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624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5
本申请公开一种气液分离器、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吸气管。筒体包括筒体空腔、制冷高压入口、制冷高压出口、制热高压入口、制热高压出口、低压入口和低压出口。第一换热器位于筒体空腔内,通过制冷高压入口和制冷高压出口连通筒体的外部。第二换热器位于筒体空腔内,通过制热高压入口和制热高压出口连通筒体的外部。吸气管位于筒体空腔内,包括与低压入口相隔的吸气管入口,吸气管通过低压出口连通筒体的外部。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提高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的换热量,提高车辆热管理系统制冷能效和制热能效,提高高温和低温情况下的续航里程。和低温情况下的续航里程。和低温情况下的续航里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分离器、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热管理
,尤其涉及气液分离器、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比如电动车辆,包括车辆热管理系统。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降低所述热管理系统能耗,提升乘客舒适度,对整车热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热管理系统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用于将气液两相的制冷器分离,使得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中。
[0003]但是,技术人员分析发现,现有的气液分离器的换热量较低,使得车辆热管理系统的能效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所述气液分离器能提高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换热量,改善车辆热管理系统能效低的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吸气管。筒体包括筒体空腔、制冷高压入口、制冷高压出口、制热高压入口、制热高压出口、低压入口和低压出口。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筒体空腔内,通过所述制冷高压入口和所述制冷高压出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外部。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筒体空腔内,通过所述制热高压入口和所述制热高压出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外部。吸气管位于所述筒体空腔内,包括与所述低压入口相隔的吸气管入口,所述吸气管通过所述低压出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外部。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集液室,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集液室呈弧形,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集液室,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集液室呈弧形。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空腔呈圆柱形,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集液室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集液室各自的弧度与所述筒体空腔的弧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集液室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集液室对称设置。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至少之一为平行流换热器,或者,管翅式换热器。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气管包括吸入段、排出段以及连接段,所述吸入段具有所述吸气管入口,所述排出段通过所述低压出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外部。所述吸入段和所述排出段沿所述筒体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吸入段和所述排出段连接,并向所述筒体空腔的侧部和底部扩张,以相应的形成第一侧连接段、第二侧连接段和连接所述第一侧连接段和第二侧连接段的底连接段,并且所述第一侧连接段和所述第二侧连接段之间在筒体径向的宽度沿竖直向下的方向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连接段和所述第二侧连接段均朝所述筒体外弯折,所述第一侧连接段相对于所述吸入段和所述底连接段弯折,所述第二侧连接段相对于所述排出段和所述底连接段弯折,所述吸气管的各弯折处的夹角为a,110度≤a≤130度。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出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顶端设置有连通所述吸气管的内部和所述筒体空腔的均压孔。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高压入口和所述制热高压入口均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底部。所述制冷高压出口和所述制热高压出口均设置于所述筒体的顶部。和/或,所述低压入口和所述低压出口设置于所述筒体的顶部。
[0013]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公开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前述任何一种气液分离器、制冷管路、制热管路和压缩机,其中,所述制冷管路包括制冷高压段和制冷低压段,所述压缩机、所述制冷高压段、所述制冷高压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制冷高压出口、制冷低压段和所述低压入口、低压出口与压缩机依序串联,构成制冷回路。所述制热管路包括制热高压段和制热低压段,所述压缩机、所述制热高压段、所述制热高压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制热高压出口、所述制热低压段和所述低压入口串联,低压出口与压缩机依序串联,构成制热回路。
[0014]再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公开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0015]如上述设置,由于在制冷模式下,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从制冷高压入口进入第一换热器,通过第一换热器与筒体空腔的冷媒(制冷剂)换热后从所述制冷高压出口流出,在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后从低压入口进入筒体空腔,液态制冷剂因为重力作用与气态制冷剂分离而留在筒体空腔内,气态制冷剂在吸气管的作用下从低压出口流出并进入压缩机参与到制冷循环中;在制热模式下,空调系统的制冷剂通过制热高压入口进入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二换热器与筒体空腔的冷媒(制冷剂)换热后从制热高压出口流出,在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制冷剂后,从低压入口进入所述筒体空腔,液态制冷剂因为重力作用被与气态冷媒分离,并留在筒体的筒体空腔内,气态制冷剂在吸气管的作用下从低压出口流出并进入压缩机参与到制热循环中,这样,因为第一换热器提高了制冷模式下的换热量,第二换热器提高了制热模式下的换热量,最终提高车辆热管理系统制冷能效和制热能效,降低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制冷和制热功耗,提高高温和低温情况下的续航里程。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原理图;
[0017]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示出的第一种气液分离器的立体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的气液分离器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排列在一起的示意图;
[0019]图4是图1所示的气液分离器的第一换热器与吸气管排列在一起的示意图;
[0020]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示出的第二种气液分离器的示意图,与第一种气液分离器相比,两者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各自的结构不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002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0022]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包括筒体空腔、制冷高压入口、制冷高压出口、制热高压入口、制热高压出口、低压入口和低压出口;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筒体空腔内,通过所述制冷高压入口和所述制冷高压出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外部;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筒体空腔内,通过所述制热高压入口和所述制热高压出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外部;吸气管,位于所述筒体空腔内,包括与所述低压入口相隔的吸气管入口,所述吸气管通过所述低压出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集液室,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集液室呈弧形,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集液室,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集液室呈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空腔呈圆柱形,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集液室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集液室各自的弧度与所述筒体空腔的弧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集液室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集液室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至少之一为平行流换热器,或者,管翅式换热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包括吸入段、排出段以及连接段,所述吸入段具有所述吸气管入口,所述排出段通过所述低压出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外部;所述吸入段和所述排出段沿所述筒体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吸入段和所述排出段连接,并向所述筒体空腔的侧部和底部扩张,以相应的形成第一侧连接段、第二侧连接段和连接所述第一侧连接段和第二侧连接段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宏远王伟江伟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