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2678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涉及金属余热利用技术领域。本回收装置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固定连接有热导入管和热导出管,管体两侧均设置有过孔,两个过孔之间安装有热交换机构,热交换机构包括有导流管和与导流管固定连接的折流片,导流管于管体内部空间连续弯折,折流片用于支撑导流管和增大导流管的热交换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管体内部安装沿管体内壁圆周方向连续弯折的导流管,并在导流管的热交换管部分均匀固定连接大量用于支撑和提高热交换面积的折流片,提高了装置的结构强度和余热回收效率。的结构强度和余热回收效率。的结构强度和余热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金属余热利用
,具体来说,特别涉及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金属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金属进行各种诸如弯折、表面抛光等各种加工处理,在金属处理时,通常所用机械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该部分热能无法直接作用于金属处理本身,故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则需要借助装置进行余热回收。
[0003]公开号为CN216925180U的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金属表面处理用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箱;余热回收箱内部设置有呈回形状的受热管;余热回收箱一侧上方设置有进水管,余热回收箱另一侧上方设置有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受热管相互连通;出水管的下方设置出气管;余热回收箱的顶部设置有净化箱和风机;净化箱的一侧通过第一管道与天然气加热炉固定连接,净化箱的另一侧通过第二管道与风机的进风端固定连接;风机的出风端连接有进气管,进气管与余热回收箱的内腔相互连通。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该装置进行余热回收过程中采用的是不断弯折的U型管,该种U型管由于仅为单层结构,空间利用率不高,导致余热未被充分利用后即被排出;其次,该余热回收装置的U型管未采用挡流板对U型管进行支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U型管处于热流和水流的双重冲击状态,未被支撑会产生大量振动,影响使用寿命。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固定连接有热导入管和热导出管,所述管体两侧均设置有过孔,两个所述过孔之间安装有热交换机构,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有导流管和与所述导流管固定连接的折流片,所述导流管于所述管体内部空间连续弯折,所述折流片用于支撑所述导流管和增大所述导流管的热交换面积。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管体为包括支撑壳和固定连接在支撑壳内壁的隔热层的双层结构。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导入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管体的一端,且所述热导出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管体的另一端,所述热导入管和所述热导出管分别位于所述管体的两侧,所述热导入管和所述热导出管均与所述管体为连通状态。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流管包括有进水管,所述管体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管体内部设置有热交换管,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均由相邻的所述过孔延伸至所述管体外侧,所述进水管、热交换管和所述出水管为一体连接;所
述热导入管和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管体同侧。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交换管由若干个“U”型管一体连接而成。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各所述折流片均匀固定连接于所述热交换管外侧面,与所述管体内壁相邻的所述折流片与所述管体为贴合状态。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1、通过在管体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热导入管和热导出管,并将热导入管和热导出管分别固定连接在管体的两侧,且在管体内部安装热交换机构,热流体通过热导入管进入管体再由热导出管排出,沿管体内壁圆周方向不断弯折的导流管内注入的冷水被热流体加热,且在导热管的热交换管部分固定连接了大量的折流片,提高了热交换面积,通过延长导流管长度和提高热交换面积大大调高了装置对金属处理用余热的回收效率;
[0015]2、通过将注入冷水的导流管不断弯折,且弯折的热交换管在靠近管体内壁处固定连接了折流片,折流片与管体内壁相接触起到了支撑作用,使装置在进行热交换过程中,导流管可在冷水和热流体的双重冲击下保持结构稳定,提高了装置结构的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爆炸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图3中A

A处剖面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热交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管体;2、热导入管;3、热导出管;4、过孔;5、热交换机构;51、导流管;511、进水管;512、热交换管;513、出水管;52、折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管体1,管体1周侧面的一端固定连接了热导入管2,热导入管2用于将金属处理产生的大量多余的热流体导入管体1内,在管体1侧周面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了热导出管3,管体1和热导入管2和热导出管3之间均为贯通状态,热流体通过管体1的热导入管2进入管体1内部,在进行热交换后从另一端的热导出管3导出。
[0025]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管体1为双层机构,在外层支撑壳的内部还固定连接了隔热层(见图4),通过在支撑壳内固定连接隔热层防止热流体在经过管体1内部时的散失;在管体1的两侧开设了过孔4,且管体1内部固定安装了热交换机构5,热交换机构5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4延伸至管体1外侧。
[0026]如图5所示,热交换机构5包括了呈连续弯折态的导流管51,导流管51一端为进水管511,进水管511和热导入管2位于同一侧,方便热流体同步加热进水管511内的冷水,进水管511通过过孔4进入管体1内部中间位置,导流管51位于管体1内部的为热交换管512,热交换管512在延伸至管体1内部远离进水管511的一侧后向靠近管体1内壁方向弯折,随后沿着管体1内壁圆周方向连续弯折,弯折处为“U”型,在连续经过六次弯折后通过过孔4由管体1远离进水管511一侧的出水管513延伸而出,相较于传统的同平面连续弯折,该种弯折方式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在相同可利用空间内可容纳的导流管51更长,从而是导流管51的热交换管512部分能更加充分的与热流体进行热交换,提高余热的利用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进水管511和热交换管512以及出水管513为一体管,其内用于导入利用热流体的冷流体,通过热交换实现余热回收功能;导流管51在热交换管512的周侧面均匀固定连接了大量折流片52。
[0027]一方面,热交换管512侧面的折流片52与管体1内壁相贴合,在余热回收过程中,热流体通过管体1内部时会冲击导流管51,导流管51内部同时注入了用于余热回收的冷水,在冷水和热流体的双重冲击下,均匀分布的折流片52可有效支撑导流管51,提高装置使用时的结构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固定连接有热导入管(2)和热导出管(3),所述管体(1)两侧均设置有过孔(4),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过孔(4)之间安装有热交换机构(5),所述热交换机构(5)包括有导流管(51)和与所述导流管(51)固定连接的折流片(52),所述导流管(51)于所述管体(1)内部空间连续弯折,所述折流片(52)用于支撑所述导流管(51)和增大所述导流管(51)的热交换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为包括支撑壳和固定连接在支撑壳内壁的隔热层的双层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导入管(2)固定连接于所述管体(1)的一端,且所述热导出管(3)固定连接于所述管体(1)的另一端,所述热导入管(2)和所述热导出管(3)分别位于所述管体(1)的两侧,所述热导入管(2)和所述热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杉陈漪恺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华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