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0059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包括出料阀座、出料管和设在出料阀座和出料管之间的风琴式软管,出料阀座上端安装有下料斗,风琴式软管沿其中心线从上自下剖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矩形框,两个半矩形框分别为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相接处设有开合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传统下料管路有所区别的是,软管采用剖分的结构设计,其围绕在出料管和出料阀座的连接处,在软管破损需要进行更换时,将剖分的两个半套管,从出料管和出料阀座之间单独解开即可,此时物料仍能继续进行输送,不需要拆除出料管,以此实现在线检修,减少转炉停炉的时间,提高炼钢的产量。提高炼钢的产量。提高炼钢的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下料管路,尤其涉及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

技术介绍

[0002]转炉下料系统是安装在炉子上方,用于冶炼过程中往钢水内加入冶炼溶剂,调节钢水成分的系统,现钢铁冶金行业大多采用称量斗和下料管相结合的方式下料,中间使用软连接进行密封。
[0003]由于称量斗和下料管两部件间需要一定的补偿量来保障称量系统的准确性,称量斗和下料管中间没有直接连接,使用软连接来保障系统的密封性,现下料系统软连接为整体式,当软连接出现损坏更换时,往往就需要拆除称量斗的下料管路,在作业过程中下料系统不能进行送料作业,进而导致更换软连接时需要停产,从而影响炼钢生产。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用以解决现有的下料管路,当软连接出现损坏更换时,往往就需要拆除称量斗的下料管路,在作业过程中下料系统不能进行送料作业,进而导致更换软连接时需要停产,从而影响炼钢生产的缺点。
[0005]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包括出料阀座、出料管和设在出料阀座和出料管之间的风琴式软管,出料阀座上端安装有下料斗;
[0006]风琴式软管沿其中心线从上自下剖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矩形框,两个半矩形框分别为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相接处设有用于将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合拢的开合结构;
[0007]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的上端均设有第一栓板件,第一栓板件与设在出料管管口处的第一法兰盘可拆卸连接,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的下端均设有第二栓板件,第二栓板件与设在出料阀座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可拆卸连接。
[000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风琴式软管内设有上接管和下接管,上接管下端口与出料管上端口固定连接,上接管上端口套在下接管的上端口外并与下接管上端口留有间隔,下接管上端与出料阀座下端口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开合结构包括拉链,拉链置于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相接处留有的裂口内,拉链两侧分别与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的边沿连接。
[0010]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开合结构包括扣带,扣带置于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相接处留有的裂口内,扣带一侧与第一半套管的边沿连接,扣带的另一端设有一排卡扣,卡扣与设在第二半套管边沿处的卡扣座配合。
[0011]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栓板件包括第一栓板和第三栓板,第一栓板固定在第一半套管的下端,第三栓板固定在第二半套管的下端并与第一栓板相配合,第一栓板和第
三栓板通过安装栓与第一法兰盘可拆卸连接。
[00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栓板件包括第二栓板和第四栓板,第二栓板固定在第一半套管的上端,第四栓板固定在第二半套管的上端并与第二栓板相配合,第二栓板和第四栓板通过安装栓与第二法兰盘可拆卸连接。
[0013]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半套管和第二半套管采用帆布制成,帆布的内侧表面附着有光滑涂层。
[0014]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栓板和第二栓板面朝第三栓板和第四栓板的一侧开设有卡槽,第三栓板和第四栓板面朝第一栓板和第二栓板的一侧设有卡块,卡块穿入卡槽内并与卡槽配合。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软管采用剖分的结构设计,其围绕在出料管和出料阀座的连接处,在软管破损需要进行更换时,将剖分的两个半套管,从出料管和出料阀座之间单独解开即可,此时物料仍能继续进行输送,不需要拆除出料管,以此实现在线检修,减少转炉停炉的时间,提高炼钢的产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结构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出料管的结构图。
[0018]图3是本技术风琴式软管的结构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第一半套管的截面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21]图6是本技术扣带的结构图。
[0022]其中:1、下料斗;2、出料管;21、第一法兰盘;22、上接管;3、出料阀座;31、第二法兰盘;32、下接管;4、风琴式软管;41、安装栓;5、第一半套管;51、第一栓板;52、第二栓板;6、第二半套管;61、第三栓板;62、第四栓板;7、裂口;71、拉链;8、扣带;81、卡扣;9、卡槽;10、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24]根据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包括出料阀座3、出料管2和设在出料阀座3和出料管2之间的风琴式软管4,出料阀座3上端安装有下料斗1;
[0025]风琴式软管4沿其中心线从上自下剖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矩形框,两个半矩形框分别为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相接处设有用于将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合拢的开合结构;
[0026]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的上端均设有第一栓板件,第一栓板件与设在出料管2管口处的第一法兰盘21可拆卸连接,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的下端均设有第二栓板件,第二栓板件与设在出料阀座3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31可拆卸连接。风琴式软管4采用剖分的结构设计,围绕在出料管2和出料阀座3的连接处,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通过开
合结构相互连接。
[0027]在管体出现破损进行更换时,将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从出料管2和出料阀座3两侧单独解开即可,风琴式软管4从出料管2和出料阀座3上拆解下来时,物料仍能通过下接管32和上接管22进行输送,不需要拆除称量斗的锥形下料口,以此实现在线检修,减少转炉停炉的时间,提高炼钢的产量。
[0028]更具体的,风琴式软管4内设有上接管22和下接管32,上接管22下端口与出料管2上端口固定连接,上接管22上端口套在下接管32的上端口外并与下接管32上端口留有间隔,下接管32上端与出料阀座3下端口固定连接。第二法兰盘31设在出料阀座3通过下接管32的连接处,下接管32设在出料管2同上接管22的连接处,在将风琴式软管4从出料阀座3和出料管2之间拆解下来时,物料仍能通过下接管32和上接管22进行输送。
[0029]在第一个实施方式中,开合结构包括拉链71,拉链71置于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相接处留有的裂口7内,拉链71两侧分别与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的边沿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之间采用拉链71进行连接,拉链71由两条带上各有一排金属齿或塑料齿组成,用于连接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的边缘,齿牙带与齿牙带之间有一滑动件可将两排齿拉入联锁位置使开口封闭;
[0030]请参阅图6,在另一个的实施方式中,开合结构包括扣带8,扣带8置于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包括出料阀座(3)、出料管(2)和设在出料阀座(3)和出料管(2)之间的风琴式软管(4),所述出料阀座(3)上端安装有下料斗(1),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琴式软管(4)沿其中心线从上自下剖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矩形框,两个半矩形框分别为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所述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相接处设有用于将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合拢的开合结构;所述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的上端均设有第一栓板件,所述第一栓板件与设在出料管(2)管口处的第一法兰盘(2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的下端均设有第二栓板件,所述第二栓板件与设在出料阀座(3)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31)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琴式软管(4)内设有上接管(22)和下接管(32),所述上接管(22)下端口与出料管(2)上端口固定连接,所述上接管(22)上端口套在下接管(32)的上端口外并与下接管(32)上端口留有间隔,所述下接管(32)上端与出料阀座(3)下端口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结构包括拉链(71),所述拉链(71)置于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相接处留有的裂口(7)内,所述拉链(71)两侧分别与第一半套管(5)和第二半套管(6)的边沿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剖分式转炉下料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结构包括扣带(8),所述扣带(8)置于第一半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智宏聂金喜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