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命体征监测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0019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生命体征监测器件,属于体征监测技术领域,包括本体,所述本体顶部的一侧设置有数据线,所述数据线的一端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生命体征监测器件难移动不便携、易受到碰撞影响、不易稳定放置、难以在复杂环境使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安装架和安装槽的使用,安装架的外侧和安装槽的内腔,可根据需要安装和搭配使用各种类的生命体征检测模块,以适应不同的需求,通过防撞壳的使用,直接承受复杂环境中的碰撞、冲击,减少生命体监测器材受到损伤,通过把手、控制杆、操作筒、摆动杆和控制座的使用,方便生命体监测器材的移动。方便生命体监测器材的移动。方便生命体监测器材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命体征监测器件


[0001]本技术属于监测器件
,具体涉及一种生命体征监测器件。

技术介绍

[0002]在应急救援领域,救援人员或处置人员的生命体征信息对救援处置过程影响非常重要,目前市面上的生命体征监测产品,无法提供满足处置现场所需的结构功能;处置现场存在大量的碰撞、挤压、摩擦的可能,对监测生命体征器材的结构提出了本体结构安全挑战;同时现场数据监测、显示、传输、工作时间等要求在腕戴式结构上留出更多的使用空间挑战;两种挑战结合促成了开发难度,如何找到使用空间和本体结构安全的平衡点称谓关键问题,使用空间大就会造成本体结构安全性下降,提升本体结构安全性必然会造成使用空间的限制;
[0003]由于监测生命体征器材在救援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使用时,为了保证监测生命体征器材能在复杂救援环境的正常使用,监测生命体征器材的需要兼顾便携、方便及稳定放置的能力,这是医院常见的大型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所不具备的,而且监测生命体征器材在如地震、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情况下救援,会面临建筑、落石、金属部件的大量的碰撞、挤压、冲击、摩擦的可能,需要避免监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命体征监测器件,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顶部的一侧设置有数据线(15),所述数据线(15)的一端设置有壳体(22),所述壳体(22)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槽(23),所述安装槽(23)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架(26),所述安装架(26)的外侧设置有生命体征检测模块(27),所述生命体征检测模块(27)的底端设置有探针(28),所述安装槽(23)的底部设置有底板(16),所述底板(16)的一侧开设有插孔(17),所述插孔(17)的内侧与探针(28)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底板(16)一侧的中部设置有电触点一(40),所述底板(16)的一侧设置有贴合膜(19),所述贴合膜(19)一侧的中部设置有电触点二(41),所述电触点二(41)与电触点一(40)相对应,所述贴合膜(19)的一侧开设有对应孔(18),所述对应孔(18)的内侧与探针(28)的外侧活动连接,所述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防撞壳(6),所述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存放腔(7),所述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手持组件,所述本体(1)底部的中部设置有驻停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命体征监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外侧的一侧设置有卡接座(37),所述卡接座(37)的内侧设置有若干个簧板(21),所述数据线(15)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插头(38),所述连接插头(38)的一端与卡接座(37)的内侧活动连接,所述簧板(21)的外侧均与连接插头(38)的内侧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命体征监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组件包括控制座(10)、摆动杆(11)、操作筒(12)、控制杆(13)、把手(14)和滑槽(29),所述本体(1)顶部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座(10),所述控制座(10)的外侧铰接有摆动杆(11),所述摆动杆(11)的顶部设置有操作筒(12),所述操作筒(12)的内侧设置有滑槽(29),所述滑槽(29)的内侧活动连接有控制杆(13),所述控制杆(13)的顶端设置有把手(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命体征监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29)内壁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限位槽(31),所述控制杆(13)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杆(30),所述限位杆(30)的外侧与限位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延忠刘誉飞杜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森飞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