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油分、冷凝器和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2130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1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置油分,其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分离区,且壳体上设有进气部和出气部,进气部将分离区与压缩机排气口连通,以使从压缩机排出的气态冷媒流至分离区,出气部将分离区与冷凝器的冷凝区连通,以使冷媒经由出气部从分离区流至冷凝区内,与冷凝区内的冷凝管换热;换热管,换热管的至少部分位于分离区内,以与由进气部流向出气部的冷媒换热;和多个折流板,这多个折流板设置于分离区内,并使冷媒流经换热管时,进行折流流动,其中,所有折流板6的平均水力直径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油分、冷凝器和制冷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内置油分、冷凝器和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商用水冷螺杆机组等制冷装置中,从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的过热(名义工况下排气存在4

10℃过热度)冷媒气体在冷凝器中的换热过程为先去过热再冷凝,即过热态冷媒先实现单相流换热使其达到饱和态,然后再实现冷凝相变换热。
[0003]相关技术中,上述单相换热及冷凝相变换热过程,均由冷凝器的冷凝管实现,换热效率较差,尤其,冷凝器通常基于强化冷凝换热原理设计,对于气体的单相流流动传热过程强化程度有限,导致单相换热强度较低,所需换热面积较大,影响能效。
[0004]因此,如何提升冷凝器过热气体的单相换热强度,是当下冷凝器能效提升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高冷凝器的单相换热强度。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置油分,其包括:
[0007]壳体,壳体内设有分离区,且壳体上设有进气部和出气部,进气部将分离区与压缩机排气口连通,以使从压缩机排出的气态冷媒流至分离区,出气部将分离区与冷凝器的冷凝区连通,以使冷媒经由出气部从分离区流至冷凝区内,与冷凝区内的冷凝管换热;和
[0008]换热管,换热管的至少部分位于分离区内,以与由进气部流向出气部的冷媒换热;和
[0009]多个折流板,这多个折流板设置于分离区内,并使冷媒流经换热管时,进行折流流动;
>[0010]其中,这多个折流板的平均水力直径为D
d
,且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两折流板之间的距离为l
b
,D
d
和l
b
满足如下关系:
[0011][0012][0013]其中,ΔP为内置油分进出口压降;C为常数,取值0.3~1.5;ρ为气态冷媒的密度;v0为气态冷媒流经多个折流板的平均流速;D为进气部的内径;v为气态冷媒在进气部入口处的流速;n为内置油分中换热管的数量;d为换热管的外径。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折流板上设有供冷媒流过的通气孔。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的直径为2mm~8mm;和/或,折流板上所有通气孔的总通流面积占折流板总面积的1/8~3/4。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折流板上设有穿管孔,换热管经由穿管孔穿过折流板。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的外径为d,d满足如下关系:
[0018][0019][0020]其中,T
in
为气态冷媒在进气部入口处的温度;T
out
为气态冷媒在出气部出口处的温度;T
wall
为换热管的位于壳体内的部分的外表面的平均温度;ρ为气体密度;D为进气部的内径;v为气态冷媒在进气部入口处的流速;L为换热管在内置油分中的长度;n为内置油分中换热管的数量;λ为冷媒气体平均温度下的导热系数;Cp为冷媒气体平均温度下的比热容;μ为冷媒气体平均温度下的粘度;u
w
为冷媒气体在换热管的位于壳体内的部分的管壁温度下的粘度;ε为常数,取值15~200;d
e
为换热管的布管当量直径;P
t
为换热管的管间距。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置油分包括均气板,均气板设置于壳体内,并位于换热管与出气部之间,均气板具有开孔区,开孔区设有均气孔,与换热管换热后的冷媒经由均气孔流向出气部。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均气板具有非开孔区,非开孔区未设置均气孔,并与分离区内的折流板所在区域对应,开孔区位于非开孔区的远离进气部的一侧。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孔区的长度L1与非开孔区的长度L2之比为1/10~1/2。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均气板上设有多个均气孔,多个均气孔包括第一均气孔和第二均气孔,第一均气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均气孔的直径。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均气孔的直径为12mm~20mm;和/或,第二均气孔的直径为6mm~12mm。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均气孔相对于第一均气孔靠近均气板的宽度方向的边缘,第一均气孔所在区域的宽度与第二均气孔所在区域的宽度之比为3~10。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设有两个进气部,两个进气部位于出气部的两侧,并均与分离区连通。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置油分包括隔板,隔板设置于分离区内,并将分离区分隔为两个子分离区,两个子分离区与两个进气部一一对应。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子分离区内均设有折流板。
[0030]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冷凝器,其包括外壳和冷凝管,并且还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内置油分,内置油分设置于外壳内,外壳内未设置内置油分的区域形成冷凝区,冷凝管的至少部分位于冷凝区内。
[0031]本申请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其包括压缩机,并且还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器,冷凝器的进气部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
[0032]通过在内置油分中设置换热管和折流板,在冷媒流至冷凝管之前与冷媒进行单相换热,并提供换热管和折流板结构参数的计算公式,能够有效提高冷凝器的单相换热强度。
[0033]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凝器的整体结构。
[0036]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置油分与筒体的组合结构的侧视图。
[0037]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置油分的立体图。
[0038]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置油分的内部结构。
[0039]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折流板的结构。
[0040]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折流板的结构。
[0041]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均气板的侧视图。
[0042]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均气板的俯视图。
[0043]图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均气板的单个板体上均气孔的分布示意图。
[0044]附图标记说明:
[0045]100、冷凝器;101、外壳;102、内置油分;103、冷凝管;104、冷凝区;105、筒体;106、管板;107、法兰;108、水室;109、集液部;
[0046]1、壳体;11、端板;12、侧板;13、封板;14、连接板;15、边框;
[0047]2、进气部;21、进气管;
[0048]3、出气部;31、滤网;
[0049]4、均气板;41、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分离区(94),且所述壳体(1)上设有进气部(2)和出气部(3),所述进气部(2)将所述分离区(94)与压缩机排气口连通,以使从压缩机排出的气态冷媒流至所述分离区(94),所述出气部(3)将所述分离区(94)与冷凝器(100)的冷凝区(104)连通,以使冷媒经由所述出气部(3)从所述分离区(94)流至所述冷凝区(104)内,与所述冷凝区(104)内的冷凝管(103)换热;换热管(5),所述换热管(5)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分离区(94)内,以与由所述进气部(2)流向所述出气部(3)的冷媒换热;和多个折流板(6),所述多个折流板(6)设置于所述分离区(94)内,并使冷媒流经所述换热管(5)时,进行折流流动;其中,所述多个折流板(6)的平均水力直径为D
d
,且在所述换热管(5)的长度方向上,相邻两所述折流板(6)之间的距离为l
b
,D
d
和l
b
满足如下关系:满足如下关系:其中,ΔP为所述内置油分(102)进出口压降;C为常数,取值0.3~1.5;ρ为气态冷媒的密度;v0为气态冷媒流经所述多个折流板(6)的平均流速;D为所述进气部(2)的内径;v为气态冷媒在所述进气部(2)入口处的流速;n为所述内置油分(102)中换热管(5)的数量;d为所述换热管(5)的外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6)上设有供所述冷媒流过的通气孔(6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64)的直径为2mm~8mm;和/或,所述折流板(6)上所有通气孔(64)的总通流面积占所述折流板(6)总面积的1/8~3/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6)上设有穿管孔(63),所述换热管(5)经由所述穿管孔(63)穿过所述折流板(6)。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内置油分(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5)的外径为d,d满足如下关系:d,d满足如下关系:其中,T
in
为气态冷媒在所述进气部(2)入口处的温度;T
out
为气态冷媒在所述出气部(3)出口处的温度;T
wall
为所述换热管(5)的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部分的外表面的平均温度;ρ为气体密度;D为所述进气部(2)的内径;v为气态冷媒在所述进气部(2)入口处的流速;L为所述换热管(5)在所述内置油分(102)中的长度;n为所述内置油分(102)中换热管(5)的数量;λ为冷媒气体平均温度下的导热系数;Cp为冷媒气体平均温度下的比热容;μ为冷媒气体平均温度下的粘度;u
w
为冷媒气体在所述换热管(5)的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部分的管壁温
度下的粘度;ε为常数,取值15~200;d
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勇胡海利胡东兵王铁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