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提高抗冲击和抗震性能的混凝土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提高抗冲击和抗震性能的混凝土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建筑结构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其具有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等特点。当前,框架结构“大震不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控制结构的破坏模式,即形成“强柱(强节点)弱梁”的破坏机制、避免框架柱端和节点区的严重破坏,从而使整个结构有较大的侧向变形能力、避免倒塌。但是,恰恰与设计期望相反,国内外的实际震害调查发现:现有的绝大多数采用“强柱(强节点)弱梁”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地震中并没有实现“强柱(强节点)弱梁”的屈服机制,破坏区域主要集中在柱端和节点区域,造成了整体结构的严重破坏,损失惨重。
[0003]当前环境下,除地震荷载外,框架结构也面临爆炸事件、恐怖袭击等冲击荷载的危害。钢筋混凝土梁、柱作为框架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在各类爆炸中极容易受到非常规载荷—爆炸荷载的冲击破坏。
[0004]目前,提高钢筋混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提高抗冲击和抗震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套筒连接,所述钢筋套筒连接布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塑性铰位置处;所述钢筋套筒连接包括套筒、端盖、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碟簧组件;其中,所述套筒设有轴向连通的第一轴向孔和第二轴向孔,所述第一轴向孔贯穿所述套筒一端,所述第二轴向孔贯穿所述套筒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轴向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轴向孔的孔径,以使所述第二轴向孔与所述第一轴向孔之间形成挡肩;所述端盖固定在所述套筒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一钢筋的端部设有第一挡部,所述第二钢筋的端部设有第二挡部,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在初始位置时端对端同轴抵接,所述第一钢筋穿过所述第一轴向孔,所述第一挡部位于所述第二轴向孔中且抵挡在所述挡肩上,所述第二钢筋穿过所述第二轴向孔和所述端盖,所述第二挡部位于所述第二轴向孔中;所述碟簧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轴向孔中且套设在所述第二钢筋上,所述碟簧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挡部和所述端盖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提高抗冲击和抗震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部为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部为第二挡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提高抗冲击和抗震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钢筋的端部,所述第二挡板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二钢筋的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提高抗冲击和抗震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径向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提高抗冲击和抗震性能的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