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以使海水吸收船舶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后排出,包括:换热塔,用于对进入所述换热塔内的船舶尾气进行降温;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内设置有催化填料,以使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海水与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船舶尾气发生反应;其中所述换热塔与所述吸收塔连通;船舶尾气通过所述换热塔降温后进入所述吸收塔内,并通过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海水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后排出所述吸收塔。利用催化填料中碳酸酐酶催化CO2与海水进行水合反应,无需对海水进行加热再生,捕集后的CO2无需液化存储,极大地降低了系统能耗和体积;将碳酸酐酶固定到填料上,增大了传质速率,减小了吸收塔总体积。减小了吸收塔总体积。减小了吸收塔总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柴油机尾气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船舶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一般是通过航线优化、航速优化、发动机改进等方式实现。在碳减排战略的驱动下,目前船东已通过上述方式将船舶能效提升30%以上,后期提升潜力已经非常有限,距离国际海事组织(IMO)碳减排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而低碳动力技术随具备实现未来碳减排目标的潜力,但受限于探索周期较长、配套设施不完善以及对现有船改造成本高等问题,短期内尚不具备大规模装船应用基础。
[0003]后处理技术是船舶烟气排放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船舶烟气脱硝脱硫方面,后处理技术以其减排力度大、对船舶运行工况匹配性好、经济性等优势已成为船舶满足IMO排放法规要求所采取的重要技术路线。目前各国学者关注的船舶碳捕集封存后处理技术(CCS)虽可以实现大规模碳减排,但存在着能耗高、体积大、捕集后CO2难以处理等问题,难以满足实船应用需求。因此,亟需发展一种适用于船舶的低能耗、高效率、紧凑型的CO2捕集技术,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以解决目前船舶碳捕集封存后处理技术中存在的能耗高、体积大、捕集后CO2难以处理等问题。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以使海水吸收船舶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后排出,包括:换热塔,用于对进入所述换热塔内的船舶尾气进行降温;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内设置有催化填料,以使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海水与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船舶尾气发生反应;其中所述换热塔与所述吸收塔连通;船舶尾气通过所述换热塔降温后进入所述吸收塔内,并通过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海水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后排出所述吸收塔。
[000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塔包括:第一进水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塔的顶部侧面,用于进入海水;第一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塔的底部端面,用于排出海水;第一进气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塔的底部侧面,用于进入船舶尾气;以及第一出气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塔的顶部端面,用于排出船舶尾气。
[0007]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塔内设置有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喷嘴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相连,用于对所述换热塔内喷淋海水。
[0008]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第一进水管道与海水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用于抽取海水至所述第一进水口。
[0009]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用于开闭所述第一进水管道。
[001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塔包括:第二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吸收塔的顶部侧面,用于进入海水;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吸收塔的底部端面,用于排出海水;第二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吸收塔的底部侧面,用于进入船舶尾气;以及第二出气口,设置于所述吸收塔的顶部端面,用于排出船舶尾气;其中所述换热塔的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吸收塔的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管道连通。
[0011]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塔内设置有第二喷嘴,所述第二喷嘴与所述第二进水口相连,用于对所述吸收塔内喷淋海水。
[001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口通过第二进水管道与海水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用于抽取海水至所述第二进水口。
[001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用于开闭所述第二进水管道。
[001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塔的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吸收塔的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出水管道连通;所述出水管道上设置有泄放阀,所述泄放阀用于控制所述换热塔与所述吸收塔内海水的排放。
[0015]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催化填料表面负载固定化碳酸酐酶,海水能够在所述碳酸酐酶的催化作用下与船舶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水合反应。
[0016]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以使海水吸收船舶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后排出,包括:换热塔,用于对进入所述换热塔内的船舶尾气进行降温;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内设置有催化填料,以使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海水与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船舶尾气发生反应;其中所述换热塔与所述吸收塔连通;船舶尾气通过所述换热塔降温后进入所述吸收塔内,并通过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海水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后排出所述吸收塔。本技术利用催化填料中碳酸酐酶催化CO2与海水进行水合反应,无需对海水进行加热再生,捕集后的CO2无需液化存储,极大地降低了系统能耗和体积;与传统方式相比,将碳酸酐酶固定到填料上,增大了传质速率,减小了吸收塔总体积,满足船舶CO2捕集高效率、体积紧凑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0]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21][0022]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6]本技术提供一种投影显示系统1,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以使海水吸收船舶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后排出,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塔,用于对进入所述换热塔内的船舶尾气进行降温;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内设置有催化填料,以使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海水与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船舶尾气发生反应;其中所述换热塔与所述吸收塔连通;船舶尾气通过所述换热塔降温后进入所述吸收塔内,并通过进入所述吸收塔内的海水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后排出所述吸收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塔包括:第一进水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塔的顶部侧面,用于进入海水;第一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塔的底部端面,用于排出海水;第一进气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塔的底部侧面,用于进入船舶尾气;以及第一出气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塔的顶部端面,用于排出船舶尾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塔内设置有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喷嘴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相连,用于对所述换热塔内喷淋海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第一进水管道与海水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用于抽取海水至所述第一进水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开闭所述第一进水管道。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珂,杨浩然,李晓波,刘娅琼,肖凯华,李佩青,罗靓婧,卞晞佳,王芹,张松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