置的高度HU与轮胎剖面高度SH具有0.10≤HU/SH≤0.40的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胎体层的主体部与卷回部的接触开始点的高度HF与所述胎体层的所述卷回部的终止位置的高度HU和轮胎剖面高度SH具有0.15≤(HU

HF)/SH和HF/SH≤0.30的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从轮胎剖面高度的70[%]的位置处的胎面轮廓至轮胎内表面的距离GC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处的距离GD具有1.00≤GC/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贺谷圭佑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