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0724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组合物技术领域。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黄芪20~60份,白芍20~60份,桂枝20~60份,生姜40~120份,大枣20~50份。置适宜容器中,加4~8倍量体积水,煎煮30~90分钟,滤过,滤液直接冷冻干燥,或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35的稠膏,减压或冷冻干燥,即得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有益效果是抓住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的病机关键,以益气活血、温经通痹为治疗原则,精选中药组方,温、补、通、调并用,获得了专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中药组合物,该方君臣佐使搭配合理,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突出。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组合物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临床多表现为四肢远端感觉异常、肢软无力、自发性疼痛、四肢末梢发凉、麻木,是糖尿病的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5年、10年和20年后,其发病率分别达到30%、60%和90%。该病致残率较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者会形成溃疡或坏疽,最终选择截肢,严重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已然成为了全世界重点钻研和攻克的课题之一。
[0003]现代医学认为高血糖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因素包括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及免疫因素等,李光善,黄达,李鸣镝,等.温阳活血通痹方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血瘀证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浆Hcy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17):1486

1489。西医主要从改善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抗氧化、营养神经、对症止痛及外科手术等方面予以治疗,常运用胰岛素、甲钴胺、依帕司他、贝前列腺素钠等药物,其治疗副作用较多且临床效果多不理想。
[0004]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祖国医学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将其属于“消渴脉痹”、“痹症”等范畴,认为其病因为“本虚标实”,又因虚致瘀,虚瘀相兼。中医学辨证论治后以内治或外治法治疗本病均取得较好效果,并在基础研究中得到证实。中医药治疗该病以整体调节为主,治疗作用往往是多途径、多靶点、多方面和多系统的,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突出,因此更受患者欢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
[0008]黄芪20~60份,白芍20~60份,桂枝20~60份,生姜40~120份,大枣20~50份。
[0009]优选的是,该中药组合物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
[0010]黄芪40份,白芍40份,桂枝40份,生姜80份,大枣35份。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以上五味,置适宜容器中,加4~8倍量体积水,煎煮30~90分钟,滤过,滤液直接冷冻干燥,或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35(80℃)的稠膏,减压或冷冻干燥,即得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在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中的应用。
[0014]本专利技术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添加常用的药用辅料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口服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且所述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均可采用相应种类制剂的常规制备方法来制得。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抓住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的病机关键,以益气活血、温经通痹为治疗原则,精选5味中药组方,温、补、通、调并用,获得了专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中药组合物。该方君臣佐使搭配合理,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突出。
[0017]中医学中虽没有明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念的描述,但根据该病“麻、痛、凉、痿”等症候特点,将之归于“消渴脉痹”、“消渴”、“痹证”、“痿证”等范畴。金《兰室秘藏》便有消渴病人“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痿弱,前阴如冰”的记载。《王旭高医案》曰:“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冷如冰”。戴元礼《证治要诀》记载“消渴日久,精血亏耗,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肿痛”、“痿弱”、“麻木”即是对本病临床表现的描述。《素问
·
痹论》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内经》云:“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提纲挈领地指出消渴病的病机乃本虚标实。消渴日久,气阴亏耗,阴虚内热而灼伤营血,血行不畅而致脉络瘀阻;或病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瘀阻,阳气不达四末,四肢机体失养而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局部发凉等症状,最终导致四肢痿废不用,发为本病。由于气虚血瘀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故治疗当以益气活血、温经通痹为治疗大法。
[0018]专利技术人抓住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的病机关键,以益气活血、温经通痹为治疗原则,精选5味中药组方。全方以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活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白芍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全方药虽仅五味,但温、补、通、调并用,共奏益气活血、温经通痹之功,使营卫调和、气血得行、筋脉通利、肌肤得养、诸症可除。
[0019]方中各药味中医论述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如下:
[0020]黄芪:甘,微温,归脾,肺两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本品具补益脾肺之气,益气固表,补血活血之功,还有升阳举陷之效。《本经疏证》中云“黄芪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黄芪可益脾肺之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营卫调和,温煦濡养筋脉肌肉皮肤腠理。现代药理表明黄芪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延缓DPN进展。黄芪中含有多种有效成份,其中黄芪多糖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功能调节作用,并且能够提高免疫力和调控血糖。
[0021]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该药辛甘温煦,能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长沙药解》中“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
……
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通
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桂枝的有效成分中,桂皮醛有抗炎、镇痛、降血糖等作用;桂皮酸则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肉桂醇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对神经起保护作用。
[0022]芍药:苦,微寒,归肝经。主要功效为清热凉血,且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本草纲目》中曰:芍药可散邪以“行血中之滞”。入肝经,清肝凉血,化瘀行血,肝主筋,筋脉得以滋养,缓解不容不通之症。芍药活血化瘀而止痛之效用于本病不通则痛之病机尤为适宜。药理研究证实芍药中的多种苷类成分,具有保护肝脏、抑制肿瘤、扩张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黄芪20~60份,白芍20~60份,桂枝20~60份,生姜40~120份,大枣20~5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原料:黄芪40份,白芍40份,桂枝40份,生姜80份,大枣35份。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以上五味,置适宜容器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隶书程东岩高军陈昕王超楠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