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播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3520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下播报装置,属于矿用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感光镜、红外发射元件、红外接收元件、控制模块、语音播报模块和用于向整个井下播报装置供电的电源模块,红外接收元件通过数据传输电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红外发射元件通过红外发射驱动电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语音播报模块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控制模块还连接到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感光镜、红外发射元件和红外接收元件,来感应预设感应区内是否出现人或物体,若感应到出现人或物体,控制模块启动语音播报模块进行规范作业播报提示,还能够通过移动终端更新语音播报内容。动终端更新语音播报内容。动终端更新语音播报内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播报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矿用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井下播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矿井下生产过程复杂,条件恶劣,加之自然灾害等因素严重影响生产和人身安全。而井下安全事故频发,大多与不规范作业,以及人员安全意识差有关,井下作业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已经造成了极大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并持续威胁着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现今井下危险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培养主要依靠岗前培训,班前提醒,由于培训周期短,班前提醒不到位,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大多还是靠自我提醒,这就给井下作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作业人员的每一次疏忽都有可能造成特大矿难。因此,井下作业现场或井下通道内急需一种井下播报装置以提示作业人员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从而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井下播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缺少语音播报规范作业的装置的缺陷,提供设计一种井下播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给出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井下播报装置,包括壳体、感光镜、红外发射元件、红外接收元件、控制模块、语音播报模块和用于向整个井下播报装置供电的电源模块,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红外发射元件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处,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感光镜安装在第二安装孔处,红外接收元件设置在感光镜和壳体之间,红外发射元件和红外接收元件之间设置有光线阻隔板;红外接收元件通过数据传输电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红外发射元件通过红外发射驱动电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语音播报模块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控制模块还连接到移动终端。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光镜采用菲涅尔透镜,提高红外接收元件检测的灵敏度。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发射元件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所述红外接收元件采用光敏三极管。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电路包括放大器U1、可变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1,可变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到电源模块,可变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到光敏三极管Q1的集电极,光敏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可变电阻R1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2连接到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并联的电阻R3和电阻R4接地,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连接到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6连接到放大器U1的第一
端,放大器U1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1接地。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发射驱动电路包括稳压芯片U2、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3、电解电容C4、电容C5、电阻R7和二极管D1,稳压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稳压芯片U2的输入端还通过并联的电解电容C2和电解电容C3接地,稳压芯片U2的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电解电容C4和电容C5接地,稳压芯片U2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7连接到红外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红外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接地,稳压芯片U2的输出端连接到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到稳压芯片U2的输入端,稳压芯片U2的接地端接地,提高数据传输的精准度。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语音播报模块包括语音播报电路,所述语音播报电路包括语音录放芯片U3、音频集成功放芯片U4和语音播报器。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语音录放芯片U3采用型号为ISD4004的语音录放芯片,音频集成功放芯片U4采用型号为LM386音频集成功放芯片。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固定耳,固定耳上设置有固定孔,便于将该井下播报装置安装到井下的墙壁上。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感光镜、红外发射元件和红外接收元件,来感应预设感应区内是否出现人或物体,若感应到出现人或物体,控制模块启动语音播报模块进行规范作业播报提示,还能够通过移动终端更新语音播报内容。
[0015]此外,本技术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0016]由此可见,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地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井下播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数据传输电路的原理图。
[0019]图3为红外发射驱动电路的原理图。
[0020]1为壳体,11为固定耳,111为固定孔,12为光线阻隔板,2为感光镜,D2为红外发射元件,Q1为红外接收元件,3为控制模块,4为语音播报模块,41为语音播报器,5为电源模块,6为移动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0022]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井下播报装置,该井下播报装置包括壳体1、感光镜2、红外发射元件D2、红外接收元件Q1、控制模块3、语音播报模块4和用于向整个井下播报装置供电的电源模块5,红外发射元件D2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红外接收元件Q1采用光敏三极管,感光镜2采用菲涅尔透镜,提高红外接收元件Q1检测的灵敏度;其中,壳体1上设置有固定耳11,固定耳11上设置有固定孔111,便于通过螺钉将该井下播报装置安装到井下的墙壁上;另外,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红外发射元件D2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处,壳体1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感光镜2安装在第二安装孔处,红外接收元件Q1设置在感光镜和壳体之
间,红外发射元件D2和红外接收元件Q1之间设置有光线阻隔板12。
[0023]如图2所示,红外接收元件Q1通过数据传输电路连接到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具体地,数据传输电路包括放大器U1、可变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1,可变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到电源模块,可变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到光敏三极管Q1的集电极,光敏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可变电阻R1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2连接到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并联的电阻R3和电阻R4接地,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到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连接到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放大器U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6连接到放大器U1的第一端,放大器U1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1接地。
[0024]如图3所示,红外发射元件D2通过红外发射驱动电路连接到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具体地,红外发射驱动电路包括稳压芯片U2、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3、电解电容C4、电容C5、电阻R7和二极管D1,稳压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到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稳压芯片U2的输入端还通过并联的电解电容C2和电解电容C3接地,稳压芯片U2的输出端通过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播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感光镜、红外发射元件、红外接收元件、控制模块、语音播报模块和用于向整个井下播报装置供电的电源模块,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红外发射元件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处,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感光镜安装在第二安装孔处,红外接收元件设置在感光镜和壳体之间,红外发射元件和红外接收元件之间设置有光线阻隔板;红外接收元件通过数据传输电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红外发射元件通过红外发射驱动电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语音播报模块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控制模块还连接到移动终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播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镜采用菲涅尔透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播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元件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所述红外接收元件采用光敏三极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井下播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电路包括放大器U1、可变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1,可变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到电源模块,可变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到光敏三极管Q1的集电极,光敏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可变电阻R1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2连接到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并联的电阻R3和电阻R4接地,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衍强刘灿华赵新达杨勇万金鹏薄振伍李梅东姜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良庄矿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