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壳体和下壳体可相对应地移动和转动的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4292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子装置包括一上壳体、一下壳体,一弹性元件以及一连接件。电子装置的上壳体包括一卡合元件和一凹槽。电子装置的下壳体包括一卡合元件,用来卡合上壳体的卡合元件。电子装置的连接件包括一板块和一套件。连接件的板块用来插入上壳体的凹槽,而连接件的套件的两端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于电子装置的下壳体。弹性元件的第一端固定于电子装置的下壳体,其第二端固定于连接件的套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上壳体和下壳体可相对应地移动和转动的电子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上壳体和下壳体可相对应地移动和转动的折叠式手机。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信系统也越来越进步,便利而轻巧的电子装置广泛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上,通过方便且功能强大的电子装置,人们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分享与意见沟通。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市场上应用于通信系统的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要在众多电子产品中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除了以功能性取胜,价格的考量也是一重要环节。市售的通信电子装置中,有不少产品含有上下两壳体,例如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折叠式手机。一般折叠式手机的上壳体包括有一显示装置,而下壳体包括一控制面板,在待机状态下的折叠式手机其上下壳体彼此密合,使用者需先将折叠式手机的上下壳体打开,才可进行接收来电、输入数据或发送简信等操作。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折叠式手机10的示意图。折叠式手机10包括一上壳体12和一下壳体14,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之间由一回转装置(hinge)16衔接。回转装置16可控制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之间的运动,折叠式手机10闭合时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彼此密合,当使用者欲开启折叠式手机10时,在图1的箭头方向施加一作用力,直到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之间的角度大于一预定值θ后,回转装置16将提供后续开启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所需的作用力。同样的,当使用者欲关闭折叠式手机10时,在相反于图1的箭头方向施加一作用力,直到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之间的角度小于预定值θ后,回转装置16将提供后续关闭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所需的作用力。现有技术的折叠式手机10通过回转装置16来控制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之间的运动,使得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以可转动方式彼此闭合或分离。然而,回转装置16的价格昂贵,将提高折叠式手机10的生产成本,使得产品在市场上较不具备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上壳体和下壳体可相对应地移动和转动的电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揭示一种上壳体和下壳体可相对应地移动和转动的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上壳体,其包括一第一卡合(latching)元件以及一凹槽; 一下壳体,其包括一第二卡合元件,可用来与上壳体的第一卡合元件卡合;一连接件,其包括一板块,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壳体的凹槽,和一套件,连接于板块,其两端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下壳体;以及一第一弹性元件,其第一端固定于下壳体,第二端固定于连接件的套件。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折叠式手机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一折叠式手机的分解图;图3为图2中连接件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连接件和下壳体接合后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折叠式手机所有元件衔接处的放大图;图6说明关闭图2的折叠式手机的上下壳体的示意图;图7说明开启图2的折叠式手机的上下壳体的示意图;图8和图9为本专利技术卡合元件的放大示意图;图10至图13说明开启和关闭图2的折叠式手机的方法。具体实施例方式参阅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一折叠式手机20的分解图。折叠式手机20包括一上壳体30、一下壳体40、一连接件50、以及弹性元件22、24。上壳体30上可设置折叠式手机20的显示面板,并包括突出结构32、34。下壳体40上可设置折叠式手机20的操作面板,并包括突出结构42、44。连接件50包括一板块52和一套件54,板块52可通过弹性元件22和上壳体30的突出结构32、34接合,而套件54的一端可通过弹性元件24和下壳体40的突出结构44接合。上壳体30及下壳体40和弹性元件22和24的接合方式将会在下面的说明中更进一步详述。参阅图3,图3为图2中连接件50的放大图。连接件50包括板块52和套件54,一弹性元件22的一端固定在板块52第一端内凹槽的一侧(如图3所示),而另一端则固定于上壳体22的突出结构42;同样地,一弹性元件22的一端固定在板块52第二端内凹槽的一侧(图3中未显示),而另一端则固定于上壳体22的突出结构44,这样上壳体30和连接件50可通过两弹性元件22彼此互相衔接。弹性元件22可以是弹簧,其自然作用力如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二,当外加一作用力(如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一)时,弹性元件22的自然作用力将提供一反向作用力(如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二)。参阅图4,图4为连接件50和下壳体40接合后的示意图。连接件50的套件54为中空结构,套件54的一端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下壳体40的突出结构42,套件54的另一端通过弹性元件24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在下壳体40的突出结构44的凹槽内,完成衔接的下壳体40和连接件50如图4所示。由于弹性元件24是卡合在套件54的凹槽与下壳体40的突出结构44的凹槽之内,因此弹性元件24并未显示于图4之中。弹性元件24可以是一扭簧,其自然作用力如图4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四,当外加一作用力(如图4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三)时,弹性元件24的自然作用力将提供一反向作用力(如图4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四)。当没有施加外加作用力时,弹性元件24将自然提供一方向四的作用力,使得下壳体40和连接件50的表面彼此张开成一角度,如图4所示。参阅图5,图5为图1中折叠式手机20所有元件衔接处的放大图。上壳体30和连接件50的衔接方法如图3所示,彼此之间可以直线方式相对应移动。下壳体40和连接件50的衔接方法如图4所示,彼此之间可以转动方式相对应移动。当没有外加作用力时,弹性元件22、24的自然作用力将使折叠式手机20的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的表面彼此张开成一角度,如图5所示。参阅图6和图7,图6和图7说明折叠式手机20的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之间的运作。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分别还包括卡合元件36和46,当使用者在方向三施加一作用力时,可使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的表面彼此接近,但弹性元件24的自然作用力将提供相反于方向三的作用力,使得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在外力移除后彼此又将分开。因此,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是通过卡合元件36和46彼此卡合,当使用者在方向三施加一作用力使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的表面密合后,弹性元件22的自然作用力将在方向二施加一作用力,以衔接卡合元件36和46,如图6所示。由于在图6中卡合元件36和46彼此卡合,因此下壳体40的卡合元件46并未显示于图6之中。在图7中,当使用者欲分离折叠式手机20的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时,可在方向一上施加一作用力,使得卡合元件36和46彼此分离,之后弹性元件24的自然作用力将在方向四提供开启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所需的作用力。图7显示卡合元件36和46彼此分离时的状况,其可清楚地显示下壳体40的卡合元件46。卡合元件36可以是一卡钩,而卡合元件46可以是一卡槽;或者卡合元件36可以是一卡槽,而卡合元件46可以是一卡钩。参阅图8和图9,图8和图9为卡合元件36和46的放大示意图。如上所述,卡合元件36和46可有不同的设计,在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卡合元件36和下壳体40呈一卡槽,而卡合元件46为一卡钩。卡合元件36的表面呈一角度,当使用者在方向三施加一作用力的过程中,卡合元件46的钩型端可沿着卡合元件36的表面向下滑动,而当上壳体30和下壳体40的表面密合后,弹性元件22的自然作用力将在方向二施加一作用力,使得卡合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壳体和下壳体可相对应地移动和转动的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上壳体,其包括一第一卡合元件,以及一凹槽;一下壳体,其包括一第二卡合元件,可用来与所述上壳体的第一卡合元件卡合;一连接件,其包括:一板块,以可移动的 方式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凹槽;以及一套件,连接于所述板块,其两端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以及一第一弹性元件,其第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壳体,第二端固定于所述连接件的套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贤儒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