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及装配式地下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地下交通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及装配式地下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上空间开发日趋饱和,发展地下交通(如地铁线路)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首选方法,但由于我国很多区域处于地震多发地带且地下结构复杂,地下交通的设计修建则需重点考虑抗震、减震方面的情况,通过对震后现场考察发现地下结构发生大面积坍塌的首要原因为地下结构的中柱毁坏,地上结构失去下部支撑导致;
[0003]我国抗震设计的具体要求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地下中柱端布设滑动支座,释放柱端水平约束,用于耗散地震产生的剪切力能量来保证结构稳定,其并未针对不同地震级别作出针对性的约束调整,缺乏应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响应精准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及装配式地下结构。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包括:
[0006]支撑部,所述支撑部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4),所述支撑部(4)上设有第一凹槽(6);顶梁部(1),所述顶梁部(1)设于所述支撑部(4)上方,所述顶梁部(1)靠近所述支撑部(4)侧设有第一连接面(8);连接部(5),所述连接部(5)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面(8),所述连接部(5)远离所述顶梁部(1)端置于所述第一凹槽(6)内;当发生地震的震级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连接部(5)自身可吸收地震产生的振动能量,当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连接部(5)断裂,释放地震传导至所述连接部(5)自身的振动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6)的槽口处与所述连接部(5)抵接,当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连接部(5)在与所述槽口抵接位置处断裂,释放对所述支撑部(4)的约束,所述支撑部(4)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4)靠近所述顶梁部(1)侧设有下底板(3),所述第一凹槽(6)设于所述下底板(3)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5)的材质为陶瓷。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震的支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部(1)靠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洋,张梓鸿,麻全周,王天柱,吕焕,王谦,袁正辉,杨梅,吴晴,张松,刘宏波,马红磊,郑忠健,王志超,胡梦超,俞璞涵,沈家立,殷润达,张宇喆,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智能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