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梁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406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纵梁和车辆,前纵梁包括:上纵梁主体,上纵梁主体上一体成型有多个上结构接口部;以及下纵梁主体,下纵梁主体设置于上纵梁主体的下方,下纵梁主体上一体成型有多个下结构接口部。通过将车辆的前纵梁整合成上纵梁主体和下纵梁主体,上纵梁主体上一体成型多个上结构接口部以及下纵梁主体一体成型多个上结构接口部,可以简化前纵梁生产过程和安装工艺,也可以降低前纵梁重量。也可以降低前纵梁重量。也可以降低前纵梁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纵梁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前纵梁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前纵梁总成由钢板钣金拼焊而成,导致车辆的重量较重,由于受冲压工艺限制,造成构成汽车前纵梁总成的拼焊件数量多,以及拼焊工艺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前纵梁,该前纵梁可以简化前纵梁生产和安装工艺,以及可以降低前纵梁重量。
[0004]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的前纵梁,包括:上纵梁主体,所述上纵梁主体上一体成型有多个上结构接口部;以及下纵梁主体,所述下纵梁主体设置于所述上纵梁主体的下方,所述下纵梁主体上一体成型有多个下结构接口部。
[0006]根据本技术的前纵梁,通过将车辆的前纵梁整合成上纵梁主体和下纵梁主体,上纵梁主体上一体成型多个上结构接口部以及下纵梁主体一体成型多个上结构接口部,可以简化前纵梁生产过程和安装工艺,也可以降低前纵梁重量。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上结构接口部包括:多个上座舱接口部,多个所述上座舱接口部一体成型在所述上纵梁主体的横向两侧;多个所述下结构接口部包括:下座舱接口部,所述下座舱接口部一体成型在所述下纵梁主体的后端。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多个上座舱接口部包括:第一上座舱接口部、第二上座舱接口部、第三上座舱接口部和第四上座舱接口部,所述第一上座舱接口部和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一体成型在所述上纵梁主体的横向内侧,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和所述第四上座舱接口部一体成型在所述上纵梁主体的横向外侧且位于所述上纵梁主体的后端。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上座舱接口部、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和所述第四上座舱接口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与座舱相匹配的座舱配合曲面;所述第一上座舱接口部、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所述第四上座舱接口部和所述下座舱接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座舱安装的座舱安装孔;所述第一上座舱接口部和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之间形成有转向轴避让孔;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位于所述第四上座舱接口部的上方且向横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的前表面上设置有与挡泥板相匹配的挡泥板配合曲面;所述下座舱接口部设置有与座舱相匹配的座舱配合平面,所述座舱配合平面的横向内侧设置有用于避让座舱的座舱避让部。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上结构接口部包括:减振器接口部,所述减振器接口部设置于所述上纵梁主体的顶部,所述减振器接口部构造为上窄下宽的结构;所
述减振器接口部内形成有用于避让减振器的减振器避让孔,所述减振器避让孔上下贯穿且外侧设置有开口。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上结构接口部包括:上摆臂接口部,所述上摆臂接口部设置于所述上纵梁主体的横向外侧且构造为向横向内侧凹陷设置的凹槽,所述上摆臂接口部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交叉设置;多个所述下结构接口部包括:下摆臂接口部,所述下摆臂接口部设置于所述下纵梁主体的横向外侧且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上结构接口部包括:吸能前纵梁接口部,所述吸能前纵梁接口部设置于所述上纵梁主体的前端,所述吸能前纵梁接口部构造为向后凹陷的凹腔,所述凹腔呈矩形且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吸能前纵梁安装孔;所述上纵梁主体在所述吸能前纵梁接口部的下方设置有下纵梁主体接口部,所述下纵梁主体接口部设置有向下开口的空腔。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纵梁主体内设置有转向器和车桥的共用避让孔,所述上纵梁主体的底部在所述共用避让孔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下纵梁主体接口部,至少一个所述下纵梁主体接口部设置有下纵梁主体安装孔和/或减重孔;所述共用避让孔构造为下方开口的拱形孔;所述共用避让孔横向内端的后侧设置有喇叭口;多个所述上结构接口部包括:转向器接口部,所述转向器接口部设置于所述上纵梁主体的横向内侧且位于所述共用避让孔的上方,所述转向器接口部设置有弧形配合部;所述转向器接口部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转向器接口部的下方设置有转向器避让部。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上结构接口部包括:机舱上横梁接口部,所述机舱上横梁接口部设置于所述上纵梁主体顶部的前端内侧,所述机舱上横梁接口部构造为顶部、内侧和前侧均敞开的凹槽,所述机舱上横梁接口部的内壁面为粘接面,和/或所述机舱上横梁接口部的内壁面设置有机舱上横梁安装孔;多个所述下结构接口部包括:机舱下横梁接口部,所述机舱下横梁接口部设置于所述下纵梁主体底部的前端内侧,所述机舱下横梁接口部构造为内侧和上侧均敞开的支架,所述支架的内壁面为粘接面,和/或所述支架的内壁面设置有机舱下横梁安装孔。
[001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前纵梁。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纵梁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纵梁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纵梁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前纵梁;
[0023]2、上纵梁主体;21、上结构接口部;211、第一上座舱接口部;212、第二上座舱接口
部;213、第三上座舱接口部;214、第四上座舱接口部;22、座舱安装孔;24、转向轴避让孔;25、座舱避让部;26、减振器接口部;261、减振器避让孔;27、上摆臂接口部;271、第一凹槽;272、第二凹槽;28、吸能前纵梁接口部;281、吸能前纵梁安装孔;30、共用避让孔;31、转向器接口部;311、第二加强筋;312、转向器避让部;32、机舱上横梁接口部;321、机舱上横梁安装孔;4、下纵梁主体;41、下结构接口部;42、下摆臂接口部;421、开口;43、第一加强筋;44、机舱下横梁接口部;45、机舱下横梁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0025]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纵梁1,该前纵梁1应用于车辆中。
[0026]如图1

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纵梁1,包括:上纵梁主体2和下纵梁主体4,上纵梁主体2上一体成型有多个上结构接口部21,下纵梁主体4设置于上纵梁主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纵梁主体(2),所述上纵梁主体(2)上一体成型有多个上结构接口部(21);以及下纵梁主体(4),所述下纵梁主体(4)设置于所述上纵梁主体(2)的下方,所述下纵梁主体(4)上一体成型有多个下结构接口部(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上结构接口部(21)包括:多个上座舱接口部,多个所述上座舱接口部一体成型在所述上纵梁主体(2)的横向两侧;和/或多个所述下结构接口部(41)包括:下座舱接口部,所述下座舱接口部一体成型在所述下纵梁主体(4)的后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多个上座舱接口部包括:第一上座舱接口部(211)、第二上座舱接口部(212)、第三上座舱接口部(213)和第四上座舱接口部(214),所述第一上座舱接口部(211)和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212)一体成型在所述上纵梁主体(2)的横向内侧,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213)和所述第四上座舱接口部(214)一体成型在所述上纵梁主体(2)的横向外侧且位于所述上纵梁主体(2)的后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座舱接口部(211)、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212)、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213)和所述第四上座舱接口部(214)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与座舱相匹配的座舱配合曲面;和/或所述第一上座舱接口部(211)、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212)、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213)、所述第四上座舱接口部(214)和所述下座舱接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座舱安装的座舱安装孔(22);和/或所述第一上座舱接口部(211)和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21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二上座舱接口部(212)之间形成有转向轴避让孔(24);和/或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213)位于所述第四上座舱接口部(214)的上方且向横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三上座舱接口部(213)的前表面上设置有与挡泥板相匹配的挡泥板配合曲面;和/或所述下座舱接口部设置有与座舱相匹配的座舱配合平面,所述座舱配合平面的横向内侧设置有用于避让座舱的座舱避让部(2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上结构接口部(21)包括:减振器接口部(26),所述减振器接口部(26)设置于所述上纵梁主体(2)的顶部,所述减振器接口部(26)构造为上窄下宽的结构;和/或所述减振器接口部(26)内形成有用于避让减振器的减振器避让孔(261),所述减振器避让孔(261)上下贯穿且外侧设置有开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上结构接口部(21)包括:上摆臂接口部(27),所述上摆臂接口部(27)设置于所述上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玉刚彭占彪韩晓旭马红阳贾金勇崔东亮刘苹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