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钟镇专利>正文

电磁波屏蔽发热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5507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电热板或电热毯等寝具的发热线,具体地说涉及能够屏蔽电流通过发热线时产生的电场及磁场,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寝具用无电磁波发热线。本发明专利技术特点是包括与电源一侧端子连接的第1电热层、包裹第1电热层的第1皮层、缠绕在第1皮层外表面且一端与电源另一个端子相连的第2电热层、包裹第1皮层及第2电热层的薄膜层、包裹薄膜层的第2皮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金属薄膜,能够完全屏蔽发热线产生的电磁场,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而且通过简单的工序即可将电磁场屏蔽结构设置于发热线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电热板或电热毯等寝具的发热线,具体地说,涉及能够屏蔽电流通过发热线时产生的电场及磁场,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寝具用无电磁波发热线。
技术介绍
在电热板、电热毯或热敷垫等寝具中作为发热体使用的发热线,一般由聚酯线(thread)或玻璃绒制成的电缆芯、螺旋型缠绕在电缆芯上的发热线圈、包裹在电缆芯外表面发热线圈上起绝缘作用的内部绝缘体、以网状或导线形状设置在内部绝缘体外表面并接地的防护层(shield)、以及包裹在防护层上的外部绝缘体等组成。上述结构中,发热线圈和防护层的各末端以直联形式相接,它们的各前端成为与电源(+)(-)端相连的电源输入端子。所述发热线中通过电流时,将会产生电场和诱导磁场。这种电磁波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长期与人体接触的寝具类,这种电磁波必须屏蔽。迄今为止出现了多种屏蔽电磁波的方案。以本申请人过去专利技术的电磁波屏蔽发热线为例,对以往屏蔽方法进行说明如下。这里引用的本申请人过去专利技术的技术尚未公开。图1是以往电磁波屏蔽发热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发热线的中心具有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电缆芯1,第1电热线2以螺旋型缠绕于电缆芯1周围。缠绕于电缆芯1的第1电热线2主要起发热作用,将其包括在内称之为第1电热层。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省去电缆芯1,以较厚的直线型形成第1电热线2。电缆芯1和第1电热线2的外侧设置了第1皮层,第1皮层3主要是包裹电缆芯1和第1电热线2。第1皮层3可以是起绝缘作用的合成树脂材料,也可以是起探测温度作用并进行调节的NTC电热调节器。第1皮层3外侧缠绕了第2电热线4,第2电热线4所处的层称之为第2电热层。输入到第1电热线2的电流在第2电热线4反向流出,所以第1电热线2和第2电热线4中的电流方向相反,能够屏蔽诱导电磁场。可以根据性质和功能选择导线(lead line)、编织体、金属膜制成第2电热线4。在第2电热线4外侧包裹导电性合成树脂层5,在导电性合成树脂层5外侧包裹第2皮层6。导电性合成树脂层5的主要作用是屏蔽第2电热线4之间泄漏的电磁场。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除去第2皮层6,只设置导电性合成树脂层5。这种结构的发热线的屏蔽作用将参照图2进行说明。图2是以往电磁波屏蔽发热线的电磁波屏蔽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对于如a所示没有导电性合成树脂层5的发热线,将会在第2电热线4之间泄漏电磁场,从而带电。这些电荷流过人体,会引起不适的感觉。在b中在第2皮层6内侧设置了导电性合成树脂层5,在c中没有第2皮层6,只使用了导电性合成树脂层5。在导电性合成树脂层5的作用下,泄漏的电流流向接地面,导电性合成树脂层5通过第2电热线4或其它接地方法使电流流向外部,不会出现残存的泄漏电流。这种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屏蔽电磁场,还能屏蔽泄漏电磁场。但是由于要用一层导电性合成树脂进行包裹,工序有点繁琐。即,为包裹导电性合成树脂,除电热线缠绕器以外,还要使用其它包裹装置,因此为生产带来不便,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在发热线上缠绕薄膜来屏蔽泄漏电磁场的发热线。本专利技术目的还在于提供,无需其它工序,仅通过缠绕工序即可具备泄漏电磁场屏蔽结构的发热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发热线特征是,包括连接于电源的第1电热层、包裹第1电热层的第1皮层、包裹第1皮层的薄膜层、包裹薄膜层外表面的第2皮层;并且所述薄膜层的一面由金属薄膜构成,另一面由绝缘薄膜构成。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以螺旋型缠绕于所述第1皮层的外侧。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薄膜层的一侧向上折叠,使该侧的金属薄膜面向上折叠,在缠绕时所述折叠部分与其余金属薄膜面接触。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所述薄膜层的宽度长于第1皮层的周长,使其在缠绕第1皮层外侧后,能够使所述金属薄膜的两侧端面相互对接。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相接的金属薄膜端面向侧方折叠。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呈管状完全包裹第1皮层外侧,不会使内部露出。本专利技术发热线的特征是,包括与电源一侧端子连接的第1电热层、包裹第1电热层的第1皮层、缠绕在第1皮层外表面且一端与电源另一个端子相连的第2电热层、包裹第1皮层及第2电热层的薄膜层、包裹薄膜层外表面的第2皮层,所述薄膜层的一面由金属薄膜构成,另一面由绝缘薄膜构成。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以螺旋型缠绕于第1皮层及第2电热层的外表面。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薄膜层的一侧向上折叠,使该侧的金属薄膜面向上折叠,在缠绕时折叠部分与其余金属薄膜面接触。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所述薄膜层的宽度长于第1皮层及第2电热层的周长,使其在缠绕第1皮层及第2电热层的外侧后,能够使金属薄膜的两侧端面相互对接。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相接的金属薄膜端面向侧方折叠。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呈管状完全包裹第1皮层及第2电热层的外侧,不会使内部露出。本专利技术发热线的特征是,包括与电源一侧端子连接的第1电热层、包裹第1电热层的第1皮层、缠绕在第1皮层外表面且一端与电源另一个端子相连的第2电热层、包裹第1皮层及第2电热层的第3皮层、包裹第3皮层的薄膜层、包裹薄膜层外表面的第2皮层,所述薄膜层的一面由金属薄膜构成,另一面由绝缘薄膜构成。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以螺旋型缠绕于第3皮层的外表面。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薄膜层的一侧向上折叠,使该侧的金属薄膜面向上折叠,在缠绕时折叠部分与其余金属薄膜面接触。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薄膜层的宽度长于第3皮层的周长,使其在缠绕第3皮层外侧后,能够使金属薄膜的两侧端面相互对接。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相接的金属薄膜端面向侧方折叠。所述薄膜层的特征是,呈管状完全包裹第3皮层外侧,不会使内部露出。附图说明图1是以往电磁波屏蔽发热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以往电磁波屏蔽发热线的电磁波屏蔽原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薄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电磁波屏蔽发热线和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另一种电磁波屏蔽发热线和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又一种电磁波屏蔽发热线和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又一种电磁波屏蔽发热线和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薄膜层的包裹方式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薄膜层的另一种包裹方式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电磁波屏蔽发热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电磁波屏蔽发热线的电磁波屏蔽原理示意图。<附图符号说明>1电缆芯 2第1电热线3第1皮层 4第2电热线5导电性合成树脂层 5a第3皮层6第2皮层 7金属板10薄膜11金属薄板12绝缘薄膜C电力控制器 D1、D2整流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所示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结构说明如下。图3是本专利技术薄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a、b所示的薄膜层代替导电性合成树脂层缠绕于第1皮层及第2电热层外表面。薄膜10一般具有金属薄板11,优选在金属薄板11背面是不导电的非金属绝缘薄膜12。只使用金属薄板11,屏蔽效果会更好,但是由于金属薄板11容易撕裂或卷曲,所以将金属薄板11与合成树脂等非金属绝缘薄膜12结合使用。如b所示,在非金属绝缘薄膜12的一侧设置金属薄板11。薄膜10的厚度大约是一般铝箔厚度的1/5~1/10左右。图4及图5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电磁波屏蔽发热线和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1皮层3和第2电热线4的外表面缠绕有薄膜10。薄膜10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波屏蔽发热线,其特征是,其包括连接于电源的第1电热层、包裹所述第1电热层的第1皮层、包裹所述第1皮层的薄膜层、以及包裹所述薄膜层外表面的第2皮层;所述薄膜层的一面由金属薄膜构成,另一面由绝缘薄膜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钟镇
申请(专利权)人:吉钟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