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冷剂阀组件和热管理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剂分配组件,由于第一中间腔与第二中间腔的存在,制冷剂能够在第一中间腔和第二中间腔中发生分叉或者汇合,从而使得第一阀体开口、第二阀体开口和第三阀体开口中的任意两个开口能够共享另外一个开口,并使得第四阀体开口、第五阀体开口和第六阀体开口中的任意两个开口能够共享另外一个开口。这样的设计使得阀体的开口数能够减少,从而使得阀体的结构紧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热管理模块,包括如上的制冷剂阀组件。包括如上的制冷剂阀组件。包括如上的制冷剂阀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剂阀组件和热管理模块
[0001]
FIELD OF THE INVENTION
[0002]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剂阀组件和热管理模块。
[0003]
技术介绍
BACKGROUND
[0004]随着车辆朝着电气化方向发展,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不仅需要对座舱的环境进行热管理,还需要对电池、电机等模块进行热管理,这使得车辆的热管理系统需要包括数量繁多的制冷剂管路和冷却剂管路来连通各个部件,这导致热管理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体积也比较大。
[0005]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热管理模块,采用高度定制化的部件来减少上述制冷剂管路和冷却剂管路的数量,从而减小了热管理系统的体积。热管理模块包括制冷剂阀组件,制冷剂阀组件包括阀体。现有技术中的阀体存在开口过多,结构不够紧凑的缺点。
[0006]
技术实现思路
SUMMARY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剂阀组件,具有阀体的结构紧凑的优点。
[0008]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模块,包括上述的制冷剂阀组件。
[0009]为实现目的的制冷剂阀组件,包括阀体;阀体具有第一阀体开口、第二阀体开口、第三阀体开口、第一中间腔、第四阀体开口、第五阀体开口、第六阀体开口和第二中间腔;
[0010]其中,第一中间腔与第一阀体开口、第二阀体开口和第三阀体开口分别限定第一内部通道、第二内部通道和第三内部通道;第二中间腔与第四阀体开口、第五阀体开口和第六阀体开口分别限定第四内部通道、第五内部通道和第六内部通道。
[0011]为实现目的的热管理模块,包括如上的制冷剂阀组件。
[0012]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冷却剂分配组件,由于第一中间腔与第二中间腔的存在,制冷剂能够在第一中间腔和第二中间腔中发生分叉或者汇合,从而使得第一阀体开口、第二阀体开口和第三阀体开口中的任意两个开口能够共享另外一个开口,并使得第四阀体开口、第五阀体开口和第六阀体开口中的任意两个开口能够共享另外一个开口。这样的设计使得阀体的开口数能够减少,从而使得阀体的结构紧凑。
[0013]附图说明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RAWINGS
[0014]本技术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0015]图1为热管理模块的示意图;
[0016]图2为热管理模块去掉支架后的示意图;
[0017]图3为热管理模块的爆炸图,没有显示支架;
[0018]图4为热管理模块的示意图,显示了不同的支架;
[0019]图5A、5B为支架与冷却剂分配组件的示意图;
[0020]图6A、6B为支架、冷却剂分配组件、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和储液干燥器的示意图;
[0021]图7为支架、冷却剂分配组件、第一热交换器和储液干燥器的俯视图;
[0022]图8A为冷却剂分配组件的示意图;
[0023]图8B为分配板主体的俯视图;
[0024]图9A为分配板主体的示意图,显示了通道腔所在的一侧;
[0025]图9B为分配板主体的示意图,显示了安装腔所在的一侧;
[0026]图10A为分配板主体沿图8B中A
‑
A方向剖开后的示意图;
[0027]图10B为图10A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11为分配板主体的局部的示意图,显示了通孔的第一边缘;
[0029]图12为分配板主体的局部的示意图,显示了通孔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
[0030]图13为分配板主体的局部的俯视图,显示了通孔的第三边缘;
[0031]图14为分配板主体的局部的剖视图,显示了上游通道腔;
[0032]图15A为制冷剂阀组件的示意图;
[0033]图15B为阀体的示意图;
[0034]图16A为阀体沿图15B中B
‑
B方向剖开后的示意图;
[0035]图16B为阀体沿图15B中B
‑
B方向剖开后的俯视图;
[0036]图17A为阀体的示意图,显示了第二阀体开口和第四阀体开口;
[0037]图17B为制冷剂阀组件的示意图,显示了第二阀体开口和第四阀体开口;
[0038]图18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0039]图19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40]图20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41]图21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第三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42]图22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第四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43]图23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第五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44]图24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第六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45]图25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第七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46]图26为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第八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47]具体实施方式 DETAILED DESCRIPTION
[0048]下述公开了多种不同的实施的主题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为简化公开内容,下面描述了各元件和排列的具体实例,当然,这些仅仅为例子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分布,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分布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另外,这些内容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例子中重复附图标记和/或字母。该重复是为了简要和清楚,其本身不表示要讨论的各实施方式和/或结构间的关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
[0049]需要注意的是,图1至图26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技术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0050]车辆热管理系统不仅需要对座舱的环境进行热管理,还需要对电池、电机等模块进行热管理。为实现这些热管理,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回路和冷却剂回路。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由压缩机驱动,流经需要进行热管理的对象,如用于座舱环境的空气调节模
块。冷却剂回路中的冷却剂由冷却剂泵驱动,流经需要进行热管理的对象,如电池、电机等。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与冷却剂回路中的冷却剂存在热交换,以使冷却剂达到期望的温度。这些热交换通过热交换器来实现。为了满足模块化的需求,车辆热管理系统将组成制冷剂回路和/或冷却剂回路的至少部分零部件做成一体,形成热管理模块。
[0051]图18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车辆热管理系统900,包括、电池92、电机93、蒸发器94、冷却剂加热装置95、压缩机96、散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剂阀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70);所述阀体(70)具有第一阀体开口(70a)、第二阀体开口(70b)、第三阀体开口(70c)、第一中间腔(70g)、第四阀体开口(70d)、第五阀体开口(70e)、第六阀体开口(70f)和第二中间腔(70h);其中,所述第一中间腔(70g)与所述第一阀体开口(70a)、第二阀体开口(70b)和第三阀体开口(70c)分别限定第一内部通道(701)、第二内部通道(702)和第三内部通道(703);所述第二中间腔(70h)与所述第四阀体开口(70d)、所述第五阀体开口(70e)和所述第六阀体开口(70f)分别限定第四内部通道(704)、第五内部通道(705)和第六内部通道(70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阀组件(7)还包括第一膨胀阀(71)和第二膨胀阀(72);所述阀体(70)还具有第一阀腔(70i)和第二阀腔(70j);所述第一阀腔(70i)与所述第二内部通道(702)连通,所述第二阀腔(70j)与所述第三内部通道(703)连通;所述第一膨胀阀(71)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腔(70i)中,用于节流通过所述第二内部通道(702)的制冷剂;所述第二膨胀阀(72)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腔(70j)中,用于节流所述第三内部通道(703)内的制冷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阀组件(7)还包括截止阀(73);所述阀体(70)还具有第三阀腔(70k),所述第三阀腔(70k)与所述第五内部通道(705)连通;所述截止阀(73)安装在所述第三阀腔(70k)中,用于控制所述第五内部通道(705)内制冷剂的流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开口(70a)、所述第一内部通道(701)、所述第一中间腔(70g)、所述第六阀体开口(70f)、所述第六内部通道(706)和所述第二中间腔(70h)位于同一个截面(B
‑
B)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锋,姚泽,段超凡,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