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码压铸模具及其铸造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0073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工字码压铸模具及其铸造件,其中工字码压铸模具包括:下模,其顶侧设置有主流道与成型部,成型部包括分流道、下型腔与滑座,分流道连通于主流道,下型腔连通于分流道的一侧,滑座上连接有至少两个隔板,相邻两个隔板之间具有间隙,滑座可在下模上沿靠近下型腔的方向滑动并使得间隙正对于下型腔中部;上模,其底侧正对于主流道的位置设置有浇口,上模的底侧正对于下型腔的位置设置有上型腔,上型腔远离分流道的一侧连接有排渣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压铸的方式直接成型出工字码,不需要进行冲压加工,降低加工生产难度,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产品不良率。降低产品不良率。降低产品不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字码压铸模具及其铸造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金属铸造,尤其涉及一种工字码压铸模具及其铸造件。

技术介绍

[0002]工字码是拉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生产工字码的方式是将工件夹紧固定后,对工件的两侧冲压成型,此加工方式需要对工件逐个加工,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在加工过程中如对工件定位不准确、定位不稳固,则会导致冲压歪斜等问题,增加产品不良率,因此现时市面上的机械设备生产的工字码质量稳定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工字码压铸模具及其铸造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0005]工字码压铸模具,包括:下模,其顶侧设置有主流道与成型部,所述成型部包括分流道、下型腔与滑座,所述分流道连通于所述主流道,所述下型腔连通于所述分流道的一侧,所述滑座上连接有至少两个隔板,相邻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滑座可在所述下模上沿靠近所述下型腔的方向滑动并使得所述间隙正对于所述下型腔中部;上模,其底侧正对于所述主流道的位置设置有浇口,所述上模的底侧正对于所述下型腔的位置设置有上型腔,所述上型腔远离所述分流道的一侧连接有排渣槽。
[0006]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在生产时,上模与下模相互靠近,使得下模的顶侧与上模的底侧相互贴合,并且滑座在下模上向靠近下型腔的方向滑动,此时上模的上型腔与下模的下型腔相互正对,两者围设形成模腔,滑座上的间隙位于模腔的中部,从上模的浇口处注入溶液,溶液从主流道流入至分流道内,并填充至模腔内,最后排向排渣槽,由于隔板会对溶液阻隔,使得溶液只填充于上型腔、间隙与下型腔的位置内,形成工字码,将上模与下模分离后,取出冷却后的半成品进行飞边、抛光等工序,而脱离出的废料可直接回收、熔融、再生产,提高原料利用率,如此利用压铸的方式直接成型出工字码,不需要进行冲压加工,降低了加工生产难度,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产品不良率。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的底侧连接有导柱,所述导柱沿远离所述上型腔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滑座上设置有导孔,所述导柱配合连接于所述导孔内。当上模与下模相互靠近时,滑座在导柱的倾斜导向下向靠近下型腔的方向靠近,从而使得两个隔板对下型腔的两侧遮挡,只留有下型腔的中部正对两个隔板之间的间隙,当上模与下模相互远离时,滑座在导柱的倾斜导向下逐渐向远离下型腔的方向远离,使得隔板不再对下型腔遮挡,从而实现脱模,如此利用导柱与导孔的配合,可使得滑座在下模上往复滑动。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滑座上。隔板可从滑座上进行拆装,以更换不同类型的隔板,从而调整两个隔板之间形成的间隙。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流道的两侧均连接有下型腔,所述下型腔沿所述分流道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有多个,所述分流道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滑座的滑动方向。分流道内的溶液可以向两侧流入至下型腔内,在上模内对应下型腔的位置均设置有上型腔以及与其连接的排渣槽,位于每个下型腔内的溶液可穿过两个隔板之间的间隙进入上型腔内,最后流入排渣槽,当隔板靠近下型腔时,由于隔板的滑动方向平行于分流道的长度延伸方向,可使得两个隔板之间形成的间隙依次正对于与同一个分流道连接的多个下型腔中部。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型部包括有两个所述分流道,两个所述分流道远离所述滑座的一端相互汇合后连接于所述主流道的端部一侧。溶液流向主流道的一端后,再均匀分流至两个分流道内,从每个分流道再流向至与其连接的模腔内,如此可提高单次压铸成型出的工字码数量,提高生产效率。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上位于所述主流道的两端均设置有成型组,所述浇口正对于所述主流道的中部,每个所述成型组均包括两个所述成型部。从浇口注入的溶液流入至主流道内,分别向主流道的两端流动,以进入位于两端的成型组,溶液先分流至两个成型部内,然后在每个成型部内再分流至两个分流道内,此时在下模上均设置有与每个成型部相互对应的滑座,因此,在每次压铸中均可在四个成型部内成型出多个工字码,通过对浇口注入溶液的合理、均匀地分流,进一步增加单次可成型的工字码数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流道内设置有第一柱孔。溶液在主流道内流动时,可填充第一柱孔,冷却后可形成第一顶柱,从下模内取出半成品时,由于主流道为成型部内连接各处的主要连接结构,向第一顶柱施加向上的顶升力,可稳定地将主流道顶起,更容易将半成品顶出。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流道内设置有第二柱孔。从浇口注入的溶液会填充第二柱孔,冷却后形成第二顶柱,将半成品从下模内取出时,将第二柱孔向上顶升,可对半成品位于每个成型部的主要受力位置提供顶升力,更稳定地将半成品顶出。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上正对所述分流道的位置设置有避让槽。可将第二柱孔的位置设置于分流道上中部的位置,利用避让槽可对分流道上顶出的第二顶柱进行避让。
[0015]工字码铸造件,由上述的工字码压铸模具所得。
[0016]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利用工字码压铸模具可得到带有多个工字码的铸造件,然后对此类铸造件统一收集处理以分离出工字码,如此极大地提高了工字码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与一致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0018]图1是本技术的下模俯视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上模仰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工字码铸造件俯视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工字码本体结构图。
[0022]附图中:100

下模、110

主流道、111

第一柱孔、120

分流道、121

第二柱孔、130

下型腔、140

滑座、141

隔板、142

导孔、143

避让槽、200

上模、210

浇口、220

上型腔、230

排渣槽、240

导柱、300

工字码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工字码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100),其顶侧设置有主流道(110)与成型部,所述成型部包括分流道(120)、下型腔(130)与滑座(140),所述分流道(120)连通于所述主流道(110),所述下型腔(130)连通于所述分流道(120)的一侧,所述滑座(140)上连接有至少两个隔板(141),相邻两个所述隔板(14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滑座(140)可在所述下模(100)上沿靠近所述下型腔(130)的方向滑动并使得所述间隙正对于所述下型腔(130)中部;上模(200),其底侧正对于所述主流道(110)的位置设置有浇口(210),所述上模(200)的底侧正对于所述下型腔(130)的位置设置有上型腔(220),所述上型腔(220)远离所述分流道(120)的一侧连接有排渣槽(2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字码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200)的底侧连接有导柱(240),所述导柱(240)沿远离所述上型腔(220)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滑座(140)上设置有导孔(142),所述导柱(240)配合连接于所述导孔(14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字码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41)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滑座(140)上。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兴李颖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恩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