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振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9927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振膜,所述振膜由上到下依次由离型层(1)、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纳米增韧层(3)、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四层结构组成;离型层(1)厚度为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振膜


[0001]本技术涉及声学材料
,C08L33/04,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振膜。

技术介绍

[0002]振膜振动是发声产品声音的来源,振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声音的音质和音色,一般下对振膜有以下几点要求:(1)厚度薄,以保证振膜的灵敏度;(2)弹性模量高,材料密度低,使振膜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做振动时声音覆盖均匀;(3)刚性强,振动同一性好,使振膜即使在高频部分也有平坦的频响曲线,音色柔顺平滑;(4)阻尼性能好,应具有较大的内部损耗,以降低失真水平。但是目前市场上所用的高分子材料如PET或PEEK质量轻,阻尼性能好,但是刚性差,模量低,耐高温性能一般,做振膜时音质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低温下材料稳定性好、弹性好、拉伸性能好、厚度均匀、失真低、轻质灵敏的一种新型振膜。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新型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由上到下依次由离型层1、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纳米增韧层3、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组成。
[0006]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层1为PET薄膜、CPP薄膜、OPP薄膜、BOPP薄膜、离型纸中的一种。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层1为OPP薄膜或CPP薄膜。
[0008]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层1的厚度为10

100μm。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为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
[0010]进一步地,所述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为油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本技术中对所述油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的购买厂家没有限制。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的硬度为50

100A。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的硬度为65

95A。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的涂布厚度为5

50μm。
[0014]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增韧层3为热塑性纳米纤维。
[0015]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增韧层3的厚度为5

30μm。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包括离型层1、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纳米增韧层3、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四层结构,通过两层热塑弹性体层并复合纳米纤维膜增韧,振膜厚度均一,外观好,弹性模量高,尺寸可调,可制备不同模量的产品以匹配不同振膜的设计要求;
[0018]2、本技术中两层热塑性弹性体层为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并规定其硬度为65

95A,纳米增韧层采用热塑性纳米纤维,两种物质的复合作用使该振膜在高温下不易发
生塑性形变,低温下不易发脆,弹性高,抗拉伸性能好,不易失真,无需再复合胶膜或PEEK材料,节省成本,生产操作简单,良率高;
[0019]3、本技术中热塑弹性体层的厚度为5

50μm,纳米增韧层的厚度为5

30μm,膜层轻薄,厚度均匀,灵敏度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离型层1,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纳米增韧层3,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一种新型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由上到下依次由离型层1、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纳米增韧层3、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组成。
[0025]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层1为OPP薄膜。
[0026]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层1的厚度为100μm。
[00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为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所述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为油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本技术对所述油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的购买厂家没有限制,本实施例所述的油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购自于烟台华大化学,型号为HD

80NH。
[00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的硬度为95A。
[002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的涂布厚度为5μm。
[0030]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增韧层3为热塑性纳米纤维。
[0031]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增韧层3的厚度为30μm。
[0032]实施例2
[0033]一种新型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由上到下依次由离型层1、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纳米增韧层3、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组成。
[0034]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层1为OPP薄膜。
[0035]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层1的厚度为10μm。
[003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为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所述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为油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购自于烟台华大化学,型号为HD

80NH。
[003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的硬度为65A。
[003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的涂布厚度为50μm。
[0039]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增韧层3为热塑性纳米纤维。
[0040]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增韧层3的厚度为5μm。
[0041]实施例3
[0042]一种新型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由上到下依次由离型层1、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纳米增韧层3、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组成。
[0043]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层1为CPP薄膜。
[0044]进一步地,所述离型层1的厚度为55μm。
[004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为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所述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为油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购自于烟台华大化学,型号为HD

80NH。
[004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的硬度为80A。
[004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的涂布厚度为30μm。
[0048]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增韧层3为热塑性纳米纤维。
[0049]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增韧层3的厚度为20μm。
[0050]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振膜,所述振膜由上到下依次由离型层(1)、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纳米增韧层(3)、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四层结构组成;离型层(1)厚度为10

100μm,第一热塑性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为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硬度为65

95A,厚度为5...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由上到下依次由离型层(1)、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纳米增韧层(3)、第二热塑弹性体层(4)组成;所述离型层(1)为OPP薄膜或CPP薄膜;所述离型层(1)的厚度为10

100μm;所述第一热塑弹性体层(2)和第二热塑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喜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骋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