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油管、减速器输入轴、减速器及机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3675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油管,安装于减速器输入轴内,用于向与减速器输入轴相适配的电机轴输送冷却油,包括管体,管体具有供冷却油流通的输油通道,输油通道具有供冷却油进入的进油端和将冷却油排出的排油端,输油通道内设置有增压构件,沿进油端朝向排油端的方向上,增压构件的横截面积均匀增大,并且增压构件具有光滑表面。还公开了安装有上述导油管的减速器输入轴、减速器及机动车。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增压构件增加冷却油在输油通道内的流动速度,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更多的冷却油能够流向电机轴上远离减速器输入轴的甩油孔,从而实现平衡冷却油油量的目的,转子组件能够取得更好的冷却效果。得更好的冷却效果。得更好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油管、减速器输入轴、减速器及机动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油管、减速器输入轴、减速器及机动车。

技术介绍

[0002]油冷电机内的转子组件在电机运行时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使用冷却油对转子组件进行冷却。相关技术中常用的冷却结构如下:电机轴外部一般通过花键与减速器的减速器输入轴传动连接,减速器输入轴内布置导油管,导油管起导油作用,使冷却油能更好地从其油道输送至电机轴的内腔,减少其在减速器输入轴的内腔中的堆积。电机轴沿轴向设置有内腔,内腔的内壁沿电机轴的径向设置有甩油孔,这样冷却油就可以从减速器输入轴的内腔流向电机轴的内腔,然后在电机轴高速旋转的过程中将冷却油通过甩油孔甩至转子组件,对转子组件实现冷却。由于转子组件沿电机轴的轴向上的长度较长,因此上述的甩油孔会分布于电机轴的两端设置,这样尽可能使得冷却油能够均匀地向转子组件上甩出。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冷却油先经过电机轴上靠近减速器输入轴一端的甩油孔,因此从该处甩油孔甩入转子组件的冷却油的油量会明显多于从另一甩油孔甩入转子组件的油量。这就造成冷却油的油量分配不均,转子组件上远离减速器输入轴的部分冷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油管、减速器输入轴、减速器及机动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与减速器适配的油冷电机在运行时内部冷却油分配不均、对转子组件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油管,安装于减速器输入轴内,用于向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相适配的电机轴输送冷却油,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具有供冷却油流通的输油通道,所述输油通道具有供冷却油进入的进油端和将冷却油排出的排油端,所述输油通道内设置有增压构件,沿所述进油端朝向排油端的方向上,所述增压构件的横截面积均匀增大,并且所述增压构件具有光滑表面。
[000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增压构件,利用增压构件的横截面积变化改变从输油通道流过的冷却油的流体横截面积,根据流体力学方程可知,对于不可压缩的流体而言,横截面积越小,则液体流速越快。由此,冷却油在经过设置有增压构件的输油通道时,其流速增大,这样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情况而言,更多的冷却油能够流向电机轴上远离减速器输入轴的甩油孔,从而实现平衡冷却油油量的目的,对转子组件取得更好的冷却效果。
[0006]优选的,所述增压构件包括呈长条状的基体和形成于所述基体上的隔板,所述隔板沿基体的周向分布有至少两片。
[0007]优选的,所述增压构件呈柱状,呈柱状的所述增压构件的直径沿进油端朝向排油
端的方向上均匀增大。
[0008]优选的,所述增压构件呈板状,呈板状的所述增压构件的厚度沿进油端朝向排油端的方向上均匀增厚。
[0009]优选的,所述增压构件与管体注塑一体成型。利用注塑工艺中模具自带的拔模倾角,使内部油道逐渐收缩,能够方便地实现上述的增压构件的制造,能够实现增压构件与管体一体成型。
[0010]优选的,所述增压构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排油端,所述增压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油端具有设定间距。通过在增压构件与进油端之间设置一定的间距,使得冷却油能够在流动至增压构件之前先蓄积一定的油量,然后再流经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输油通道,这样对于冷却油的流速提升更加明显。
[0011]优选的,所述设定间距为L,所述管体的长度为H,其中,0.4H≤L≤0.7H。
[0012]优选的,沿所述管体的周向设置有第一安装环,所述第一安装环与减速器输入轴间隙配合,并且所述第一安装环设置有用于防止冷却油向进油端回流的密封圈。
[00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速器输入轴,该减速器输入轴内安装有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油管。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速器,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减速器输入轴。
[00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速器,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减速器输入轴。
[001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动车,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减速器。
[0017]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导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实施例一中的导油管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装有实施例一中的导油管的减速器输入轴与相适配的电机轴的装配示意图;
[0021]图4是装有实施例一中的导油管的减速器输入轴与相适配的电机轴的爆炸图;
[0022]图5是沿图3中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3]图6是实施例一中的导油管沿进油端的视图。
[0024]其中,1.导油管,10.管体,100.进油端,101.排油端,11.增压构件,110.基体,111.隔板,12.第一安装环,120.密封圈,13.第二安装环,2.减速器输入轴,3.电机轴,30.第一甩油孔,31.第二甩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实施例。
[0027]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油管,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中所示,该导油管1在应用时安装于减速器输入轴2内,用于向与减速器输入轴2相适配的电机轴3输送冷却油。减速器输入轴2与电机轴3花键传动连接,减速器输入轴2和电机轴3内部均呈中空结构并形成管路,两者的管路密封连通,导油管1定位装配在减速器输入轴2的管路内部。电机轴3的外部沿周向设置有转子组件(图中未示出),并且电机轴3上沿径向设置有连通管路与转子组件的甩油孔,靠近减速器输入轴2的甩油孔为第一甩油孔30,相应的,相对远离减速器输入轴2的甩油孔为第二甩油孔31。在减速器和电机工作时,冷却油从导油管1流向电机轴3内部的管路,电机轴3高速旋转就可以将冷却油通过甩油孔甩向转子组件。本实施例中该导油管1包括管体10,管体10具有供冷却油流通的输油通道,输油通道具有供冷却油进入的进油端100和将冷却油排出的排油端101。本实施例中在输油通道内设置有增压构件11,沿进油端100朝向排油端101的方向上,增压构件11的横截面积均匀增大,并且增压构件11具有光滑表面。
[0028]通过设置增压构件11,利用增压构件11的横截面积变化改变从输油通道流过的冷却油的流体横截面积,根据流体力学方程可知,对于不可压缩的流体而言,横截面积越小,则液体流速越快。由此,冷却油在经过设置有增压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油管,安装于减速器输入轴内,用于向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相适配的电机轴输送冷却油,包括管体(10),所述管体(10)具有供冷却油流通的输油通道,所述输油通道具有供冷却油进入的进油端(100)和将冷却油排出的排油端(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通道内设置有增压构件(11),沿所述进油端(100)朝向排油端(101)的方向上,所述增压构件(11)的横截面积均匀增大,并且所述增压构件(11)具有光滑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构件(11)包括呈长条状的基体(110)和形成于所述基体(110)上的隔板(111),所述隔板(111)沿基体(110)的周向分布有至少两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构件(11)呈柱状,呈柱状的所述增压构件(11)的直径沿进油端(100)朝向排油端(101)的方向上均匀增大。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构件(11)呈板状,呈板状的所述增压构件(11)的厚度沿进油端(100)朝向排油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柯栋解杨华姜正军庞见庞冬雪吴承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凌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