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热管理系统中,水水板换的水侧连接口和电池冷却板换的水侧连接口处均设有外接管路以与其它结构相连,但是外接管路的设置增加了布置空间和装配难度,且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切换阀组件均集成于流道板上,利于节省布置空间,降低装配难度。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二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一换热器入口和第一换热器出口,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二换热器入口和第二换热器出口;流道板,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内设有多个内置流道,所述内置流道设有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出口安装连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第二板式换热器(20),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设有第一换热器入口(11)和第一换热器出口(12),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20)设有第二换热器入口(21)和第二换热器出口(22);流道板(30),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20)均设置于所述流道板(30),所述流道板(30)内设有多个内置流道,所述内置流道设有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入口(1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出口安装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对应的流道入口安装连接;切换阀组件,所述切换阀组件安装于所述流道板(30),且所述切换阀组件用于将不同的所述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第一切换阀(41)和第二切换阀(42),所述第一切换阀(41)设有第一阀体第一入口和第一阀体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切换阀(42)设有第一外接出口(72)、第二阀体第一入口和第二阀体第一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入口(11)包括第一子连接入口(111),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12)包括第一子连接出口(121),所述流道板(30)设有第一外接入口(71),所述内置流道包括第一内置流道(31)、第二内置流道(32)、第三内置流道(33)和第四内置流道(34);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与所述第一内置流道(31)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内置流道(31)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所述第四内置流道(34)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四内置流道(34)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与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分别与电池包冷却管路的两端连通,以形成电池包热管理回路(2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阀(41)还设有第一阀体第二入口,所述第二切换阀(42)设有第二外接出口(74)、第二阀体第二入口和第二阀体第二出口,所述流道板(30)设有第二外接入口(73)和第三外接入口(75),所述内置流道还包括第五内置流道(35)、第六内置流道(36)和第七内置流道(37);在电机冷却回路(300)第一工况中,所述第二外接入口(73)与所述第五内置流道(35)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五内置流道(35)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
(121)与所述第六内置流道(36)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六内置流道(36)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外接出口(74)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出口(74)和所述第三外接入口(75)分别与电机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外接入口(75)与所述第七内置流道(37)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七内置流道(37)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连通,所述第一外接出口(72)通过外接并联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二外接入口(73)连通,所述外接并联冷却管路与所述电池包冷却管路中设有电池包的部分并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机冷却回路(300)第二工况中,所述第一外接入口(71)与所述第五内置流道(35)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五内置流道(35)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内置流道(3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2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22)与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内置流道(33)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所述第一子连接入口(111)与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连通,所述第一子连接出口(121)与所述第六内置流道(36)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六内置流道(36)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体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华,史鑫,陈志敏,陈克冠,叶剑辉,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