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药液腔一侧的注药口注入润滑抑菌液,储存在内管和外管间的夹层中。当人体排尿时,尿液流入内管后经其出液口排入尿袋中。波纹状内管在尿液的流动作用下发生形变,挤压内管和外管间夹层内存在的润滑抑菌液。此时药液腔的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润滑抑菌液在挤压作用下由外管上的微型孔结构排出,覆盖在外管外表面上,从而减小导尿管与尿道间的黏连以及细菌滋生,实现内外管复合型医用导尿管的自润滑/抑菌。当排尿结束后,内管形状开始恢复,药液腔的单向阀在两侧压力差下打开,药液腔内的润滑抑菌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内外管夹层中,实现对夹层润滑抑菌液的补充。液的补充。液的补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
技术介绍
[0002]医用导尿管是一种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流尿液的管道,常在尿潴留或膀胱出口梗阻、尿失禁、需要长时间卧床或被迫体位的患者中以及在外科手术时的围手术期时进行使用。
[0003]前列腺炎症,肿瘤,脊椎手术,糖尿病等等诱因均会引发泌尿问题,尿潴留尤其在初产妇或产程较长的产妇中发病率较高。2017年中国导尿管需求量已经增长至26640万支,其中留置导尿管达到7200万支。然而,导尿管在体内长期滞留时会引起普遍的尿道黏连和感染等问题,如插入导尿管的手法不当,饮食活动不适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都会引起相关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和痛苦。因此,如何解决导尿管引发尿道黏连和感染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0004]目前,解决尿道黏连和感染的导尿管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如专利CN201920843615.9所公布的一种可防止导管腔外感染的导尿管。该导尿管设计为内外两层套管,通过外附的抑菌剂推进注射装置定期对导尿管外层进行注射抑菌剂来减小细菌滋生。然而,该导尿管需要病人携带抑菌剂注射装置,并且要病人定期手动进行冲洗,使用不便。第二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如专利CN202110230361.5所公布的一种预防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导尿管。该导尿管通过将导尿管截面设计成三角形,进而减少导尿管与尿道间的接触面积。然而,三角形截面的设计使得该导尿管无法满足尿液顺畅排出时的通量要求。第三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如专利CN202011330643.4所公布的一种具有抑菌涂层的导尿管。该导尿管通过在导尿管表面设置抑菌涂层,进而减少导尿管与尿道间的黏连。然而,抑菌涂层的生物相容性还未知,且该镀膜能否在体能长期存在还有待验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基于跳钩虾科动物(Amphipoda:Talitridae)外壳挤出式润滑减摩机制,实现内外管复合型医用导尿管的自润滑/抑菌。本技术具有抑菌抗黏连、方便携带、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无需额外辅助装置的优点。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基于跳钩虾科动物(Amphipoda:Talitridae)外壳挤出式润滑减摩机制,实现内外管复合型医用导尿管的自润滑/抑菌。本技术主要由外管、内管、药液腔、清洗口组成。
[0008]所述外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外管头部呈半球形,有两个相对的进液口;外管中部周向设有方便挤出药液的孔洞;外管尾部是一个出液孔,与内管相连,两端一端连接药液腔,一端连接注水口。
[0009]所述外管中部周向设有方便挤出药液的孔洞,作为优选,所述外管中部周向设有八个直径为1毫米的方便挤出药液的孔洞,孔洞以此组成的周向结构为一个单位并列向排布。
[0010]所述内管是波纹状的管道,一端为导尿头,与外管头部相连,一端为与尿袋相连的出液口。
[0011]所述药液腔两端均设置有单向阀,其中一端与外管相连通。
[0012]所述清洗口一端设置有单向阀,另一端穿过外管与内管相连通。
[0013]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的工作方法为:首先,通过物理方法将导尿管的导尿头沿尿道插入人体膀胱中,将注水口和药液腔固定在高于人体膀胱位置的体表上,出液口与尿袋连接。通过药液腔一侧的注药口注入润滑抑菌液,储存在内管和外管间的夹层中。当人体排尿时,尿液流入内管后经其出液口排入尿袋中。波纹状内管在尿液的流动作用下发生形变,挤压内管和外管间夹层内存在的润滑抑菌液。此时药液腔的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润滑抑菌液在挤压作用下由外管上的微型孔结构排出,覆盖在外管外表面上,从而减小导尿管与尿道间的黏连以及细菌滋生。当排尿结束后,内管形状开始恢复,药液腔的单向阀在两侧压力差下打开,药液腔内的润滑抑菌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内外管夹层中,实现对夹层润滑抑菌液的补充,以待下一次排尿时再次挤出。当需要清洗内管时,将注射器插入注水口处的单向阀内,通过注入清洗液实现对导尿管内管的清洗。
[0014]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基于跳钩虾科动物(Amphipoda:Talitridae)外壳挤出式润滑减摩机制,通过药液腔一侧的注药口注入润滑抑菌液,储存在内管和外管间的夹层中。当人体排尿时,尿液流入内管后经其出液口排入尿袋中。波纹状内管在尿液的流动作用下发生形变,挤压内管和外管间夹层内存在的润滑抑菌液。此时药液腔的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润滑抑菌液在挤压作用下由外管上的微型孔结构排出,覆盖在外管外表面上,从而减小导尿管与尿道间的黏连以及细菌滋生,实现内外管复合型医用导尿管的自润滑/抑菌。当排尿结束后,内管形状开始恢复,药液腔的单向阀在两侧压力差下打开,药液腔内的润滑抑菌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内外管夹层中,实现对夹层润滑抑菌液的补充。当需要清洗内管时,将注射器插入注水口处的单向阀内,通过注入清洗液实现对导尿管内管的清洗。
[0016]2、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在实现有益效果1的基础上,具有抑菌抗黏连、方便携带、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无需额外辅助装置的优点,以解决导尿管使用时出现的尿道黏连、细菌感染等并发症和痛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导尿管最外层外管最左侧一端导尿头的示意图。
[0019]图3为包含在外管里与外管同轴的内管的示意图。
[0020]图4为分成三支的尿管头部的示意图。
[0021]图5为一段有单向阀的示意图。
[0022]图6(a)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示意图。
[0023]图6(b)为装上药液腔和清洗口的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放大后的局部示意图。
[0024]其中:101—外管头部、102—外管凹槽、103—外管孔洞、201—内管导尿头、202—内管外壁、203内管腔、401—注药口、402—排尿出液口、403—注水口、404—共同汇合处、405—内管处。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
技术实现思路
做进一步说明。
[0026]实施例1:
[0027]参照图1,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由外管左侧(导尿头)、内管、尿管头部、药液腔、清洗口、单向阀组成。
[0028]参照图2,外管左侧是一顶部为半圆形的笔筒状结构,与铅笔橡皮擦端类似,外管头部101半圆形处外形轮廓曲度大、圆滑,靠近外管头部101的是一中空的凹槽102,与内管相连。
[0029]参照图3,为了显示方便,结构201模拟图2中的凹槽102,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内管是囊状结构,内管外壁202与药液相接触,203是内管腔。...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润滑抑菌医用导尿管,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外管、内管、药液腔、清洗口组成;所述外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外管头部呈半球形,有两个相对的进液口;外管中部周向设有方便挤出药液的孔洞;外管尾部是一个出液孔,与内管相连,两端一端连接药液腔,一端连接注水口;所述内管是波纹状的管道,一端为导尿头,与外管头部相连,一端为与尿袋相连的出液口;所述药液腔两端均设置有单向阀,其中一端与外管相连通;所述清洗口一端设置有单向阀,另一端穿过外管与内管相连通;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泽华,李勤远,李昱炘,罗家骅,罗节,万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