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224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至少两组出光组件,每组出光组件的两个侧边均设置有拼接位,两个相邻的所述出光组件通过所述拼接位连接,所述出光组件包括背板和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侧靠近所述拼接位处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至少一个光转换块,所述光转换块设置于所述拼接位处,所述光转换块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从所述拼接位处发出。本方案通过在拼接位处增加光转换块,将光传输到屏幕的侧边,并从拼接位处发出。从而解决曲面显示屏侧边亮度不足,以及曲面显示屏拼接时出现暗影、亮暗不一的问题。光转换块还能够增加相邻的出光组件拼接时的稳定性。块还能够增加相邻的出光组件拼接时的稳定性。块还能够增加相邻的出光组件拼接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半导体
,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人们日常生活中显示影像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随着显示行业的发展,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正在快速崛起。Micro LED其具有高效率、高可靠性、高亮度和反应时间快等特性,相较于现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技术,Micro LED显示装置具有亮度更高、发光效率更好、功耗更低的优点。
[0003]曲面屏幕以非刚性玻璃作为基底,弹性更好,不易破碎,降低了屏幕的磨损几率。但曲面屏幕由于物理结构的原因,造成其屏幕侧边亮度不足,出现暗影及亮暗不一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屏幕侧边亮度不足、出现暗影及亮暗不一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0006]至少两组出光组件,每组出光组件的两个侧边均设置有拼接位,两个相邻的所述出光组件通过所述拼接位连接,所述出光组件包括背板和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侧靠近所述拼接位处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
[0007]至少一个光转换块,所述光转换块设置于所述拼接位处,所述光转换块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从所述拼接位处发出。
[0008]本方案通过在拼接位处增加光转换块,将光传输到屏幕的侧边,并从拼接位处发出。从而解决曲面显示屏侧边亮度不足,以及曲面显示屏拼接时出现暗影、亮暗不一的问题。光转换块还能够增加相邻的出光组件拼接时的稳定性。
[0009]可选地,所述光转换块上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部,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背板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二斜面部,所述第一斜面部与所述第二斜面部均包括沿靠近所述拼接位方向高度逐渐降低的斜面,并且所述第一斜面部与所述第二斜面部相配合。使更多光线进入光转换块内,在光转换块内经过折射和反射后从拼接位处发出,从而解决曲面边框发暗的问题。
[0010]可选地,所述光转换块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光转换层组,所述光转换层组设置为一组和/或对称的两组。光转换块包括多种结构,能够适配不同结构的背光模组,增加相邻的出光组件拼接时的稳定性。
[0011]可选地,所述光转换层组的两个侧边分别设置有反射膜层,所述光转换层组包括沿所述发光单元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红绿反光膜层、量子点膜层、增光膜层、扩散膜层、导光层以及聚光膜层。维持良好的调整光路角度的功能,同时避免漏光。
[0012]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侧边为第一斜面,所述红绿反光膜层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为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所述第一斜
面的高度与第二斜面的高度均沿靠近所述拼接位方向逐渐降低。
[0013]可选地,所述红绿反光膜层、量子点膜层、增光膜层以及扩散膜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斜面平行设置。
[0014]可选地,所述导光层与所述聚光膜层分别和所述发光单元平行设置。
[0015]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沿所述发光单元出光方向设置的光学膜层组,所述光学膜层组包括沿靠近所述发光单元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片、棱镜、第一匀光膜、第二匀光膜、量子点膜以及红绿反光膜。
[0016]可选地,多组所述出光组件拼接时形成柱状或球状结构。根据出光组件不同的曲率,能够得到不同的曲面显示屏,例如柱状或球状结构的曲面显示屏,并运用于不同领域内,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0017]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液晶模组。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光转换块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转换块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转换块立体图;
[00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立体图;
[002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光单元俯视图。
[0026]零件标号说明
[0027]1‑
背板;2

发光单元;21

固定胶;22

发光元件;3

光转换块;3a

本体部;3b

光转换层组;31

红绿反光膜;32

量子点膜层;33

增光膜层;34

扩散膜层;35

导光层;36

聚光膜层;37

偏振光片;38

反射膜层;4

光学膜层组;41

红绿反光膜;42

量子点膜;43

第二匀光膜;44

第一匀光膜;45

棱镜;46

扩散片;5

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
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30]请参见图1、图7以及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两组出光组件与至少一个光转换块3。出光组件的左端面与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出光组件,每组出光组件的两个侧边均设置有拼接位,两个相邻的所述出光组件通过所述拼接位连接,所述出光组件包括背板和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侧靠近所述拼接位处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至少一个光转换块,所述光转换块设置于所述拼接位处,所述光转换块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从所述拼接位处发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块上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部,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背板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二斜面部,所述第一斜面部与所述第二斜面部均包括沿靠近所述拼接位方向高度逐渐降低的斜面,并且所述第一斜面部与所述第二斜面部相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块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光转换层组,所述光转换层组设置为一组和/或对称的两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光转换层组的两个侧边分别设置有反射膜层,所述光转换层组包括沿所述发光单元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红绿反光膜层、量子点膜层、增光膜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宏军龚立伟任艳萍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