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及具备该驱动单元的无人输送车,谋求无人输送车的行驶控制的简易性和无人输送车的小型化的兼顾。驱动单元(4)包括差动齿轮装置(30)、单元壳体(32)、径向轴承(RB)、推力轴承(SB)、驱动轮(22R、22L)、马达(24)、制动器(50、50)。驱动轮(22R、22L)借助差动齿轮装置(30)连接于马达(24)。由此,马达(24)可以是一个,因此能够谋求节省空间化,能够谋求无人输送车(1)的小型化。此外,通过驱动控制马达(24)和制动器(50、50),能够使无人输送车(1)曲线行驶或者原地转向。当然,通过仅控制马达(24),能够使无人输送车(1)直行行驶。(1)直行行驶。(1)直行行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及具备该驱动单元的无人输送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置于能够牵引台车的无人输送车的车身的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及具备该驱动单元的无人输送车。
技术介绍
[0002]在日本特开2015
‑
11134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其包括:框架;一对驱动轮;一对马达,其具有分别连接于该一对驱动轮的输出轴;马达支承构件,其支承该一对马达;以及中心轴,其借助该马达支承构件将一对马达支承为相对于框架摆动自如且旋转自如。
[0003]该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通过控制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转速,从而能够进行无人输送车的行驶控制,即,使无人输送车直行行驶或曲线行驶或原地转向。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
1113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8]另外近年来,在工厂、仓库等空间存在制约的场所,对无人输送车的小型化的期望升高。特别是在通过进入到台车的下侧并使钩卡合于该台车的框架来牵引该台车的无人输送车中,不仅要求高度方向的尺寸的小型化,还要求车宽方向的尺寸的小型化,以便能够将该无人输送车配置在台车的下侧的受限制的空间。在此,由于上述的公报所记载的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仅是控制马达,因此虽然能够简易地实现无人输送车的行驶控制,而另一方面由于各驱动轮分别需要马达,因此在小型化这一点上尚有改良的余地。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兼顾无人输送车的行驶控制的简易性和无人输送车的小型化的技术。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及具备该驱动单元的无人输送车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的优选方式,构成一种配置于能够牵引台车的无人输送车的车身的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该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包括差动齿轮装置、第1支承构件、一对驱动轮、马达、一对制动器、第2支承构件。差动齿轮装置具有差速器壳体、具有第1轴线并且与差速器壳体设为一体的环形齿轮、具有与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并且以能够以该第2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差速器壳体的至少一个差速小齿轮、以及以能够以第1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且与差速小齿轮啮合的方式支承于差速器壳体的一对侧齿轮。第1支承构件将差动齿轮装置支承为差速器壳体能够以第1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一对驱动轮分别连接于一对侧齿轮。马达具有一体地设有驱动小齿轮的输出轴。此
外,马达以驱动小齿轮与环形齿轮啮合的方式支承于第1支承构件。一对制动器以能够独立地限制一对驱动轮各自的旋转的方式配置于第1支承构件和一对驱动轮之间。另外,第2支承构件与穿过一对驱动轮之间的中央并且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第3轴线配置在同轴上,并且以第1支承构件能够以该第3轴线为旋转中心相对于车身相对旋转的方式将第1支承构件和车身连结。在此,本专利技术的“分别连接于一对侧齿轮”除了一对驱动轮分别直接连接于一对侧齿轮的方案之外,还适当地包含间接地连接于一对侧齿轮的方案。作为一对驱动轮分别间接地连接于一对侧齿轮的方案,例如考虑一对驱动轮借助一对车轴分别连接于一对侧齿轮的方案。此外,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体地设有驱动小齿轮”,典型地讲驱动小齿轮一体成形于输出轴的方案、通过压入、螺栓等将驱动小齿轮一体地设于输出轴的方案等符合该情况,但适当地包含驱动小齿轮间接地一体地设于输出轴的方案。作为驱动小齿轮间接地一体地设于输出轴的方案,例如考虑驱动小齿轮借助与该驱动小齿轮设为一体的驱动小齿轮轴一体地设于输出轴的方案等。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相对于一对驱动轮而言马达可以是一个,因此能够谋求至少一个马达的量的节省空间化。由此能够谋求无人输送车的小型化。此外,通过控制一对制动器,能够对一对驱动轮赋予转速差,因此能够使无人输送车曲线行驶或者原地转向。当然,通过控制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转速,能够使无人输送车沿前后直行行驶并且能够变更速度。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谋求无人输送车的行驶控制的简易性和无人输送车的小型化的兼顾。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的进一步的方式,第1支承构件具有与第3轴线配置在同轴上的轴部。第2支承构件具有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径向轴承具有固定于车身的外圈、嵌合于轴部的内圈以及配置于外圈和内圈之间的第1滚动体。另外,推力轴承具有能够载置外圈的第1轨道盘、固定于第1支承构件的第2轨道盘以及配置于第1轨道盘和第2轨道盘之间的第2滚动体。
[0015]根据本方式,能够简易地实现以第1支承构件能够以第3轴线为旋转中心相对于车身相对旋转的方式将第1支承构件和车身连结的结构。此外,在无人输送车牵引台车时,能够由径向轴承承受对轴部作用的径向方向的力,并且在为了确保驱动轮的接地载荷而由无人输送车承担台车的一部分重量时,能够由推力轴承承受对驱动单元作用的推力方向的力。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的进一步的方式,一对制动器具有:可动部,其与一对驱动轮一体旋转;以及固定部,其以状态能够在与该可动部摩擦接触的第1状态和解除与可动部的摩擦接触的第2状态之间变更的方式固定于第1支承构件。在此,制动器能够设为鼓式制动器或电磁制动器。
[0017]根据本方式,能够简易地确保能够独立地限制一对驱动轮各自的旋转的结构。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优选方式,构成一种能够牵引台车的无人输送车。该无人输送车包括车身、支承于该车身的上述的任一方案的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以及通过控制马达和一对制动器来控制无人输送车的行驶的控制装置。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起到与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所起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够谋求无人输送车的行驶控制的简易性和无人输送车的小型化的兼顾。
[0020]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谋求无人输送车的行驶控制的简易性和无人输送车的小型化的兼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4的无人输送车1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0023]图2是表示驱动单元4的外观的外观图。
[0024]图3是表示图2的A
‑
A截面的剖视图。
[0025]图4是与从图3的箭头Z方向观察到的向视图相当的局部剖视图。
[0026]图5是与图3的E
‑
E截面相当的剖视图。
[0027]图6是表示差动齿轮装置30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0028]图7是表示制动器50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0029]图8是从图2的箭头Y方向观察到的向视图。
[0030]图9是表示搭载有变形例的驱动单元104的无人输送车100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0031]图10是表示变形例的驱动单元104的外观的外观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其配置于能够牵引台车的无人输送车的车身,其中,该无人输送车的驱动单元包括:差动齿轮装置,其具有差速器壳体、具有第1轴线并且与所述差速器壳体设为一体的环形齿轮、具有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并且以能够以该第2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至少一个差速小齿轮、以及以能够以所述第1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且与所述差速小齿轮啮合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一对侧齿轮;第1支承构件,其将所述差动齿轮装置支承为所述差速器壳体能够以所述第1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一对驱动轮,其分别连接于所述一对侧齿轮;马达,其具有一体地设有驱动小齿轮的输出轴,马达以该驱动小齿轮与所述环形齿轮啮合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1支承构件;一对制动器,其以能够独立地限制所述一对驱动轮各自的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支承构件和所述一对驱动轮之间;以及第2支承构件,其与穿过所述一对驱动轮之间的中央并且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第3轴线配置在同轴上,并且以所述第1支承构件能够以该第3轴线为旋转中心相对于所述车身相对旋转的方式将该第1支承构件和所述车身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益山信也,平林大志,
申请(专利权)人:爱知机械技术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