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8086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以降低长悬臂、大直径、大偏心距试验件开展超音速单轨火箭橇试验时的振动过载。包括安装在轨道上的第一级减振机构、用于安装长悬臂试验件的第二级减振机构和两者之间的承力框架。第一级减振机构包括依次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减振器、接头、连接梁和第二减振器。该装置解决了长悬臂、大直径、大偏心距试验件开展超音速单轨火箭橇试验时的三向减振难题,适用范围广;两级减振设计融入在火箭橇主承力结构的设计中,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以作为火箭橇的的通用化减振装置。通用化减振装置。通用化减振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火箭橇试验
,尤其涉及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火箭橇试验是介于实验室与全尺寸飞行试验之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地面动态试验,可以逼真的模拟飞机、导弹等武器装备有关高速度、高加速度等的飞行环境,成为鉴定武器装备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必不可少的试验方式。
[0003]在高速、大过载火箭橇试验中,火箭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为剧烈的振动。单轨火箭橇的振动环境比双轨更为严酷。目前火箭橇试验常用的减振装置有金属丝网减振器(专利号:CN 104535101 A)和聚氨酯减振装置(专利号:CN 105424071A)。金属丝网减振器采用金属丝网减振垫组实现三向减振,聚氨酯减振装置采用聚氨酯减振垫组作为减振材料,实现三向减振。
[0004]在长悬臂、大直径、大偏心距的试验件进行超音速单轨火箭橇试验时,大直径的试验件安装轴线较高,较高位置的垂向振动过载会放大,单一的金属丝网减振装置和聚氨酯减振装置均难以满足试验件的振动环境需求。为保证试验件的试验安全,需要通过二级减振装置来有效降低试验件和测控设备的三向振动过载。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二级减振装置能够有效降低超音速火箭橇试验时试验件上的三向振动过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技术目的
[0006]针对目前单轨火箭橇的减振装置无法满足长悬臂、大直径、大偏心距、较重试验件对振动过载的要求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级减振装置。
[0007]技术技术解决方案
[0008]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包括安装在轨道上的第一级减振机构、用于安装长悬臂试验件的第二级减振机构,第一级减振机构和第二级减振机构之间通过承力框架连接。
[0009]优选的,第一级减振机构包括依次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减振器、接头、连接梁、第二减振器。
[0010]优选的,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均采用金属丝网减振;第一减振器采用两个减振腔体串联为一体。
[0011]优选的,第二级减振机构包括转接轴,转接轴的前端连接悬臂安装的试验件,前减振垫圈、中减振半环和后减振垫圈依次固定在转接轴的外圆周面上,上下壳体固定在中减振半环的外侧,上下壳体的前端面与前减振垫圈面接触,使前减振垫圈压紧在转接轴上,传递试验件的加速过载;上下壳体的后端面与后减振垫圈面接触,传递试验件的刹车过载;测控设备安装于固定在转接轴的内圆周面的设备安装板上。
[0012]优选的,转接轴为阶梯轴,转接轴的前端通过法兰盘连接悬臂安装的试验件。
[0013]优选的,上下壳体的内孔与中减振半环的外圆周面过盈配合。
[0014]优选的,后减振垫圈通过锁紧螺母固定在转接轴的末端。
[0015]优选的,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均包括外壳、减振腔体和盖板,盖板固定在外壳顶面开口,减振腔体设置在外壳和盖板围成的容纳空间内,外壳的底面固定在滑块上。
[0016]优选的,减振腔体的顶面具有若干连接轴,连接轴穿过盖板上的孔与承力框架底面相应位置的孔配合;承力框架底面与第一级减振机构的上表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防止第一级减振机构产生位移时与承力框架碰撞。
[0017]优选的,前减振垫圈、中减振半环、后减振垫圈均采用聚氨酯材料。
[0018]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解决了长悬臂、大直径、大偏心距试验件开展超音速单轨火箭橇试验时的三向减振难题,适用范围广;两级减振设计融入在火箭橇主承力结构的设计中,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以作为火箭橇的通用化减振装置。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0020]图2是第一级减振机构的正视图。
[0021]图3是第一减振器的装配示意图。
[0022]图4是第二级减振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0023]图5是承力框架的正视图。
[0024]图6是承力框架的仰视图。
[0025]图7是第一级减振机构的俯视图。
[0026]图8是本技术的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在某型火箭橇上的总装示意图。
[0027]其中,1

第一减振器、2

接头、3

连接梁、4

第二减振器、5

外壳、6

腔体、7

盖板、8

转接轴、9

前减振垫圈、10

中减振半环、11

设备安装板、12

上下壳体、13

后减振垫圈、14

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29]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在轨道上的第一级减振机构、用于安装长悬臂试验件的第二级减振机构和两者之间的承力框架。
[0030]如图2、图3和图7所示,第一级减振机构包括第一减振器1、接头2、连接梁3、第二减振器4。第一减振器1和第二减振器4采用金属丝网减振垫实现三向减振,均由外壳5、减振腔体6和盖板7组成。第一减振器1上部的承力框架、第二级减振机构和试验件的质量较大,同时试验件悬臂安装,承受的偏心载荷较大,故第一减振器1采用两个减振腔体6串联的方式,外壳5底部与滑块一体化设计。第一减振器1、接头2、连接梁3和第二减振器4依次固定后作为主传力结构,传递航向的推进力和刹车力。
[0031]如图4所示,第二级减振装置包括转接轴8、前减振垫圈9、中减振半环10、设备安装板11、上下壳体12、后减振垫圈13和锁紧螺母14。转接轴8为阶梯轴,转接轴8的前端通过法兰盘连接悬臂安装的试验件;前减振垫圈9、中减振半环10、后减振垫圈13和锁紧螺母14依次固定在转接轴8的外圆周面上;上下壳体12固定在中减振半环10的外侧,上下壳体12的内孔与中减振半环10的外圆周面过盈配合;上下壳体12的前端面与前减振垫圈9面接触,使前
减振垫圈9压紧在转接轴8上,传递试验件的加速过载;上下壳体12的后端面与后减振垫圈13面接触,通过锁紧螺母14固定在转接轴8的末端,传递试验件的刹车过载。测控设备安装于固定在转接轴8的内圆周面的设备安装板11上,测控设备及试验件均处于二级减振状态,以满足振动环境适应性要求,同时设备的质量可以平衡前置的试验件的俯仰力矩。
[0032]前减振垫圈9、中减振半环10、后减振垫圈13均采用聚氨酯材料
[0033]承力框架结构外形如图5和图6所示,下部设计3个直径36mm的定位轴和12个直径14.5的孔;前端两个定位轴和前8个孔与第一减振器1上的定位孔和连接轴装配,后端的定位轴和孔与第二减振器4上的定位孔和连接轴装配;3个定位轴主要传递航向力和侧向力,12个连接轴主要传递垂向力。
[0034]承力框架底面与第一级减振机构的上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轨道上的第一级减振机构、用于安装长悬臂试验件的第二级减振机构,第一级减振机构和第二级减振机构之间通过承力框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级减振机构包括依次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减振器(1)、接头(2)、连接梁(3)、第二减振器(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减振器(1)和第二减振器(4)均采用金属丝网减振;第一减振器(1)采用两个减振腔体串联为一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级减振机构包括转接轴(8),转接轴(8)的前端连接悬臂安装的试验件,前减振垫圈(9)、中减振半环(10)和后减振垫圈(13)依次固定在转接轴(8)的外圆周面上,上下壳体(12)固定在中减振半环(10)的外侧,上下壳体(12)的前端面与前减振垫圈(9)面接触,使前减振垫圈(9)压紧在转接轴(8)上,传递试验件的加速过载;上下壳体(12)的后端面与后减振垫圈(13)面接触,传递试验件的刹车过载。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火箭橇二级减振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奎涛赵华刘军蒋大鹏
申请(专利权)人: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