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铸机用的脱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8961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铸机用的脱模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脱模机构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设置有下模块,所述上模具靠近下模具的一面设置有上模槽,所述下模块与上模槽配合,所述下模块呈梯形块状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弹性金属圆柱杆形成“八”字形向“II”形变形的趋势时会从两组侧翼结构的两侧靠近的位置将其向外张开,使得成型件顺利从下模块上脱离,而弹性金属圆柱杆用于供加强肋结构中形成空心孔使用,弹性金属圆柱杆也相当于下模块的一部分,即利用了下模块上部分结构去完成了成型件自动脱模的目的,一物两用。一物两用。一物两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铸机用的脱模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脱模机构
,特别涉及一种压铸机用的脱模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压铸机在压铸物料时通常是使用上模和下模进行压铸操作,将物料浇铸进入上模和下模之间,再利用上模和下模相合压合成成型工件。
[0003]作为物料浇铸成型后形成的成型工件与模具之间的贴合的较为紧密,在脱模时需要手动或者设置自动脱模机构进行脱模才能保证成型工件顺利脱模。
[0004]手动脱模存在容易被烫伤、且效率较低的弊端。
[0005]设置自动脱模机构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提高生产难度的同时增加上、下模具的制造难度。
[0006]因此,提出一种压铸机用的脱模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铸机用的脱模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压铸机用的脱模机构,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设置有下模块,所述上模具靠近下模具的一面设置有上模槽,所述下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铸机用的脱模机构,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3)和下模具(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4)上设置有下模块(19),所述上模具(3)靠近下模具(4)的一面设置有上模槽(17),所述下模块(19)与上模槽(17)配合,所述下模块(19)呈梯形块状结构,下模块(19)的上表面面积小于下模块(19)下表面的面积,所述下模块(19)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弧形面,弧形面上设置有弧形肋槽(31),所述弧形肋槽(31)中设置有弹性金属圆柱杆(32),所述弹性金属圆柱杆(32)的底部固定在弧形肋槽(31)的底部,弹性金属圆柱杆(32)的上端伸出弧形肋槽(31),弹性金属圆柱杆(32)竖直分布,所述上模槽(17)的两侧内壁上均设置有弧形导向槽(26),所述弧形导向槽(26)与弹性金属圆柱杆(32)之间对应分布;所述上模具(3)上设置有浇铸组件,浇铸组件包括设置于上模具(3)前侧表面的外浇铸孔(5)和设置于上模具(3)内部层结构中的浇铸通道(6),所述外浇铸孔(5)设置于浇铸通道(6)的上端端部,所述浇铸通道(6)的下端贯穿弧形导向槽(26)的下端内壁并形成内浇铸孔(18);所述下模块(19)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腔(33),所述加热腔(33)设置于靠近下模块(19)下表面的位置,加热腔(33)中设置有电加热板,电加热板给依次通过外浇铸孔(5)、浇铸通道(6)、内浇铸孔(18)浇铸后到达下模块(19)外表面的物料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铸机用的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3)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前密封板(21)和后密封板(22),所述前密封板(21)和后密封板(22)上靠近上模槽(17)的一面均固定设置有密封卡合在上模槽(17)前侧的密封块(23),所述前密封板(21)和后密封板(22)上均设置有螺纹孔(24),所述上模具(3)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设置有与对应的螺纹孔(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怀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润建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