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渡摆臂,包括通过连接段连接的左端部、上端部、下端部和右端部,所述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左端部和右端部中心连线的上下两侧,所述左端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端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下端部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右端部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位于所述左端部轴线的右侧,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左端部轴线之间的间距为L1,所述上端部位于所述下端部的上侧偏左,且所述上端部的轴线与所述下端部的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强度大、不易变形的特点。不易变形的特点。不易变形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渡摆臂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转向配件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过渡摆臂。
技术介绍
[0002]重型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按驾驶员的意志经常改变其行驶方向,即所谓汽车转向,其中过渡摆臂用以连接过渡拉杆,传递转向力,在中国技术专利说明书CN201621071545.2中公开了一种过渡摆臂总成,该过渡摆臂总成包括过渡摆臂,通过在垫片外侧安装调节组件,缩小了总成的轴向间隙,能起到缓冲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过渡摆臂左端部(公开文件中的过渡摆臂下部)的第一连接孔位置强度小,容易发生变形,导致转向时出现颤动,因此亟需一种强度大、不易变形的过渡摆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强度大、不易变形的过渡摆臂。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包括通过连接段分别连接的左端部、上端部、下端部和右端部,所述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左端部和右端部中心连线的上下两侧,所述左端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端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下端部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右端部上设有通孔,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位于所述左端部轴线的右侧,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左端部轴线之间的间距为L1,所述上端部位于所述下端部的上侧偏左,且所述上端部的轴线与所述下端部的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
[0005]进一步的,L1取值为5.0
‑
5.2mm。
[0006]进一步的,L2取值为24.5
‑
24.7mm。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均为前小后大的锥形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左端部、上端部、下端部、右端部和连接段为一体成型结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段自左向右依次分为水平段和倾斜段,所述倾斜段自左向右且向后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左端部、右端部、上端部和下端部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圆倒角。
[0010]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包括中间的细孔、细孔前后两侧对称设置的中间孔和位于每个中间孔外侧的大孔,所述右端部上设置有注油孔,所述细孔通过注油孔与外部连通。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段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对称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在靠近上端部和下端部的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弧形侧壁,每个所述弧形侧壁的中心线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的中心线重合。
[0012]采用上述结构后,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位于左端部轴线的右侧,且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与左端部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使位于第一连接孔左侧的左端部厚度变大,提高了左端部的强度,减小过渡摆臂的变形,从而避免转向时出现颤振。第一连接孔中心线位置相对于现有产品的位置缩短与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之间的距离,缩短距离的情况下可以
将左端部、上端部和下端部近似的看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强度更大。上端部位于下端部的上侧偏左,且上端部的轴线与下端部的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即相当于上端部向左发生移动,可进一步分担左端部的受力,提高过渡摆臂的整体强度。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均为前小后大的锥形孔,方便连接。通过在连接段的连接处设置圆倒角,便于铸件造型,避免从砂型中起模时砂型转角处落砂及浇筑时将转角处冲毁,防止铸件转角处产生裂纹、组织疏松和缩孔等铸造缺陷,确保原料充满压模,并便于将零件从压膜中取出。通过设置凹槽可减轻过渡摆臂的重量,通过设置弧形侧壁,可进一步提高上端部、下端部和右端部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图1的A
‑
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1的B
‑
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的右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连接段1、凹槽11、弧形侧壁111、左端部2、第一连接孔21、上端部3、第二连接孔31、下端部4、第三连接孔41、右端部5、通孔51、细孔511、中间孔512、大孔513、注油孔52。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方便描述,以下的前后、上下以及左右方向以图1为基准,图1左侧即为左,图1上侧即为上,垂直纸面方向向外即为前。
[0020]参照图1,该过渡摆臂包括通过连接段1分别连接的左端部2、上端部3、下端部4和右端部5,上端部3和下端部4分别位于左端部2和右端部5中心连线的上下两侧,上端部3和下端部4分别靠近左端部2的一侧,左端部2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上端部3上设有第二连接孔31,下端部4上设有第三连接孔41,右端部5上设有通孔51,其中左端部2、上端部3、下端部4和右端部5均为柱形体,上述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优选的,左端部2、右端部5、上端部3、下端部4和连接段1为一体成型结构,加工时可通过锻造工艺进行一体成型加工,加工完成后,锻件表面应平整。第一连接孔21的中心线位于左端部2轴线的右侧,即第一连接孔21与左端部2偏心设置,这样可以使位于第一连接孔21左侧的左端部2厚度变大,提高了左端部2的强度,减小过渡摆臂的形变,从而避免转向时出现颤振,现有产品是将第一连接孔21中心线和左端部2的轴线同心设置,但是由于位于第一连接孔21左侧的左端部2壁厚太小,导致左端部2的强度变小,造成过渡摆臂的变形,与连接件之间出现间隙,转向时会出现颤振现象,通过偏心设置可避免该问题。并且当第一连接孔21位于左端部2轴线的右侧之后,相当于第一连接孔21相对于原来位置向右移动,这样可以缩短与第二连接孔31和第三连接孔41之间的距离,距离缩短的情况下可以将左端部2、上端部3和下端部4看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强度更大。第一连接孔21的中心线与左端部2轴线之间的间距为L1,实际加工时,通孔51中心线与第一连接孔21中心线之间距离以及通孔51中心线与左端部2轴线之间距离均为重要尺寸,L1为重要尺寸,L1取值为5.0
‑
5.2mm,优选的,L1为5.0mm。
[0021]参照图1,上端部3位于下端部4的上侧偏左,即相当于上端部3向左发生移动,可进
一步分担左端部2的受力,提高过渡摆臂的整体强度。且上端部3的轴线与下端部4的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实际加工时,通孔51中心线与第二连接孔31中心线之间距离以及通孔51中心线与第三连接孔41中心线之间距离均为重要尺寸,L2为重要尺寸,L2取值为24.5
‑
24.7mm,优选的,L2为24.5mm。
[0022]参照图1和图2,第一连接孔21、第二连接孔31和第三连接孔41均为前小后大的锥形孔,可方便从多个角度插装连接。
[0023]参照图2 ,连接段1自左向右依次分为水平段和倾斜段,倾斜段自左向右且向后方向延伸,连接段1与左端部2、右端部5、上端部3和下端部4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圆倒角。通过在连接段1的连接处设置圆倒角,便于铸件造型,避免从砂型中起模时砂型转角落砂及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渡摆臂,包括通过连接段(1)分别连接的左端部(2)、上端部(3)、下端部(4)和右端部(5),所述上端部(3)和下端部(4)分别位于所述左端部(2)和右端部(5)中心连线的上下两侧,所述左端部(2)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所述上端部(3)上设有第二连接孔(31),所述下端部(4)上设有第三连接孔(41),所述右端部(5)上设有通孔(51),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孔(21)的中心线位于所述左端部(2)轴线的右侧,且所述第一连接孔(21)的中心线与所述左端部(2)轴线之间的间距为L1,所述上端部(3)位于所述下端部(4)的上侧偏左,且所述上端部(3)的轴线与所述下端部(4)的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摆臂,其特征是:L1取值为5.0
‑
5.2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摆臂,其特征是:L2取值为24.5
‑
24.7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摆臂,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孔(21)、第二连接孔(31)和第三连接孔(41)均为前小后大的锥形孔。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志毅,赵国群,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时正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