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救生系统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救生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车辆的普及以及利用率的提高,车辆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给用户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行车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近年来由于车辆落水而导致车内人员伤亡的情况较多,汽车落水以后,水无法快速流入汽车,车辆内外的压力差导致用户无法轻易打开车门,因此车辆落水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较大。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方便用户在车辆落水的情况下逃生,车辆中设置有可以于座椅拆卸的头枕,当车辆发生落水后,用户可以从座椅上拿下头枕,使用头枕砸开车窗进行逃生。然后,这种方式对头枕的使用者需要一定的要求,也就是需要被困人员具有较好的身体力量,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头枕从座椅上拿下。对于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则难以将头枕从座椅上拿下来,或者需要较长的时间将头枕拿下来,使得其逃生率较低,对车辆内的弱势群体的生命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救生系统及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系统包括头枕以及弹射装置,所述车辆中具有座椅;所述座椅具有容纳腔,所述弹射装置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座椅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头枕上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且部分所述固定杆位于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弹射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弹射装置用于将部分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以使所述头枕相对所述座椅可活动;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为楔形,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为所述固定杆背离所述头枕的一端,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形成破窗部;在所述弹射装置将部分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且所述头枕与所述座椅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破窗部用于对所述车辆的车窗进行破窗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装置包括弹射组件、第一驱动件、限位杆以及限位壳;所述限位壳上设置有第一开孔以及开槽,所述固定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孔,且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限位壳中,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限位壳中,至少部分的所述弹射组件位于所述限位壳中,且与所述固定杆抵接,所述限位杆穿设于所述开槽,所述限位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限位壳中,且与所述限位槽位置相对,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限位杆在所述开槽中移动,以使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或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所述开槽在所述限位杆移动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杆的尺寸;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中的情况下,所述固定杆被锁定,所述弹射组件处于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的情况下,所述固定杆被解锁,所述弹射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且所述弹射组件带动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组件为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壳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限位壳的内壁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固定杆的移动方向相同;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受力状态;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施力状态,所述第一弹性件带动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以及第一驱动杆,所述限位壳上还设置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一驱动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孔,所述第一驱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中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件处于静止状态;在所述第一驱动件带动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从所述限位槽中脱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件处于运行状态,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一驱动杆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杆带动所述固定杆从所述容纳腔中弹出;
或,所述弹射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第二驱动杆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壳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杆的第一端抵接,所述限位壳上还设置有第三开孔,所述第二驱动杆穿设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波,范振峰,于小刚,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