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及应用有该开放式水泵的清洗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8823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及应用有该开放式水泵的清洗机,包括具有汲水腔的蜗壳,该蜗壳为具有顶壁及底壁,蜗壳的底壁开有吸水口、顶壁开有第一出水口、侧壁开有第二出水口,汲水腔下部的周向上形成有相对布置且用于将水流双向汲出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用于为第二出水口送水,所述第二流道用于为第一出水口送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吸水口与第一出水口上下直接对应,经第一出水口输出的水流能够自下而上呈一条直线甩出,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流道损失;蜗壳中的水先经相对布置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分流后再经相应的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输出,避免了流体之间的干涉,以降低能量损失,从而保证了两路出水的压力及扬程。力及扬程。力及扬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及应用有该开放式水泵的清洗机


[0001]本技术涉及洗碗机
,具体指一种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及应用有该开放式水泵的清洗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碗机逐渐成为厨房里常用的设备。
[0003]目前洗碗机中的水流系统主要有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开放式水流系统的水泵主体置于洗涤腔中且与洗涤腔直接连通,封闭式水流系统的水泵置于洗涤腔外并通过管道与洗涤腔相连通。开放式水流系统由于缩短了回水行程而有利于降低流体能量损失,在水泵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0004]本申请人的在先专利ZL 201310749864.9《水槽式清洗机》公开了一种采用开放式水流系统的清洗机,其包括形成洗涤空间的箱体,箱体包括水槽本体,水槽本体至少在中央部位下凹,下凹的部位上覆盖有与下凹部位形状相同的沥水板,沥水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沥水的沥水孔,下凹的部位和沥水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沥水区域,沥水板与水槽本体底部其他部位齐平,沥水区域内设有将该沥水区域的水泵出到沥水板上方的水泵。
[0005]上述结构将水泵设置在水槽本体的沥水区域内,对水泵的补水效果好。但是,其水泵上下贯通从而仅能向上汲取水流,而对于容积较大的洗碗机来说,需要双向供水,上述水泵无法满足双向供水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进行双向供水且降低出水能量损失、保持较大出水压力的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
[0007]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开放式水泵的清洗机。
[0008]本技术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9]一种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包括具有汲水腔的蜗壳,该蜗壳为具有顶壁及底壁且至少下部成形为圆筒状结构,所述蜗壳的底壁开有吸水口、顶壁开有第一出水口、侧壁开有第二出水口,所述汲水腔下部的周向上形成有相对布置且用于将水流双向汲出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用于为第二出水口送水,所述第二流道用于为第一出水口送水。
[0010]优选地,所述汲水腔的下部设置有自蜗壳内周壁处沿周向向内螺旋延伸的第一分流部、第二分流部,所述第一分流部与第二分流部在蜗壳周向上相对布置且尖端朝向来水方向从而形成分流端。第一分流部、第二分流部与蜗壳内壁配合形成对称布置且与汲水腔中央部位的汲水区域切向连接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结构,以提高分流、汲水效果,降低流体能量损失,提高水流量及扬程。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流道形成于第一分流部的外围,所述第二流道形成于第二分流
部的外围,且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出水方向相反。采用这样的结构及布置方式,有利于合理分配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的流量,提高分流流量。
[0012]优选地,所述蜗壳的内底壁对应第二流道的部分沿水流方向自下而上延伸形成用于将水流平稳向上引导的导流斜面。由于第二流道分流而出的水要向上经第一出水口输出,设置上述导流斜面,有利于提高导水效果,起到整流、导流作用,避免流体在自周向流动切换为轴向流动过程中发生紊乱从而降低能量损失。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口开设于蜗壳顶壁的中央部位,所述蜗壳的内顶壁沿径向自外向内、自下而上逐渐向第一出水口处倾斜形成聚流弧面。该结构可对输往第一出水口的水流进行整流聚流及加压,以提高扬程。
[0014]优选地,所述导流斜面的上端对应该聚流弧面布置。该结构有利于消除水流经在周向、径向流动之间的切换时的能量损失。
[0015]优选地,所述吸水口开设于蜗壳底壁的中央部位,所述蜗壳底壁至少在对应吸水口外围的区域沿径向自外向内、自上而下倾斜形成导流吸水面,所述吸水口低于蜗壳底壁布置从而形成下沉式吸水口。该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吸水效果,而且可以避免空气被吸水,以提高水压及扬程。
[0016]一种清洗机,包括箱体、底部喷水件及顶部喷水件,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下凹的回水区域,所述顶部喷水件、底部喷水件设于回水区域之上且上下间隔布置,还包括上述开放式水泵,所述蜗壳设于回水区域中且底壁贴近回水区域底部布置,所述第一出水口用于位于底部喷淋件供水,所述第二出水口用于为顶部喷水件供水。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吸水口与第一出水口上下直接对应,经第一出水口输出的水流能够自下而上呈一条直线甩出,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流道损失;蜗壳中的水先经相对布置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分流后再经相应的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输出,避免了流体之间的干涉,以降低能量损失,从而保证了两路出水的压力及扬程,有利于提高清洗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蜗壳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蜗壳的剖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蜗壳下部的内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3]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包括具有汲水腔10a的蜗壳1,该蜗壳1为具有顶壁及底壁,蜗壳1的下部成形为圆筒状结构,蜗壳1的底壁开有吸水口13、顶壁开有第一出水口11、侧壁开有第二出水口12。
[0024]上述汲水腔10a下部的周向上形成有相对布置且用于将水流双向汲出的第一流道10、第二流道20,第一流道10用于为第二出水口12送水,第二流道20用于为第一出水口11送水。
[0025]具体的,汲水腔10a的下部设置有自蜗壳内周壁处沿周向向内螺旋延伸的第一分流部14、第二分流部15,第一分流部14与第二分流部15在蜗壳1周向上相对布置且尖端朝向来水方向从而形成分流端100。第一分流部14、第二分流部15与蜗壳1内壁配合形成对称布置且与汲水腔中央部位的汲水区域切向连接的第一流道10、第二流道20结构,以提高分流、汲水效果,降低流体能量损失,提高水流量及扬程。
[0026]第一流道10形成于第一分流部14的外围,第二流道20形成于第二分流部15的外围,且第一流道10与第二流道20的出水方向相反。采用这样的结构及布置方式,有利于合理分配第一流道10、第二流道20的流量,提高分流流量。
[0027]蜗壳1的内底壁对应第二流道20的部分沿水流方向自下而上延伸形成用于将水流平稳向上引导的导流斜面201。由于第二流道20分流而出的水要向上经第一出水口11输出,设置上述导流斜面201,有利于提高导水效果,起到整流、导流作用,避免流体在自周向流动切换为轴向流动过程中发生紊乱从而降低能量损失。
[0028]第一出水口11开设于蜗壳1顶壁的中央部位,蜗壳1的内顶壁沿径向自外向内、自下而上逐渐向第一出水口11处倾斜形成聚流弧面16,该结构可对输往第一出水口11的水流进行整流聚流及加压,以提高扬程。导流斜面201的上端对应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包括具有汲水腔(10a)的蜗壳(1),该蜗壳(1)为具有顶壁及底壁且至少下部成形为圆筒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的底壁开有吸水口(13)、顶壁开有第一出水口(11)、侧壁开有第二出水口(12),所述汲水腔(10a)下部的周向上形成有相对布置且用于将水流双向汲出的第一流道(10)、第二流道(20),所述第一流道(10)用于为第二出水口(12)送水,所述第二流道(20)用于为第一出水口(11)送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汲水腔(10a)的下部设置有自蜗壳(1)内周壁处沿周向向内螺旋延伸的第一分流部(14)、第二分流部(15),所述第一分流部(14)与第二分流部(15)在蜗壳(1)周向上相对布置且尖端朝向来水方向从而形成分流端(1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10)形成于第一分流部(14)的外围,所述第二流道(20)形成于第二分流部(15)的外围,且所述第一流道(10)与第二流道(20)的出水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放式水泵的蜗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的内底壁对应第二流道(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郑赞韩健健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