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0226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属于海洋观测技术领域,一种海床基,脱淤组件的脱淤端位于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回收组件具有浮体,浮体连接有触发件,初始状态下,触发件的一端位于脱淤组件内,以使脱淤组件不工作,第一拉绳的一端与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与浮体连接,以通过第一拉绳限制浮体的位置,当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释放后,浮体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带动触发件脱离脱淤组件,以使脱淤组件工作,通过脱淤组件从壳体的外侧面和底部形成局部强冲刷环境,有利于海床基脱淤,降低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从而将陷入海床的海床基外表面与底质分离,有利于海床基的回收。有利于海床基的回收。有利于海床基的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观测
,尤其涉及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高质量长时间观测海流或海浪等其他水文要素,一般使用海床基锚系固定于海底的方式观测。海床基作为海洋观测设备的载体,内置有ADCP、AWAC等观测海流和波浪的观测设备,同时可内置其他海洋水文要素观测设备,如CTD、OBS等,一般通过释放器辅助回收海床基。
[0003]海床基投放至海底后,由于海床基连同搭载的观测设备重量较大,加之部分海床基还配有配重,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逐渐陷入底质较软的海床表层沉积物中,置于淤泥质和粉砂质海床时的沉降更为显著。由于淤泥质和粉砂质海床的表层沉积物具有粘性流体的特性,尤其是海床基发生沉降后,海床基的底部与部分侧面与海床接触,尤其是底质与海床基接触面会具有强粘附力,导致海床基在回收时,水面调查人员需要使用较大的外力才能使海床基脱离海床。然而,在实际回收操作过程中,往往发生意外事故,如海床基变形或者回收绳索断裂等,导致回收失败。
[0004]现有的海床基具体具有以下缺点:1、海床基部分陷于海床中后,水面回收人员拉动释放绳索,但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很大,当释放绳索承拉力不足时,绳索易发生断裂,导致必须派遣潜水员下海打捞。
[0005]2、海床基部分陷于海床中,水面回收人员使用机械拉动释放绳索,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很大,加之海床基内部沉积有大量的泥沙,底质的吸附力和自重均很大,在释放绳索的强烈拖拽下,海床基外壳在脱离海床过程中易发生形变受损,受损严重时会导致内置的设备从海床基脱落。
[0006]3、海床基部分陷于海床中时,其内舱也往往沉积有大量的泥沙,易导致海床基内置的释放器被泥沙埋没,当泥沙掩埋深度超过释放器高度5cm时,水面回收人员无法与释放器建立声通讯,释放浮球无法上浮至水面,水面回收人员也就无法通过释放绳索回收海床基。
[0007]4、当水面回收人员无法与海床基的释放器建立声通讯或者通过释放绳索无法顺利回收海床基时,一般采取潜水员辅助回收的方式。由潜水员携带水枪下潜至海床基投放位置,由于淤泥质和粉砂质底质的海水浑浊度很高,潜水员一般凭借经验摸索到海床基后,使用高压水枪冲刷海床基附近表层沉积物,待海床基周边淤泥冲刷基本干净时,船上配合拉动绳索,海床基方可脱困。但这种方法需要反复多次摸索和水枪冲刷,较为耗费人力物力。
[0008]因此,在粉砂质和淤泥质底质海域实施海床基观测时,海床基发生埋陷的风险较大,往往不能顺利回收,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将海床基回收。若在回收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还可能导致观测设备的损坏或丢失,造成观测数据不能及时获取,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种缺陷。
[0010]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海床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的观测设备、第一释放器、第一拉绳、脱淤组件、以及回收组件,脱淤组件的脱淤端位于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回收组件具有浮体,浮体连接有触发件,初始状态下,触发件的一端位于脱淤组件内,以使脱淤组件不工作,第一拉绳的一端与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与浮体连接,以通过第一拉绳限制浮体的位置,当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释放后,浮体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带动触发件脱离脱淤组件,以使脱淤组件工作。
[0011]优选地,脱淤组件包括电源、开关件、泵组,开关件分别与电源和泵组电连接,泵组的输出端位于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初始状态下,触发件的一端位于开关件内。
[0012]优选地,泵组包括第一泵、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一射水管,第一泵固定于壳体的内部,壳体的外侧壁固定有第一射水管,第一射水管的底壁和外侧壁均具有若干第一射水孔,第一泵上连通有第一连接管,第一射水管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连通,第一射水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
[0013]优选地,第一射水管底壁的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该第一射水孔所在的壳体的外侧壁平行,第一射水管外侧壁的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水平方向平行。
[0014]优选地,泵组还包括第二泵、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射水管,第二泵固定于壳体的内部,壳体的底壁固定有第二射水管,第二射水管的底壁具有若干第二射水孔,第二泵上连通有第二连接管,第二射水管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连通,第二射水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
[0015]优选地,第二射水孔包括沿第二射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的法线与壳体的底壁垂直,第二孔朝外侧倾斜设置,且第二孔的法线与壳体的底壁之间的角度为30
°‑
60
°

[0016]优选地,开关件包括放置座、压簧、以及按钮,放置座固定于壳体的内部,放置座具有容置槽,按钮设置于容置槽内,按钮与电源电连接,压簧的一端固定于放置座,压簧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与按钮相对设置,初始状态时,触发件的一端插入压簧和按钮之间,以使压簧无法对按钮施力,当触发件跟随浮体上浮时,触发件插入压簧和按钮之间的部分抽离,以使压簧能够对按钮施力,导通电路,使得泵组工作。
[0017]优选地,回收组件包括容置仓、浮体、以及回收绳,容置仓固定于壳体,浮体放置于容置仓内,回收绳的一端与浮体连接,回收绳的另一端与容置仓或壳体连接,容置仓的侧壁具有穿孔,浮体的一部分穿过穿孔分别与第一拉绳和触发件连接。
[0018]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释放器、第二拉绳、以及底板,第二释放器固定于壳体,第二拉绳的一端与第二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第二拉绳的另一端与底板连接,壳体的底部具有通孔,底板在第二拉绳的作用下与通孔紧密贴合,将通孔封闭。
[0019]优选地,第一释放器和第二释放器均固定于壳体的顶部。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海床基回收方法,用于回收上述的海床基,包括以下步骤:S1:回收人员使用第一释放器的甲板单元与水下的第一释放器建立通讯,发出释放指令,S2:第一释放器接收到释放指令后,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脱离释放,在水的浮力作用
下,浮体发生上浮,S3:随着浮体的上浮,浮体拉动触发件从脱淤组件抽离,使得脱淤组件工作,在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形成局部射流,降低了底质与壳体的粘附力,将底质与壳体分离,S4:浮体浮到海面后,通过回收组件不断往上拉壳体,使得壳体及其上结构上浮,S5:若壳体仍然陷于海床内,通过回收组件仍无法回收时,回收人员使用第二释放器的甲板单元与水下的第二释放器建立通讯,发出释放指令,第二释放器接收到释放指令后,第二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二拉绳脱离释放,第二拉绳被释放后,底板失去第二拉绳的拉力后,不再与壳体的底壁保持紧密贴合,S6:再次通过回收组件往上拉动壳体,壳体与其底部的底板分离,将底板抛弃,在壳体内的沉积物随底板一起排出壳体外,减轻了海床基的重量,直至海床基浮出海面,完成回收。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脱淤组件从壳体的外侧面和底部形成局部强冲刷环境,有利于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床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的观测设备、第一释放器、第一拉绳、脱淤组件、以及回收组件;所述脱淤组件的脱淤端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所述回收组件具有浮体;所述浮体连接有触发件,初始状态下,所述触发件的一端位于所述脱淤组件内,以使所述脱淤组件不工作;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与所述浮体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拉绳限制所述浮体的位置,当所述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释放后,所述浮体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带动触发件脱离脱淤组件,以使所述脱淤组件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淤组件包括电源、开关件、泵组;所述开关件分别与所述电源和泵组电连接,所述泵组的输出端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初始状态下,所述触发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开关件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包括第一泵、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一射水管;所述第一泵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固定有所述第一射水管,所述第一射水管的底壁和外侧壁均具有若干第一射水孔;所述第一泵上连通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射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射水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水管底壁的所述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该第一射水孔所在的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平行;所述第一射水管外侧壁的所述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水平方向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还包括第二泵、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射水管;所述第二泵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的底壁固定有所述第二射水管,所述第二射水管的底壁具有若干第二射水孔;所述第二泵上连通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射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射水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射水孔包括沿所述第二射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的法线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垂直;所述第二孔朝外侧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孔的法线与所述壳体的底壁之间的角度为30
°‑
60
°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件包括放置座、压簧、以及按钮;所述放置座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放置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智刘勇贾炳一杜军
申请(专利权)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