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丙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34772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薄膜领域,涉及一种聚丙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聚丙烯复合薄膜包括至少一层由聚丙烯组合物A形成的薄膜层A和至少一层由聚丙烯组合物B形成的薄膜层B,其中聚丙烯组合物A包括均聚聚丙烯a、聚丙烯接枝物b和聚烯烃弹性体c,聚丙烯组合物B包括无规聚丙烯x和任选的聚烯烃弹性体y;所述聚丙烯接枝物b包括衍生自共聚聚丙烯的结构单元和衍生自含烯基的硅烷类单体的结构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聚丙烯复合薄膜同时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抗冲性能、光学性能和拉伸性能,而且在较低的热封温度下具有很好的热封强度。热封温度下具有很好的热封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丙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薄膜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聚丙烯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聚丙烯薄膜通常可由流延和双向拉伸等方法制得,但均聚聚丙烯原料制备的聚丙烯薄膜通常冲击强度较低。聚丙烯薄膜常用于包装用途,需要薄膜有较高的冲击性能,同时为了内容物可视化和美观性,还希望薄膜具有很好的光学性能。提高聚丙烯薄膜冲击性能的方法,可以使用嵌段抗冲聚丙烯制备薄膜,或向聚丙烯中加入聚烯烃弹性体,但以上方法制备的薄膜通常具有较高的雾度,透明性等光学性能较差。也可以同时向薄膜中添加成核剂,通过细化薄膜中的晶体来降低薄膜的雾度,但这种方法会导致冲击性能的下降。
[0003]为了提高薄膜的抗冲性能和韧性,还可通过多层共挤的方法制备薄膜,如CN101913279A就采用了三层共挤的方法制备复合薄膜,薄膜中层为按1:10

1:3比例共混的弹性体和PP,由弹性体提供较好的抗冲击性能,但这种方法在弹性体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分散均匀的问题,仍然很难得到光学性能较好的薄膜,而且弹性体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丙烯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复合薄膜包括至少一层由聚丙烯组合物A形成的薄膜层A和至少一层由聚丙烯组合物B形成的薄膜层B,其中聚丙烯组合物A包括均聚聚丙烯a、聚丙烯接枝物b和聚烯烃弹性体c,聚丙烯组合物B包括无规聚丙烯x和任选的聚烯烃弹性体y;所述聚丙烯接枝物b包括衍生自共聚聚丙烯的结构单元和衍生自含烯基的硅烷类单体的结构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复合薄膜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纵向拉伸强度≥40MPa,优选纵向拉伸强度≥55MPa;薄膜雾度≤6.5%,优选薄膜雾度≤3.5%;摆锤冲击强度≥0.5J,优选摆锤冲击强度≥1.2J;150℃下的热封强度≥16N/15mm,优选150℃下的热封强度≥21N/15mm;体积电阻率≥1.9
×
10
15
Ω
·
m,优选体积电阻率≥2.5
×
10
15
Ω
·
m。3.根据权利要求1

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丙烯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在230℃下、2.16kg载荷作用下,所述聚丙烯组合物A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2

10g/10min,优选为2

7g/10min;和/或在230℃下、2.16kg载荷作用下,所述聚丙烯组合物B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2

10g/10min,优选为3

8g/10min。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丙烯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聚聚丙烯a在230℃,2.16kg载荷下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2

15g/10min,等规度大于97%,分子量分布Mw/Mn为4.5

7.0。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丙烯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以聚丙烯接枝物b的重量为基准,所述聚丙烯接枝物b中衍生自含烯基的硅烷类单体且处于接枝态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0.2

6wt%,优选为0.2

2.5wt%;和/或,所述聚丙烯接枝物b在230℃,2.16kg载荷下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0.01

30g/10min,优选为0.05

20g/10min,进一步优选为0.1

10g/10min,更优选为0.2

8g/10min。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丙烯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接枝物b由共聚聚丙烯和含烯基的硅烷类单体经固相接枝反应制得。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丙烯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聚丙烯的共聚单体选自除丙烯外的C2‑
C8的α

烯烃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共聚聚丙烯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共聚单体含量为0.5

30mol%,优选为4

25mol%;二甲苯可溶物含量为2

80wt%,优选为18

75wt%,进一步优选为30

70wt%;可溶物中共聚单体含量为10

70wt%,优选为10

50wt%,进一步优选为20

35wt%;可溶物与聚丙烯的特性粘数比为0.3

5,优选为0.5

3,更优选为0.8

1.3;在230℃,2.16kg载荷下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0.01

60g/10min,优选为0.05

35g/10min,进一步优选为0.5

15g/10min;熔融温度Tm为100℃以上,优选为110

180℃,进一步优选为120

170℃;重均分子量为20
×
104‑
60
×
104g/mol。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丙烯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烯基的硅烷类单体选自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单体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R1为C2‑
C
12
的烯基,优选为单不饱和烯基;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2
的直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
C
12
的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2
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2
的酰氧基;优选地,R1为C2‑
C6的烯基,优选为单不饱和烯基;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6的直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
C6的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6的烷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琦徐萌袁浩高达利尹华权慧李杰王宇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