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格栅井和设备间,设备间内设依次相通的高效气浮池、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和沉淀池。高效气浮池包括反应区和接触分离区,反应区内设搅拌装置、顶部设加药口,接触分离区上部设刮渣机及排渣口,接触分离区下部设有回流口连接溶气泵。好氧池的底部设微孔曝气管与曝气风机相连。沉淀池包括与好氧池相连通的进水区以及浅层沉淀区,浅层沉淀区内设若干根斜管,其下方设多组带排泥口的泥斗,排泥口与设备间内的污泥泵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污水处理效率高、施工周期短、占地面积小,能够有效解决现有养殖场废水处理设备施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建造成本高等技术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肉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规模化养殖模式在资源需求、环境保护、生产能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必然导致养殖废水量的增加,由于饲料的施用、杀菌剂和消毒剂的使用以及动物粪便的积累等,导致养殖废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物质大量积累,如果这些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向外界排放必然导致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
[0003]目前的废水处理设备虽然处理量较大,但是设备和处理成本较高,对于中小型养殖场来说,废水处理的土建成本过高,且养殖场一般在山区,土建施工不便,难以控制施工质量,施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以及无多余或者专业人员运维,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小型养殖场废水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污水处理效率高,制造简单、施工周期短、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可实现智能化控制,能够有效解决现有养殖场废水处理设备施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建造成本高等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在本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格栅井和设备间,所述格栅井的顶部开口处覆盖有格栅,格栅井的内部设有提升泵;所述设备间内设有从前向后依次相连通的高效气浮池、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和沉淀池;
[0007]所述高效气浮池包括反应区和接触分离区,反应区通过提升泵与格栅井相连通,并且其内部设有搅拌装置,反应区的顶部开设有加药口,接触分离区的上部设有往复运动的刮渣机,以及与外部连通的排渣口,接触分离区的下部开设有回流口,回流口的外侧连接有溶气泵,溶气泵通过管道与接触分离区相连通;
[0008]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有微孔曝气管,设备间内设有与微孔曝气管相连的曝气风机;
[0009]所述沉淀池包括前部的进水区和后部的浅层沉淀区,进水区与好氧池相连通,浅层沉淀区内设有若干根斜管,浅层沉淀区的下方设有多组带有排泥口的泥斗,设备间内设有与排泥口相连的污泥泵。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设备间中设置高效气浮池、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和沉淀池,装置结构紧凑,便于节约空间。养殖废水通过格栅滤除废水中的毛发、血块等大直径的杂质
污染物后流入格栅井中暂存,设置加药口连接加药设备,通过计量泵和管道向高效气浮池内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格栅井中的废水通过提升泵提升至高效气浮池内,并通过搅拌装置将废水和药剂进行混合,废水中的小颗粒物聚集成大颗粒,设置溶气泵向接触分离区底部提供溶气水,水中的微细气泡附着在悬浮颗粒表面形成比重小于水的颗粒物浮出水面,形成废渣,通过刮渣机往复运动将悬浮物刮除至排渣口排出。高效气浮池内初步处理的水流入水解酸化池中,将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水解酸化池中的污水流入好氧池,通过曝气风机和微孔曝气管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维持在4mg/l左右,适宜好氧微生物生长繁殖,从而利用微生物处理水中污染物质;好氧池中的水流入沉淀池的进水区,而后通过浅层沉淀区中设置的斜管,利用层流原理,在斜管表面积聚薄泥,依靠重力作用沉积在泥斗中,由污泥泵通过排泥口将沉泥抽走,上清液通过溢流出水用于外排或者回用。
[001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区的上部开设有与提升泵相连的第一进水口,接触分离区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溢流口;
[0012]所述水解酸化池的上部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溢流口,第二进水口连通第一溢流口;
[0013]所述好氧池的上部开设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溢流口,第三进水口连通第二溢流口;
[0014]所述沉淀池的上部开设有第四进水口和第四溢流口,第四进水口连通第三溢流口,第四溢流口连接外部管道。
[0015]通过设置提升泵将格栅井中的废水提升至高效气浮池中,高效气浮池内的水通过第一溢流口溢流至水解酸化池,再通过第二溢流口溢流至好氧池,再通过第三溢流口溢流至沉淀池,最终沉淀池处理净化后的清水经第四溢流口以溢流的方式流出至外部用水设备进行回用或者排出。
[001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溢流口与外部管道之间连接有紫外消毒装置,沉淀池中处理后的清水流经紫外消毒装置,进行进一步地消毒灭菌处理。
[001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溢流口、第二溢流口、第三溢流口和第四溢流口处均设置有出水堰板,以拦挡水面悬浮物,控制池内水位的高程,调节出水平衡。
[001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水解酸化池的底部设置有穿孔管,穿孔管与第二进水口通过管道相连通,并且穿孔管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用以保证进水的均匀性,提高水解酸化效果。
[001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有回流泵,回流泵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池,将硝化液回流至水解酸化池。
[002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泵的出口端设有三通阀门,通过管道分别连通好氧池和外部排污管道,既可以通过排污管道排出污泥,又可以实现将污泥回流至好氧池,利用好氧微生物将污泥中的有机物再次进行分解,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002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斜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以增加沉淀面积,缩短颗粒沉淀距离,减少废水在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
[002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设备间内还设有电控柜,用以电连接高效气浮池、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和沉淀池中的各电气仪表和PLC控制器。
[0023]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本技术提供的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污水处理效率高,施工周期短,可减少工程投资和占地面积,各处理池布置紧凑,一体化设置,易于控制工程质量,占地面积小,可实现智能化控制。养殖废水通过格栅滤除水中颗粒较大的杂质污染物后,通过提升泵提升至高效气浮池内与药剂混合,通过溶气泵将气体与液体充分溶解,加速将水中的微细气泡附着在悬浮颗粒表面形成废渣浮于水面,通过刮渣机往复运动将悬浮物刮除至排渣口排出,上清液溢流至水解酸化池中,通过厌氧微生物进行水解和酸化降解,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而后溢流至好氧池中,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废水中难处理的有机物,通过设置曝气风机和微孔曝气管保证水中的溶解氧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生长繁殖,处理后的水溢流至沉淀池,通过浅层沉淀区中的斜管进行分离沉淀,沉泥沉积在泥斗中通过污泥泵抽走,上清液通过溢流排出或者回用。
附图说明
[00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6]图1是本技术中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井(1)和设备间(2),所述格栅井(1)的顶部开口处覆盖有格栅(11),格栅井(1)的内部设有提升泵(12);所述设备间(2)内设有从前向后依次相连通的高效气浮池(3)、水解酸化池(4)、好氧池(5)和沉淀池(6);所述高效气浮池(3)包括反应区(31)和接触分离区(32),反应区(31)通过提升泵(12)与格栅井(1)相连通,并且其内部设有搅拌装置(311),反应区(31)的顶部开设有加药口(312),接触分离区(32)的上部设有往复运动的刮渣机(321),以及与外部连通的排渣口(322),接触分离区(32)的下部开设有回流口(33),回流口(33)的外侧连接有溶气泵(34),溶气泵(34)通过管道与接触分离区(32)相连通;所述好氧池(5)的底部设有微孔曝气管(51),设备间(2)内设有与微孔曝气管(51)相连的曝气风机(7);所述沉淀池(6)包括前部的进水区(61)和后部的浅层沉淀区(62),进水区(61)与好氧池(5)相连通,浅层沉淀区(62)内设有若干根斜管(63),浅层沉淀区(62)的下方设有多组带有排泥口(65)的泥斗(64),设备间(2)内设有与排泥口(65)相连的污泥泵(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31)的上部开设有与提升泵(12)相连的第一进水口(35),接触分离区(32)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溢流口(36);所述水解酸化池(4)的上部开设有第二进水口(41)和第二溢流口(42),第二进水口(41)连通第一溢流口(36);所述好氧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整生,许宇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世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