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导轨用减振支架,包括:主壳体,其包括基板、上顶板、下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盖板,其与主壳体之间形成容纳腔;以及,芯板,其伸入至容纳腔内,并且芯板相对基板及盖板均平行设置;芯板的两侧边缘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并且第一隔板与第一侧板平行,第二隔板与第二侧板平行;芯板与基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减振块,芯板与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减振块,第一隔板与第一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减振块,第二隔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减振块。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增加对芯板的约束力,防止芯板与主壳体或盖板发生刚性碰撞,同时能够沿两个方向吸收振动能量,大大提升减振降噪性能。升减振降噪性能。升减振降噪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导轨用减振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减振
,特别涉及一种电梯导轨用减振支架。
技术介绍
[0002]电梯在运行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机械振动,由于电梯部件均为刚性部件,所以振动最终会通过导轨支架传递到住户处,形成低频结构噪声。低频噪声会严重影响住户的睡眠及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加装减振结构来吸收、消耗振动,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目前,多采用加装减振支架的方法来解决电梯噪声问题。
[0003]中国专利申请CN201320601464.9公开了一种电梯导轨的减振降噪装置,包括固定于电梯井壁的减振箱和固联在电梯导轨上的导轨支架,导轨支架的上下两端均与电梯导轨固联,其中部向前凸出,凸出部分竖直贯穿整个减振箱,将减振箱隔成两个腔室,两个腔室内分别填充弹性减振件。电梯升降时,其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将由电梯导轨传递到导轨支架上,导轨支架通过插入减振箱内的部分挤压两侧腔室内的弹性减振件,两侧的弹性减振件受压变形吸收振动,从而减振降噪。
[0004]虽然通过设置弹性减振件有助于达到减振的效果,但该方案仍存在以下问题:
[0005]1、电梯导轨在运行中会受到来自各个方向上的力,该方案仅在导轨支架前后方向上设置弹性减振件进行约束,而导轨支架在受其它方向上的力时没有相应的约束力,则会导致导轨支架产生较大位移,可能造成导轨支架与减振箱发生刚性碰撞,因此该方案存在安全及失效风险。
[0006]2、该方案仅在前后两个方向设置有弹性减振件以降低前后方向上的振动,而其它方向上的振动没有进行处理,因此该方案的减振降噪性能较差。
[0007]3、弹性减振件在受力达到一定的形变时才会充分的发挥其减振效果,然而该方案中的弹性减振件在振动发生时产生的总的形变量较小,无法达到理想的形变,因此该方案的减振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导轨用减振支架,包括:主壳体,其包括基板、上顶板、下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盖板,其与所述主壳体之间形成容纳腔;以及,芯板,其伸入至所述容纳腔内,并且所述芯板相对所述基板及盖板均平行设置;所述芯板的两侧边缘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并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平行;所述芯板与所述基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减振块,所述芯板与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减振块,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一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减振块,所述第二隔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减振块。
[0009]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芯板上设置隔板,隔板相对主壳体上的侧板平行设置,这样对于芯板而言,不仅可以通过设置于其前后方向上的减振块对其进行约
束,还能够通过隔板以及设置于隔板与侧板之间的减振块对其进行左右方向上的约束,从而能够防止芯板相对主壳体及盖板发生较大移位,可以避免芯板与主壳体及盖板发生刚性碰撞,从而降低失效风险。另外,这样不仅能够通过设置在芯板与基板及盖板之间的减振块吸收前后方向上的振动能量,还能够通过设置在隔板与侧板之间的减振块吸收左右方向上的振动能量,大大提升减振降噪性能。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三减振块与第一侧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压缩第三减振块的第一侧压板,所述第四减振块与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压缩第四减振块的第二侧压板。一方面减振块经过预压缩后能够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预压缩加强对芯板的约束效果,进一步防止芯板发生较大移位,进而进一步的降低失效风险。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有用于顶压所述第一侧压板的第一压紧组件,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有用于顶压所述第二侧压板的第二压紧组件。
[0012]优选的,所述基板和芯板之间具有第一设定间距L,所述第一减振块的自然厚度为D、极限压缩厚度为Dmax,Dmax<L<D;所述盖板和芯板之间具有第二设定间距L,所述第二减振块的自然厚度为D、极限压缩厚度为Dmax,Dmax<L<D。通过上述设置,也即将第一减振块和第二减振块进行预压缩,一方面减振块经过预压缩后能够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预压缩加强对芯板的约束效果,进一步防止芯板发生较大移位,进而进一步的降低失效风险。
[0013]优选的,所述盖板设置有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所述第一立板的端面与上顶板的端面贴合并且第二立板的端面与下底板的端面贴合时,所述基板和盖板之间具有设定间距L,所述芯板的厚度为D,L=L+L+D。这样可以通过第一立板、第二立板和上顶板、下底板之间配合将基板和盖板之间的间距限制为L,也即在制造时控制好第一立板、第二立板、上顶板和下底板的尺寸即能够控制基板和盖板之间的间距达到设定间距L。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板和上顶板之间形成有供芯板穿过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二立板和下底板之间形成有供芯板穿过的第二穿孔。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第一防撞间隙H,H>L
‑
D
max
;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与所述盖板之间具有第二防撞间隙H,H>L
‑
D
max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防止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基板或盖板发生刚性碰撞,避免减振失效。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隔板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凹槽相适配的定位卡板,所述隔板通过所述定位卡板卡接定位于定位凹槽内;所述定位卡板设置有定位插槽,所述定位凹槽的底部卡接定位于所述定位插槽内。通过设置定位结构可以在装配时准确地将隔板固定安装在芯板上所需位置处,这样就能够控制第一防撞间隙和第二防撞间隙的尺寸大小。通过定位凹槽和定位卡板相配合沿上下方向将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定位在芯板上,通过定位插槽沿左右方向将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定位在芯板上。
[0017]优选的,所述减振块包括多片弹性减振垫,其中任意相邻的两片弹性减振垫中的一片设置有限位凸起,另一片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适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插入至限位槽内。采用多片弹性减振垫作为减振块,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减弹性减振垫的数量或更换不同厚度的弹性减振垫来更加精准地调节整体厚度,从而可以更快捷、方便地适应尺寸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弹力的弹性减振垫来调节弹力参数,从而便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
[0018]优选的,该减振支架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芯板两端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该减振支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安装至电梯轨道或安装工位。
[0019]优选的,所述芯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或第一折弯部设置有长圆孔,并且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或第二折弯部设置有长圆孔;所述长圆孔内设置有螺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一折弯部通过所述螺栓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和第二折弯部通过所述螺栓螺纹连接。这样设置可以通过调节螺栓在长圆孔内的位置而调整芯板与电梯导轨或安装工位的间距,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导轨用减振支架,包括:主壳体(1),其包括基板(100)、上顶板(101)、下底板(102)、第一侧板(103)和第二侧板(104);盖板(21),其与所述主壳体(1)之间形成容纳腔;以及,芯板(2),其伸入至所述容纳腔内,并且所述芯板(2)相对所述基板(100)及盖板(21)均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板(2)的两侧边缘设置有第一隔板(5)和第二隔板(6),并且所述第一隔板(5)与所述第一侧板(103)平行,所述第二隔板(6)与所述第二侧板(104)平行;所述芯板(2)与所述基板(100)之间设置有第一减振块(7),所述芯板(2)与盖板(21)之间设置有第二减振块(8),所述第一隔板(5)与第一侧板(103)之间设置有第三减振块(9),所述第二隔板(6)与第二侧板(104)之间设置有第四减振块(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导轨用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振块(9)与第一侧板(103)之间设置有用于压缩第三减振块(9)的第一侧压板(11),所述第四减振块(10)与第二侧板(104)之间设置有用于压缩第四减振块(10)的第二侧压板(1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导轨用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03)设置有用于顶压所述第一侧压板(11)的第一压紧组件,所述第二侧板(104)设置有用于顶压所述第二侧压板(12)的第二压紧组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导轨用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0)和芯板(2)之间具有第一设定间距L1,所述第一减振块(7)的自然厚度为D1、极限压缩厚度为D
1max
,D
1max
<L1<D1;所述盖板(21)和芯板(2)之间具有第二设定间距L2,所述第二减振块(8)的自然厚度为D2、极限压缩厚度为D
2max
,D
2max
<L2<D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导轨用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1)设置有第一立板(23)和第二立板(24),所述第一立板(23)的端面与上顶板(101)的端面贴合并且第二立板(24)的端面与下底板(102)的端面贴合时,所述基板(100)和盖板(21)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景亮,郑兴钊,汪国运,李国新,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静之源噪声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