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组件散热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6279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子组件散热器单元,其主要包含有一接触电子组件的本体,及数个散热鳍片,其每一散热鳍片具有第一端连接设于该本体周围,还有呈放射状向外延伸相反于第一端的第二端,且该每一第一端至第二端为不相同的厚度,借由该本体与数个散热鳍片以帮助电子组件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子组件散热器单元,尤指一种具有不相同厚度的散热鳍片的散热器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的电子组件制造技术都朝向轻、薄、短、小的方向研发,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上也趋向紧密性,这种方案的研发会使得单位容积下负载热量增加,因此必须设计最经济的成本方案,将热量有效的迅速传出,确保电子组件功能的可靠度及寿命,而此种电子组件最常采用的散热方式是在其上方架设散热器并加装风扇,使电子组件于执行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到散热器后,再透过风扇吹拂散热器表面将热量带走,因此散热器的材质外型尺寸都会影向其对流效果与散热能力。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芯片而言,想要提高芯片的处理速度与计算能力、增加芯片的功率,就非常需要以有效的散热方式来避免过热现象,产生短路并导致芯片烧毁,由此可知散热器的设计在电子设备上是很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已知的限制条件下找到体积最小、最大热传量的散热片已成为重要的课题。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第一种现有技术散热器结构,其具有本体11及数个散热鳍片12,其中该每一散热鳍片12是沿着该本体11周围接设且向外延伸,且该数个散热鳍片12间具有流道123,而该每一散热鳍片12与本体连接处为第一端121,向外延伸的末端为第二端122,且该第一端121至第二端122为相同厚度,亦即该每一散热鳍片12是呈平板状(如图3所示)。请再参阅图4、图5、图6为现有技术散热器结构搭配风扇应用于散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散热器的本体11底端是贴合于一电子组件13上表面,而该散热器的本体11顶端组接一风扇14,以令该本体11传导该电子组件13产生的热量,进而传递至每一散热鳍片12,而当风扇14运转时带动冷空气经过数个散热鳍片12间的流道,透过冷空气与每一散热鳍片12所传递的热量产生热交换作用,再进而将热量往外流出带走,以降低电子组件13的热量。请再参阅图7至图9所示为第二种现有技术散热器结构,其整体结构大致与上述相同,而其不同处为该每一散热鳍片22的第一端221至第二端222约略弯曲,但其厚度依然相同,亦即该每一散热鳍片22是呈弯曲平板状(如图9所示)。但上述两种现有技术散热器结构在实施上有其问题,因为散热鳍片12、22的第一端121、221至第二端221、222的厚度相同,即呈平板状(如第一种现有技术散热器结构)或弯曲平板状(如第二种现有技术散热器结构),当风扇14带动流体轴向进入数个散热鳍片12、22间的流道时,由于该每一散热鳍片12、22是呈平板状或弯曲平板状,造成阻抗值较大,使流体无法有效的从各散热鳍片12、22间的流道123、223流出,即热流能小,且造成热阻值上升,进而电子组件13所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的被流体带出,使的电子组件13因温度上升而减少使用寿命。另外上所述的问题亦存在于中国台湾专利公报公告号第596345号的散热器3及第596346的散热器1新式样中所揭示的技术。再者,如中国台湾专利公报公告号第596350号的散热器新式样一案中所揭示的技术,其散热器中心处设有数片呈弯弧状的散热鳍片,而围绕于中心处外围径向设置数个呈平板状的散热鳍片,但该呈弯弧状的散热鳍片上方处设对应于一风扇的中心轮毂部分,也就是风扇所引起的流体不会流动至散热器中心处,即该呈弯弧状的散热鳍片处,只能作用流动至呈平板状的散热鳍片,因此,其所产生的问题及亦与上述相同,而无法有效帮助电子组件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单元,其每一散热鳍片的第一端至第二端其厚度不相同,以令流体顺畅的流动,进而增加热流能,并降低散热器阻抗和热阻值。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单元,其每一散热鳍片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是呈弯曲状以减少流体撞击散热鳍片所产生的噪音。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单元,其每一散热鳍片的第一端至第二端其厚度不相同,得以增加散热鳍片的数目,进而增加散热面积。为了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子组件散热器单元,至少包含有一本体及数个散热鳍片,且该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其每一散热鳍片具有第一端,其连接设于该本体周围,还有呈放射状向外延伸的相反于该第一端的第二端,且该包括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单元,其每一散热鳍片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为不相同的厚度。本专利技术散热器的第二种构思为包含有一本体,其具有至少第一面及相反于第一面的第二面,及数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凸设于该本体的第一面,且该包括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单元,其每一散热鳍片具有第一端及相反于第一端的第二端,且各第一端至第二端为不相同的厚度。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附图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得一更深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散热器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的散热器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搭配风扇应用于电子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4的组合正视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第二种现有技术的散热器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第二种现有技术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第二种现有技术的散热器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第一种式样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第二种式样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搭配风扇应用于电子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组合正视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俯视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第一种式样的示意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第二种式样的示意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搭配风扇应用于电子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4为图23的组合正视示意图;图25为图24的俯视示意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另一种布设式样的俯视示意图;图2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另一种布设式样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1本体;12散热鳍片;121第一端;122第二端;123流道;13电子组件;14风扇;22散热鳍片;221第一端;222第二端;31本体;311透孔;32散热鳍片;321第一端;322第二端;323流道;33柱体;34电子组件;35风扇;42散热鳍片;421第一端;422第二端;51本体;511第一面;512第二面;52散热鳍片;521第一端;522第二端;523流道;54电子组件;55风扇。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电子组件散热器单元,附图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请参阅第10至13图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具有一本体31及数个散热鳍片32,其中该本体31在本较佳实施例是呈中空的圆柱形,但并不局限于圆柱形,任何的几何形状如方形、椭圆形等的柱形状皆可,且该本体31开设有一透孔311,而该透孔311中可密合一形状大小与该透孔311相同的柱体33,而该数个散热鳍片32是沿着本体31周围向外辐射延伸,而该等散热鳍片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组件散热器单元,其主要包含有:一本体;及数个散热鳍片,该包括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单元,其每一散热鳍片具有第一端,其连接设于该本体周围,还有呈放射状向外延伸相反于该第一端的第二端,且该包括数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单元,其每 一散热鳍片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为不相同的厚度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家烈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