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0671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明挖隧道底部设置有至少两排向下延伸的底板桩基;所述待建轨道区间从相邻两排的底板桩基之间平行穿过;所述基坑支护桩分布在明挖隧道沿其长度方向的对立两侧;且明挖隧道每一侧的基坑支护桩沿明挖隧道长度方向采用双排支护桩,其中紧邻基坑的一排基坑支护桩上端通过冠梁连成一体;位于明挖隧道同一侧且相邻不同排的所述基坑支护桩上端通过桩顶连梁连成一体;在待建轨道区间两侧分别设立底板桩基,以此承载明挖隧道,减少轨道施工对明挖隧道的影响。少轨道施工对明挖隧道的影响。少轨道施工对明挖隧道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


技术介绍

[0002]地铁、城市快速路等交通设施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地铁、城市快速路这类交通设施涉及到大量地下隧道、通道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常见有施工难度较高的汇交隧道。
[0003]与此同时,各隧道工程的建设受项目立项时间、施工进度等难以协调一致,为降后期建设项目的迁改成本、保护施工成本,避免资源浪费,保证施工安全,当期建设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应为规划建设项目预留施工条件。
[0004]比如CN217870505U一种隧道上方基坑开挖的开挖支护结构,公开了一种新的支护结构在地铁隧道上方进行基础工程的施工;
[0005]需求一种在隧道下方基坑开挖的支护结构,明挖隧道施工完成后对下部土体有较大的荷载,而后期轨道区间的施工在明挖隧道下侧开挖两道隧道孔洞,对上部隧道的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当期建设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应为规划建设项目预留施工条件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包括:
[0009]明挖隧道,所述明挖隧道底部设置有至少两排向下延伸的底板桩基;
[0010]待建轨道区间,所述待建轨道区间从相邻两排的底板桩基之间平行穿过;
[0011]基坑支护桩,所述基坑支护桩分布在明挖隧道沿其长度方向的对立两侧;
[0012]且明挖隧道每一侧的基坑支护桩沿明挖隧道长度方均为双排支护桩,其中紧邻基坑的一排基坑支护桩上端通过冠梁连成一体;
[0013]桩顶连梁,位于明挖隧道同一侧且相邻不同排的所述基坑支护桩上端通过桩顶连梁连成一体。
[0014]优选的,明挖隧道每一侧的基坑支护桩为双排支护桩。
[0015]优选的,所述基坑支护桩从地面开始向下延伸。
[0016]优选的,所述基坑支护桩中的部分钢筋笼采用玻璃纤维筋。
[0017]优选的,所述底板桩基包括钢筋笼和混凝土;
[0018]所述钢筋笼包括主筋、外加劲箍、三角加劲箍和内加劲箍,所述内加劲箍和外加劲箍沿主筋长度方向排列且分别设置在主筋的内外两侧。
[0019]优选的,所述外加劲箍位于对应待建轨道区间深度的区域密集分布。
[0020]优选的,所述主筋内侧设置有三角加劲箍,所述三角加劲箍呈三角形结构并沿主筋长度方向排列。
[0021]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2]基坑支护桩施工,护筒打入地面设定位置后钻孔,孔中放置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形成基坑支护桩,对基坑支护桩上端浇筑冠梁及桩顶连梁;
[0023]基坑施工,将地面挖出一个用于容纳明挖隧道的基坑;
[0024]底板桩基施工,护筒打入基坑设定位置后钻孔,孔中放置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形成底板桩基;
[0025]明挖隧道底板施工,在底板桩基上端浇注施工明挖隧道的结构底板。
[0026]优选的,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及时清理基坑边缘松散岩土,开挖一层支护一层。
[0027]优选的,基坑支护桩施工和/或底板桩基施工的钻孔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孔底清理,避免间隔时间过长以致泥浆沉淀。
[0028]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9]在待建轨道区间两侧分别设立底板桩基,以此承载明挖隧道,减少轨道施工对明挖隧道的影响。
[0030]通过基坑支护桩与后期的喷锚结构共同维持基坑边坡土体稳定。并且部分基坑支护桩内的钢筋笼采用玻璃纤维筋,在不影响基坑支护桩强度的前提下,在待建轨道区间隧道盾构施工时,可直接破除,无需在额外破除,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本专利技术明挖隧道俯视图和侧视图;
[0032]图2为本专利技术待建轨道区间俯视图和侧视图;
[0033]图3为本专利技术支护结构体系平面布置图;
[0034]图4为本专利技术待建轨道区间与明挖隧道空间配合第一个方向位置图;
[0035]图5为本专利技术待建轨道区间与明挖隧道空间配合第二个方向位置图;
[0036]图6为本专利技术钢筋笼结构示意图;
[0037]图7为本专利技术钢筋笼俯视图;
[0038]图8为本专利技术施工流程图。
[0039]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0040]1、明挖隧道;2、待建轨道区间;3、结构底板;4、结构顶板;5、中墙;6、侧墙;7、施工缝;8、轨道区间盾构边线;9、轨道区间衬砌结构;10、轨道区间中线;11、底板桩基;12、基坑支护桩;13、桩顶连梁;14、冠梁;15、主筋;16、外加劲箍;16

1、加密加劲箍;17、三角加劲箍;18、内加劲箍。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42]实施例:
[0043]明挖隧道1如图1所示,由结构底板3、结构顶板4、中墙5、侧墙6以及施工缝7组成,
侧墙6位于结构底板3和结构顶板4左右两侧之间,中墙5位于结构底板3和结构顶板4中部之间;此为现有结构。
[0044]待建轨道区间2如图2所示。
[0045]支护结构体系平面布置图如图3所示。基坑两侧采用双排基坑支护桩12,基坑开挖断面大,且基坑横向宽度较大,无法采用横梁支撑,故采用双排基坑支护桩12增强侧向刚度,双排基坑支护桩12间采用14冠梁以及桩顶连梁13连成一体,基坑支护桩12从地面向下延伸插入地下,双排基坑支护桩12中靠近基坑的一排基坑支护桩12桩顶用冠梁14连接,外侧另一排基坑支护桩12与内侧一排基坑支护桩12两两相邻之间采用桩顶连梁13连接。
[0046]基坑支护桩12包括钢筋笼和混凝土,如图3所示,后期待建轨道区间2施工时会穿过部分基坑支护桩12,此部分的基坑支护桩12中的钢筋笼采用玻璃纤维筋,在待建轨道区间2隧道盾构施工时,可直接破除。
[0047]待建轨道区间2与明挖隧道1空间关系如图4

5所示,待建轨道区间2位于明挖隧道1下方,明挖隧道1相对横跨相互垂直的待建轨道区间2。
[0048]明挖隧道1底部设置有三排底板桩基11,底板桩基11与隧道1共同形成框架结构,以减少后期待建轨道区间2的施工对明挖隧道1的影响,并且待建轨道区间2相对位于相邻两排底板桩基11之间中部位置。
[0049]底板桩基11的钢筋笼配筋如图6

7所示。钢筋笼由主筋15、外加劲箍16、三角加劲箍17、内加劲箍18组成,外加劲箍16沿主筋15长度方向均匀焊接在主筋15外侧,内加劲箍18沿主筋15长度方向均匀焊接在主筋15内侧;钢筋笼内沿主筋15长度方向每隔4m设置一道三角加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明挖隧道(1),所述明挖隧道(1)底部设置有至少两排向下延伸的底板桩基(11);待建轨道区间(2),所述待建轨道区间(2)从相邻两排的底板桩基(11)之间平行穿过;基坑支护桩(12),所述基坑支护桩(12)分布在明挖隧道(1)沿其长度方向的对立两侧;且明挖隧道(1)每一侧的基坑支护桩(12)均为双排支护桩,其中紧邻基坑的一排基坑支护桩(12)上端通过冠梁(14)连成一体;桩顶连梁(13),位于明挖隧道(1)同一侧且相邻不同排的所述基坑支护桩(12)上端通过桩顶连梁(13)连成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与待建轨道区间(2)重叠的部分所述基坑支护桩(12)中的钢筋笼采用玻璃纤维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桩基(11)包括钢筋笼和混凝土;所述钢筋笼包括主筋(15)、外加劲箍(16)、三角加劲箍(17)和内加劲箍(18),所述内加劲箍(18)和外加劲箍(16)沿主筋(15)长度方向排列且分别设置在主筋(15)的内外两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待建轨道区间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劲箍(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涛王庆陈娟许赞渊伍原辉曹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