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所述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包括:S1:利用热力图对城市各区域人口流量进行初步划分,得到划分结果;S2:根据所述划分结果确定所有预选站点;S3:基于居民流量覆盖程度、地铁运行效率和工程建设影响筛选所述预选站点,得到固定站点;S4:根据所述固定站点,形成多个线路站点布设方案;S5: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多个所述线路站点布设方案进行评价,得到多个评价结果;S6:将多个所述评价结果中的最优评价所对应的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作为城市交通站点规划结果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考虑不同因素对交通规划的影响,以能够确定适于城市的城市交通站点的最优规划方案。规划方案。规划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规划
,具体涉及一种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都市科技以及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相应的居民出行就会越来越普遍,这就给城市交通承载能力画上了巨大的问号。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交通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居民出行便利快捷。鉴于地铁相较于其他交通工具有着载客量大、可达性好、舒适快捷等优势,使地铁成为大众出行的最优选择,进而令城市交通拥堵、居民出行事故、环境污染等现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0003]然而,如何充分考虑不同因素以确定城市交通站点的最优规划方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充分考虑不同因素对交通规划的影响,以能够确定适于城市的城市交通站点的最优规划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所述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包括:
[0007]S1:利用热力图对城市各区域人口流量进行初步划分,得到划分结果;
[0008]S2:根据所述划分结果确定所有预选站点;
[0009]S3:基于居民流量覆盖程度、地铁运行效率和工程建设影响筛选所述预选站点,得到固定站点;
[0010]S4:根据所述固定站点,形成多个线路站点布设方案;
[0011]S5: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多个所述线路站点布设方案进行评价,得到多个评价结果;
[0012]S6:将多个所述评价结果中的最优评价所对应的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作为城市交通站点规划结果输出。
[0013]可选择地,所述步骤S3包括:
[0014]S31:以当前预选站点为中心构建坐标系;
[0015]S32:根据当前预选站点辐射区域内的居民出行点在所述坐标系下的坐标值,得到当前预选站点对居民吸引程度;
[0016]S33:根据当前预选站点对居民吸引程度和所述居民出行点的居民人口密度,得到当前预选站点的覆盖程度;
[0017]S34:根据当前预选站点的覆盖程度,得到当前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公式;
[0018]S35:简化所述当前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公式,得到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简化公式;
[0019]S36:根据所述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简化公式和当前预选站点辐射区域半径,
得到当前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
[0020]S37:去除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小的预选站点,得到剩余站点;
[0021]S38:基于地铁运行效率和工程建设影响,对所述剩余站点进行二次筛选,得到所述固定站点。
[0022]可选择地,所述步骤S32中,所述当前预选站点对居民吸引程度为:
[0023][0024]其中,w
i
和w(x,y)均表示预选站点对i的吸引程度,i表示居民出行点,x、y分别表示在i所述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值。
[0025]可选择地,所述步骤S33中,所述当前预选站点的覆盖程度C(x,y)为:
[0026]C(x,y)=ρ(x,y)
·
w(x,y)
[0027]其中,ρ(x,y)表示所述居民出行点的居民人口密度,w(x,y)表示当前预选站点对居民吸引程度。
[0028]可选择地,所述步骤S34中,所述当前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公式为:
[0029][0030]其中,C(x,y)表示当前预选站点的覆盖程度,x、y分别表示在i所述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值,i表示居民出行点,r表示以当前预选站点为中心的辐射区域半径。
[0031]可选择地,所述步骤S35中,所述当前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简化公式C1(s)为:
[0032]C1(s)=8πρr
[0033]其中,π表示圆周率,ρ表示居民人口密度,r表示以当前预选站点为中心的辐射区域半径。
[0034]可选择地,所述步骤S5中,所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0035]可供选择的固定站点周边客流集散点的连通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密度、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地铁线路的负荷强度和方案可行性。
[0036]可选择地,所述可供选择的固定站点周边客流集散点的连通率δ
m
为:
[0037]δ
m
=(n
m
÷
N
m
)
×
100%
[0038]其中,n
m
表示当前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中目标站点周边公交车站的个数,N
m
表示当前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中站点的数量。
[0039]可选择地,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密度ρ
m
为:
[0040][0041]其中,表示当前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中一定影响区域面积内拥有的站点数量,S
m
表示当前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中一定影响区域的面积。
[0042]可选择地,所述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P
m
为:
[0043][0044]其中,表示当前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中全日双向最大断面客流量,表示当前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中断面客流量平均值;
[0045]所述地铁线路的负荷强度C
m
为:
[0046][0047]其中,Q
m
表示当前线路站点布设方案全日总客流量,L表示当前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中线路的总长度。
[0048]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9]本专利技术充分考虑居民流量覆盖程度、地铁运行效率和工程建设影响,确定的固定站点更具效益性,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基于固定站点确定的多个路线站点布设方案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最优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使得该最优线路站点布设方案更加适于城市。
附图说明
[0050]图1为本专利技术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5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参考图1所示,所述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包括:
[0053]S1:利用热力图对城市各区域人口流量进行初步划分,得到划分结果;
[0054]需要说明的是,热力图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不予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城市各区域人口流量进行初步划分。
[0055]S2:根据所述划分结果确定所有预选站点;
[0056]S3:基于居民流量覆盖程度、地铁运行效率和工程建设影响筛选所述预选站点,得到固定站点;
[0057]预选站点确定后,为了提高站点的整体效益性,需要对所有的预选站点进行筛选。具体包括:
[0058]S31:以当前预选站点为中心构建坐标系;
[0059]本专利技术默认市区内站点辐射区域为60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包括:S1:利用热力图对城市各区域人口流量进行初步划分,得到划分结果;S2:根据所述划分结果确定所有预选站点;S3:基于居民流量覆盖程度、地铁运行效率和工程建设影响筛选所述预选站点,得到固定站点;S4:根据所述固定站点,形成多个线路站点布设方案;S5: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多个所述线路站点布设方案进行评价,得到多个评价结果;S6:将多个所述评价结果中的最优评价所对应的线路站点布设方案作为城市交通站点规划结果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S31:以当前预选站点为中心构建坐标系;S32:根据当前预选站点辐射区域内的居民出行点在所述坐标系下的坐标值,得到当前预选站点对居民吸引程度;S33:根据当前预选站点对居民吸引程度和所述居民出行点的居民人口密度,得到当前预选站点的覆盖程度;S34:根据当前预选站点的覆盖程度,得到当前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公式;S35:简化所述当前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公式,得到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简化公式;S36:根据所述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简化公式和当前预选站点辐射区域半径,得到当前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S37:去除站点辐射区域总的覆盖量小的预选站点,得到剩余站点;S38:基于地铁运行效率和工程建设影响,对所述剩余站点进行二次筛选,得到所述固定站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2中,所述当前预选站点对居民吸引程度为:其中,w
i
和w(x,y)均表示预选站点对i的吸引程度,i表示居民出行点,x、y分别表示在i所述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值。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3中,所述当前预选站点的覆盖程度C(x,y)为:C(x,y)=ρ(x,y)
·
w(x,y)其中,ρ(x,y)表示所述居民出行点的居民人口密度,w(x,y)表示当前预选站点对居民吸引程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交通站点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4中,所述当前站点辐射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洋,陈科委,杨博,段宇州,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