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2952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体涉及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包括曲拐轴径与连杆瓦冷却循环系统、轴端轴径与轴瓦冷却循环系统和同步智能精准风冷控温系统,利用独立设置的冷风循环通道分别对高频精密冲压作业的发热源直接进行精准冷却;智能精准控温系统利用温度传感器、风冷机、电磁阀、PLC控制器来同步智能控制曲拐轴径与连杆瓦、轴端轴径与轴瓦的温升,双向减小叠加热变量从而缩小轴径与其瓦配合间隙目的,具有显著提升传动系统运行精度、效率、可靠性的智能制造优势,技术产品精度比国家标准提高1倍以上,速度提升50~70%,延长铜瓦使用寿命50%以上,从根本上破解精密冲床生产线运行精度、效率、可靠性提升技术难题。提升技术难题。提升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及其自动化生产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领域的金属成形机床装备制造
,具体涉及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及其自动化生产线。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精密冲床结构如图16、17所示,包括机身,机身上部两侧分别设置安装通孔,左侧安装通孔内设置第一支撑套,右侧安装通孔内设置第二支撑套,第一支撑套和第二支撑套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机身上,第一支撑套内设置有第一轴瓦,第二支撑套内设置有第二轴瓦,第一轴瓦内设有第一轴端,第二轴瓦内设有第二轴端,第一轴端和第二轴端为曲轴的一部分,曲轴中部设有曲拐,曲拐外侧设有连杆瓦,连杆瓦设置连杆盖和连杆形成的孔内,连杆瓦、连杆盖和连杆通过双头螺杆、螺母固定在一起,连杆、连杆盖和连杆瓦随曲轴旋转而上下作往复运动。
[0003]现有精密冲床及其生产线传动系统的曲轴与连杆瓦、轴瓦组成滑动摩擦副相对转动,曲轴与连杆瓦、轴瓦在工称力作用下相对旋转运动挤压摩擦导致曲轴轴径及连杆瓦、轴瓦温度持续升高,曲轴轴径受热后向外膨胀导致轴径变粗,连杆瓦受热向内膨胀导致连杆瓦的孔径缩小,造成轴径与铜瓦的配合间隙逐渐减小,一方面,严重制约了精密冲床传动系统的配合精度及旋转速度的提升;另一方面,还会导致曲轴与连杆瓦、轴瓦快速磨损、损伤或抱死停机事故发生。然而,对于曲轴转速较低或精度性能指标要求不高的冲床(机械压力机)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对于高速、精密冲床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则无法满足其高速精密运转、稳定可靠的较高性能要求。
[0004]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有些技术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改善,例如轴及瓦间的快速磨损、损伤或抱死问题,通过以下专利技术专利初步得到一定的缓解:机械压力机曲轴、轴瓦温升自动控制装置(专利号:ZL201710534546.9),具体解决方案详见专利技术专利具体内容;但通过实际应用效果发现,还有其他深层次关键技术难题亟待进一步应用基础研究突破,比如说曲轴(芯轴)轴径的温升热膨胀问题,仅靠轴瓦外侧冷空气智能控温虽破解了国际同类产品油冷专利技术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制约,但是还会直接影响到轴与轴瓦的智能控温技术效果,从而严重制约曲轴与连杆瓦、轴瓦传动系统(配合间隙)精度及旋转速度(效率)的进一步有效提升。所以,建立精密冲床曲轴轴径与连杆瓦、轴瓦的温升智能控制系统,仍然是制约当前高速精密金属成形机床智能装备性能提升迫切亟待解决智能制造方面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000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专利技术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及其自动化生产线,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精密冲床轴、瓦之间高速旋转摩擦发热持续温升导致轴及瓦热膨胀严重制约了精密冲床传动系统配合精度及旋转速度的提升问题,避免轴瓦快速磨
损或损伤,延长轴瓦的使用寿命,有效提升了精密冲床的运动速度、精度、生产效率和加工产品质量,实现了精密冲床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在高效精密智能绿色制造方面的核心关键技术有效突破。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08]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上部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通孔,另一侧设有第二安装通孔,第一安装通孔内设有第一支撑套,第二安装通孔内设有第二支撑套,第一支撑套内设有第一轴瓦,第二支撑套内设有第二轴瓦,第一轴瓦内设有曲轴的第一轴端,第二轴瓦内设有曲轴的第二轴端,曲轴中部设有曲拐,所述曲拐外侧设有连杆瓦,连杆瓦设置在连杆盖和连杆形成的孔内,连杆瓦、连杆盖和连杆通过双头螺杆、螺母固定在一起,连杆、连杆盖和连杆瓦随曲轴旋转而上下作往复运动;
[0009]曲拐轴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多个轴向设置的第一冷却孔,所述第一冷却孔设置在曲拐轴径远离曲轴轴心的一侧上,多个所述第一冷却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冷却孔一侧与设置在曲拐上的第一冷风导流器A连接,另一侧与设置在曲拐上的第一冷风导流器B连接,所述第一冷风导流器A与第一冷风导流器B将所有第一冷却孔呈S形串联连通,所述第一冷风导流器A与第一进气支路连接,所述第一冷风导流器B上设有第一排风孔;
[0010]连杆瓦冷却循环系统,包括轴向设置的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连杆与连杆瓦之间的下半部上,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一端与第二进气支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排风孔连接;
[0011]第一轴端轴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多个轴向设置的第二冷却孔,所述第二冷却孔设置在第一轴端远离曲拐的一侧上,多个第二冷却孔沿第一轴端轴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冷却孔内端设有第二冷风导流器A,外端设有第二冷风导流器B,所述第二冷风导流器A和第二冷风导流器B将所有第二冷却孔呈S形串联连通,第二冷风导流器B上设有第三排风孔,位于始端的第二冷却孔或第二冷风导流器A与第三进气支路连接;
[0012]第一轴瓦冷却循环系统,包括轴向设置的第二循环冷却通道,所述第二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第一轴瓦与第一支撑套之间的上半部上,所述第二循环冷却通道一端与第四进气支路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排风孔或第三进气支路连接;
[0013]第二轴端轴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多个轴向设置的第三冷却孔,所述第三冷却孔设置在第二轴端远离曲拐的一侧上,多个第三冷却孔沿第二轴端轴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冷却孔内端设有第三冷风导流器A,外端设有第三冷风导流器B,所述第三冷风导流器A和第三冷风导流器B将所有第三冷却孔呈S形串联连通,所述第三冷风导流器A与第五进气支路连接,所述第三冷风导流器B上设有第五排风孔;
[0014]第二轴瓦循环冷却系统,包括轴向设置的第三冷循环冷却通道,所述第三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第二轴瓦与第二支撑套之间的上半部上,所述第三循环冷却通道一端与第六进气支路连接,另一端与第六排风孔连接;
[0015]同步智能精准风冷控温系统,包括设置在机身上的风冷机,所述风冷机与电磁阀连接,所述电磁阀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一进气支路、第二进气支路、第四进气支路、第五进气支路和第六进气支路连接,所述连杆内靠近第一循环冷却通道一侧的连杆瓦处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支撑套内上部靠近第二循环冷却通道一侧的第一轴瓦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支撑套内上部靠近第三循环冷却通道一侧的第二轴瓦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
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与PLC控制器连接,所述PLC控制器分别与风冷机和电磁阀连接。
[0016]所有所述第一冷却孔沿曲拐轴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0017]所述曲拐远离曲轴轴心一侧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上设有第一冷风导流器A或第一冷风导流器B。
[0018]所述第一进气支路包括设置在曲轴左端的第一旋转接头,所述第一旋转接头通过第一进气管与电磁阀连接,所述曲轴中心轴向设有与第一旋转接头连通的第一冷却进风孔,所述第一轴端上径向设有与第一冷却进风孔连通的第一冷却通风孔,所述第一冷却通风孔与第一冷风导流器A连接。
[0019]所述第二进气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上部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通孔,另一侧设有第二安装通孔,第一安装通孔内设有第一支撑套,第二安装通孔内设有第二支撑套,第一支撑套内设有第一轴瓦,第二支撑套内设有第二轴瓦,第一轴瓦内设有曲轴的第一轴端,第二轴瓦内设有曲轴的第二轴端,曲轴中部设有曲拐,所述曲拐外侧设有连杆瓦,连杆瓦设置在连杆盖和连杆形成的孔内,连杆瓦、连杆盖和连杆通过双头螺杆、螺母固定在一起,连杆、连杆盖和连杆瓦随曲轴旋转而上下作往复运动;其特征在于,曲拐轴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多个轴向设置的第一冷却孔,所述第一冷却孔设置在曲拐轴径远离曲轴轴心的一侧上,多个所述第一冷却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冷却孔一侧与设置在曲拐上的第一冷风导流器A连接,另一侧与设置在曲拐上的第一冷风导流器B连接,所述第一冷风导流器A和第一冷风导流器B将所有第一冷却孔呈S形串联连通,所述第一冷风导流器A与第一进气支路连接,所述第一冷风导流器B上设有第一排风孔;连杆瓦冷却循环系统,包括轴向设置的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连杆与连杆瓦之间的下半部上,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一端与第二进气支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排风孔连接;第一轴端轴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多个轴向设置的第二冷却孔,所述第二冷却孔设置在第一轴端轴径远离曲拐的一侧上,多个第二冷却孔沿第一轴端轴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冷却孔内端设有第二冷风导流器A,外端设有第二冷风导流器B,所述第二冷风导流器A和第二冷风导流器B将所有第二冷却孔呈S形串联连通,所述第二冷风导流器B上设有第三排风孔,所述第二冷却孔或第二冷风导流器A与第三进气支路连接;第一轴瓦冷却循环系统,包括轴向设置的第二循环冷却通道,所述第二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第一轴瓦与第一支撑套之间的上半部上,所述第二循环冷却通道一端与第四进气支路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排风孔或第三进气支路连接;第二轴端轴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多个轴向设置的第三冷却孔,所述第三冷却孔设置在第二轴端轴径远离曲拐的一侧上,多个第三冷却孔沿第二轴端轴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冷却孔内端设有第三冷风导流器A,外端设有第三冷风导流器B,所述第三冷风导流器A和第三冷风导流器B将所有第三冷却孔呈S形串联连通,所述第三冷风导流器A与第五进气支路连接,所述第三冷风导流器B上设有第五排风孔;第二轴瓦循环冷却系统,包括轴向设置的第三冷循环冷却通道,所述第三循环冷却通道设置在第二轴瓦与第二支撑套之间的上半部上,所述第三循环冷却通道一端与第六进气支路连接,另一端与第六排风孔连接;同步智能精准风冷控温系统,包括设置在机身上的风冷机,所述风冷机与电磁阀连接,所述电磁阀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一进气支路、第二进气支路、第四进气支路、第五进气支路和第六进气支路连接,所述连杆内靠近第一循环冷却通道一侧的连杆瓦处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支撑套内上半部靠近第二循环冷却通道一侧的第一轴瓦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支撑套内上半部靠近第三循环冷却通道一侧的第二轴瓦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与PLC控制器连接,所述PLC控制器分别与风冷机和电磁阀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冷却孔沿曲拐轴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拐远离曲轴轴心一侧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上设有第一冷风导流器A或第一冷风导流器B。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支路包括设置在曲轴左端的第一旋转接头,所述第一旋转接头通过第一进气管与电磁阀连接,所述曲轴中心轴向设有与第一旋转接头连通的第一冷却进风孔,所述第一轴端上径向设有与第一冷却进风孔连通的第一冷却通风孔,所述第一冷却通风孔与第一冷风导流器A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支路包括设置在连杆上的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通过第二进气管与电磁阀连接,所述连杆上设有与第一接头连通的第二冷却进风孔,所述第二冷却进风孔与第一冷却循环通道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智能测控的精密冲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包括多个轴向设置的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A,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A设置在连杆孔内壁下半部上,多个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A沿连杆孔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杆孔内壁下半部一侧设有将相邻两个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A连通的第一连通槽A,另一侧设有将相邻两个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A连通的第一连通槽B,所述第一连通槽A和第一连通槽B将所有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A呈S形串联连通,位于始端的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A与第二冷却进风孔连通,位于末端的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A与第二排风孔连通,所述第二排风孔设置在连杆上,所述第一连通槽A、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A和第一连通槽B与连杆瓦外壁配合形成封闭的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或者,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包括多个轴向设置的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B,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B设置在连杆瓦外壁下半部上,多个所述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B沿连杆瓦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杆瓦外壁下半部一侧设有将相邻两个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B连通的第一连通槽C,另一侧设有将相邻两个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B连通的第一连通槽D,所述第一连通槽C和第一连通槽D将所有第一循环冷却通道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玉良赵英君蔺永诚岳振明陈明松郝玉琴赵锦刚林清利刘开彭鑫亮刘文明丛陪信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安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