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辙叉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4339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辙叉,包括固定连接的一个心轨、两个翼轨和两个叉跟轨,所述心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过渡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顶设有向内凹陷的两个轮缘槽;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底设有向内凹陷的空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腰包括上抵接部、侧抵接部和下抵接部,所述上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上颚抵接,所述侧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轨腰抵接,所述下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下颚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翼轨之间,两个所述叉跟轨的一端分别夹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翼轨之间。还提供一种用于制造上述组合式辙叉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组合式辙叉及其制造方法,其辙叉整体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延长了辙叉的使用寿命。的使用寿命。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式辙叉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道叉
,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式辙叉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铁路辙叉的心轨多采用高锰钢制造,因为高锰钢具有较好冲击韧性和裂纹延展性。但现有技术中心轨多采用铸造成型,铸造成型的心轨多存在晶粒粗大及内部组织缺陷无法消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轨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同时,由于辙叉的翼轨和心轨之间的轮缘槽较深且心轨轨顶轮廓曲率较大等原因,使得心轨不适合直接采用锻造方式进行强化。
[0003]再有,现有辙叉的整体结构较为复杂,比如需要在心轨和翼轨之间设置间隔铁,在心轨底部设置辙叉大垫板等,使辙叉的组装工序复杂,同时降低了辙叉的整体安装精度及结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并提供一种组合式辙叉及其制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辙叉整体结构复杂、可靠性差,以及心轨内部质量存在缺陷等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辙叉,包括固定连接的一个心轨、两个翼轨和两个叉跟轨;
[0006]所述心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过渡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顶设有向内凹陷的两个轮缘槽;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底设有向内凹陷的空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腰包括上抵接部、侧抵接部和下抵接部,所述上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上颚抵接,所述侧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轨腰抵接,所述下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下颚抵接;
[0007]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翼轨之间,两个所述叉跟轨的一端分别夹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翼轨之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空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轮缘槽为锻造成型,所述空腔为铸造成型。
[0009]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开口端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空腔的底部的横截面积,所述空腔的侧壁的斜度为1:4

6。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轨腰设有至少一个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限制所述叉跟轨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移。
[0011]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翼轨分别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轨和第二连接轨,所述第二连接轨设在所述翼轨靠近所述叉跟轨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轨采用贝氏体钢制造。
[0012]进一步地,所述翼轨包括水平段、过渡段和加高段,所述加高段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轨的一端,所述水平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轨的一端,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水平段和所述加高段之间,所述加高段的轨顶高度高于所述心轨
的轨顶高度,所述水平段的轨顶高度和所述心轨的轨顶高度平齐,所述过渡段的轨顶高度由所述水平段的轨顶向所述加高段的轨顶逐渐过渡。
[001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辙叉的制造方法,所述组合式辙叉包括一个心轨、两个翼轨和两个叉跟轨;所述组合式辙叉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心轨成型步骤:采用铸造成型方式提供心轨仿形坯,所述心轨仿形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过渡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底设有向内凹陷的空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腰包括上抵接部、侧抵接部和下抵接部;在所述空腔内放置模具,对所述第一连接部进行锻造,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两个轮缘槽,得到所述心轨;所述心轨的第一连接部的轨腰包括上抵接部、侧抵接部和下抵接部;
[0015]组装步骤:将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翼轨之间,两个所述叉跟轨的一端分别夹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翼轨之间;将所述心轨的上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上颚抵接,所述心轨的侧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轨腰抵接,所述心轨的下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下颚抵接;通过多个紧固组件将所述心轨、两个翼轨及两个叉跟轨固定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空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空腔的开口端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空腔的底部的横截面积,所述空腔的侧壁的斜度为1:4

6;
[0017]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轨腰设有至少一个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限制所述叉跟轨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移。
[0018]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翼轨分别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轨和第二连接轨,所述第二连接轨设在所述翼轨靠近所述叉跟轨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轨采用贝氏体钢制造。
[0019]进一步地,所述翼轨包括水平段、过渡段和加高段,所述加高段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轨的一端,所述水平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轨的一端,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水平段和所述加高段之间,所述加高段的轨顶高度高于所述心轨的轨顶高度,所述水平段的轨顶高度和所述心轨的轨顶高度平齐,所述过渡段的轨顶高度由所述水平段的轨顶向所述加高段的轨顶逐渐过渡。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式辙叉的心轨只有一个,且心轨的轨顶设有轮缘槽,底部设有空腔,空腔的设计大大减轻了心轨本身的重量,同时,由于心轨底部为非承载面,不需承受冲击载荷和局部应力,因此其可通过铸造方式直接成型,成型轮缘槽时则可在所述空腔内放入模具,对心轨轨顶进行锻造成型。心轨的该结构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心轨无法采用锻造方式进行强化以改善内部铸造缺陷的问题,同时,心轨底部的空腔内可放入模具对心轨进行支撑,提高了锻造成型的强化效果。同时空腔的设计还减少了心轨原材料的投入成本,其与心轨轨腰的上抵接部、侧抵接部和下抵接部配合,使翼轨包裹心轨,从而无需在翼轨和心轨之间设置间隔铁和大垫板,使辙叉的结构简单化,减小了列车通过时的震动传递,增强了辙叉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合式辙叉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A

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中B

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1中C

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心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图5中D

D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心轨仿形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心轨仿形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翼轨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0031]1‑
翼轨;2

心轨;3

叉跟轨;4

第一紧固组件;5

第二紧固组件;6

第三紧固组件;7

第四紧固组件;8

第五紧固组件;11

第一连接轨;12

第二连接轨;13

翼轨的下颚;14

翼轨的轨腰;15

翼轨的上颚;16

加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辙叉,包括固定连接的一个心轨、两个翼轨和两个叉跟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过渡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顶设有向内凹陷的两个轮缘槽;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底设有向内凹陷的空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轨腰包括上抵接部、侧抵接部和下抵接部,所述上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上颚抵接,所述侧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轨腰抵接,所述下抵接部与所述翼轨的下颚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两个所述翼轨之间,两个所述叉跟轨的一端分别夹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翼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空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轮缘槽采用锻造成型,所述空腔采用铸造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式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开口端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空腔的底部的横截面积,所述空腔的侧壁的斜度为1:4

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轨腰设有至少一个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限制所述叉跟轨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移。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辙叉,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翼轨分别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轨和第二连接轨,所述第二连接轨设在所述翼轨靠近所述叉跟轨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轨采用贝氏体钢制造。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翼轨包括水平段、过渡段和加高段,所述加高段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轨的一端,所述水平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轨的一端,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水平段和所述加高段之间,所述加高段的轨顶高度高于所述心轨的轨顶高度,所述水平段的轨顶高度和所述心轨的轨顶高度平齐,所述过渡段的轨顶高度由所述水平段的轨顶向所述加高段的轨顶逐渐过渡。7.一种组合式辙叉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辙叉包括一个心轨、两个翼轨和两个叉跟轨;所述组合式辙叉的制造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亚楠汤铁兵崔琨喨谢祖飞李鑫李红霞叶翔谢政双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