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预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2409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预警方法,内缸上半和内缸下半周向布置在转子的上下两侧,内缸上半内设置有内缸上半金属温度测点,内缸下半内设置有内缸下半金属温度测点;外缸上半周向布置在内缸上半的外侧,外缸下半周向布置在内缸下半的外侧;进汽口上设置在转子的上侧,并与外缸上半和内缸上半相邻;进汽口下设置在转子的下侧,并与外缸下半和内缸下半相邻;进汽口下与进汽口上对称设置;排汽口设置在转子的下侧,并与外缸上半、内缸上半、外缸下半和内缸下半围成的环形区域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获取未来时刻的上、下缸温度差值,并发出预警,指导操作人员当前操作,实现防止汽轮机进水的目的。进水的目的。进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预警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轮机相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预警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轮机进水主要表现在上、下缸温度差大或增大趋势加快,为了避免汽轮机进水事故的发生,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技术手段,其中,在预防措施方面,通过设定上、下缸温差报警值,对汽轮机缸温变化情况进行报警,同时提醒操作人员。《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能安全[2014]161号)第8.3.4条款中要求:高压外缸上、下缸温差超过50℃或者高压内缸上、下缸温差超过35℃时,汽轮机应立即打闸停机;第8.3.2条款中要求:汽轮机启动前必须满足高压外缸上、下缸温差不超过50℃,高压内缸上、下缸温差不超过35℃。因此,无论是机组启动过程、停止过程还是正常运行过程中,保证上、下缸温度差在正常值范围内,是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目前在防止汽轮机上、下缸温差大的预防措施中,主要对上、下缸温度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当温差达到35℃或某一设定值时,发出报警信息。如果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没有找到直接原因而采取应对措施,或者花费时间较长找到直接原因后再采取应对措施,缸温差持续增大,容易造成汽轮机进水,最终酿成设备安全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预警方法,通过获取未来时间间隔时刻的温度差值,条件判断后做出预警,指导操作人员进行当前操作,使恢复缸温差调整操作提前介入,为恢复缸温差操作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达到防止汽轮机进水的目的。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预警方法,其特征是,系统包括进汽口上、外缸上半、内缸上半、转子、排汽口、内缸下半、外缸下半和进汽口下;所述内缸上半和内缸下半周向布置在转子的上下两侧,所述内缸上半内设置有内缸上半金属温度测点,作为内缸上半的典型温度代表,所述内缸下半内设置有内缸下半金属温度测点,作为内缸下半的典型温度代表;所述外缸上半周向布置在内缸上半的外侧,所述外缸下半周向布置在内缸下半的外侧;所述进汽口上设置在转子的上侧,并与外缸上半和内缸上半相邻;所述进汽口下设置在转子的下侧,并与外缸下半和内缸下半相邻;所述进汽口下与进汽口上对称设置;所述排汽口设置在转子的下侧,并与外缸上半、内缸上半、外缸下半和内缸下半围成的环形区域连通。
[0005]基于内缸上半金属温度测点的历史数据,获取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函数一,再基于该关系函数一和未来时间间隔,获取未来时间间隔时刻的温度变化结果一;
[0006]基于内缸下半金属温度测点的历史数据,获取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函数二,再基于该关系函数二和未来时间间隔,获取未来时间间隔时刻的温度变化结果二;
[0007]基于温度变化结果一和温度变化结果二,获取内缸上半金属温度测点与内缸下半
金属温度测点的温度差值,并进行条件判断;当条件判断结果发现异常时,做出预警,根据预警信息,操作人员进行当前调整,为恢复缸温差操作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达到防止汽轮机进水的目的。
[000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0009](1)本专利技术可以预测未来时间间隔内汽轮机缸温的变化情况,从而做出判断、做出预警,为恢复缸温差操作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达到防止汽轮机进水的目的。
[0010](2)本专利技术弥补时间紧的不足,即使操作人员短时间判断错误、操作错误,也有很高恢复缸温差的可能性,达到防止汽轮机进水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防止汽轮机进水预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关系函数一的曲线图。
[001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关系函数二的曲线图。
[001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预警条件曲线图。
[0015]图中:进汽口上1、外缸上半2、内缸上半金属温度测点3、内缸上半4、转子5、排汽口6、内缸下半7、内缸下半金属温度测点8、外缸下半9、进汽口下10。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17]实施例
[0018]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一种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预警方法,系统包括进汽口上1、外缸上半2、内缸上半4、转子5、排汽口6、内缸下半7、外缸下半9和进汽口下10;内缸上半4和内缸下半7周向布置在转子5的上下两侧,内缸上半4内设置有内缸上半金属温度测点3,作为内缸上半4的典型温度代表,内缸下半7内设置有内缸下半金属温度测点8,作为内缸下半7的典型温度代表;外缸上半2周向布置在内缸上半4的外侧,外缸下半9周向布置在内缸下半7的外侧;进汽口上1设置在转子5的上侧,并与外缸上半2和内缸上半4相邻;进汽口下10设置在转子5的下侧,并与外缸下半9和内缸下半7相邻;进汽口下10与进汽口上1对称设置;排汽口6设置在转子5的下侧,并与外缸上半2、内缸上半4、外缸下半9和内缸下半7围成的环形区域连通。
[0019]基于内缸上半金属温度测点3的历史数据:t0时刻的H0、t1时刻的H1、t2时刻的H2、t3时刻的H3,获取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函数一:H=f(t),再基于该关系函数一和未来时间间隔t
n
,获取未来时间间隔时刻的温度变化结果一:H
n
。t0既为当前时刻,也在获取关系函数一时作为历史时刻。参见图2,其中:t0为当前时刻,t1为历史时刻,t2为历史时刻,t3为历史时刻,t
n
为未来时间间隔时刻,H0为当前时刻的内缸上半4的金属温度,H1为历史时刻的内缸上半4的金属温度,H2为历史时刻的内缸上半4的金属温度,H3为历史时刻的内缸上半4的金属温度,H
n
为未来时刻的内缸上半4的金属温度,H=f(t)为关系函数一。
[0020]基于内缸下半金属温度测点8的历史数据:t0时刻的L0、t1时刻的L1、t2时刻的L2、t3时刻的L3,获取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函数二:L=f(t),再基于该关系函数二和未来时
间间隔t
n
,获取未来时间间隔时刻的温度变化结果二:L
n
。t0既为当前时刻,也在获取关系函数二时作为历史时刻。参见图3,其中:t0为当前时刻,t1为历史时刻,t2为历史时刻,t3为历史时刻,t
n
为未来时间间隔时刻,L0为当前时刻的内缸下半7的金属温度,L1为历史时刻的内缸下半7的金属温度,L2为历史时刻的内缸下半7的金属温度,L3为历史时刻的内缸下半7的金属温度,L
n
为未来时刻的内缸下半7的金属温度,L=f(t)为关系函数二。
[0021]基于温度变化结果一H
n
和温度变化结果二L
n
获取温度差值Δ
n
,Δ
n
=H
n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预警方法,其特征是,系统包括进汽口上(1)、外缸上半(2)、内缸上半(4)、转子(5)、排汽口(6)、内缸下半(7)、外缸下半(9)和进汽口下(10);所述内缸上半(4)和内缸下半(7)周向布置在转子(5)的上下两侧,所述内缸上半(4)内设置有内缸上半金属温度测点(3),作为内缸上半(4)的典型温度代表,所述内缸下半(7)内设置有内缸下半金属温度测点(8),作为内缸下半(7)的典型温度代表;所述外缸上半(2)周向布置在内缸上半(4)的外侧,所述外缸下半(9)周向布置在内缸下半(7)的外侧;所述进汽口上(1)设置在转子(5)的上侧,并与外缸上半(2)和内缸上半(4)相邻;所述进汽口下(10)设置在转子(5)的下侧,并与外缸下半(9)和内缸下半(7)相邻;所述进汽口下(10)与进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祖哲廖永浩邓宇强张小平左创举张学智郑雷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