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879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包括隔离器件、放电电阻R1、比较模块、开关管Q1、开关管Q2、开关管Q3、供电电源、电源端口、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驱动信号进行检测比较和控制,能够有效解决驱动信号下降沿不陡峭,开关管关断速度缓慢,以及驱动信号经过转换传输而发生占空比偏差大的问题,并能满足高精度控制要求,减小开关损耗,降低开关管散热要求及成本,提高工作频率及效率。提高工作频率及效率。提高工作频率及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驱动控制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驱动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图1是现有驱动电路。其工作方式为:驱动信号A由信号源发出,经过光耦合器转换输出驱动信号B,驱动信号B通过开关管Q1与开关管Q2转换为驱动信号C,驱动信号C直接驱动开关管Q3,通过控制开关管Q3的占空比来控制负载平均工作时间。开关管Q3的占空比与驱动信号A的占空比同步,控制驱动信号A的占空比便可调节负载。其工作波形如图2所示。
[0003]上述电路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光耦合器件关断时,输出端有存储效应,即关断速度慢,并且光耦关断时对驱动信号B没有下拉作用,驱动信号B完全靠电阻R1对地自然放电来实现关断,导致驱动信号A转换为驱动信号B之后产生了明显的失真,下降沿变得非常缓慢且不陡峭,并且与驱动信号A存在较大的占空比误差,由于驱动信号C的下降沿跟随驱动信号B,因此驱信号C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最终导致开关管Q3的关断速度慢,工作占空比与驱动信号A偏差大,控制效果不佳。
[0004]2、由于开关管Q3的关断速度慢,关断损耗较大,不利于高频工作,且增加器件温升及散热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能够减少信号的失真。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包括隔离器件、放电电阻R1、比较模块、开关管Q1、开关管Q2、开关管Q3、供电电源、电源端口、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所述隔离器件包括输入侧以及输出侧;所述第一端口与隔离器件的输入侧连接;所述电源端口通过隔离器件的输出侧与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端口通过放电电阻R1接地;所述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源端口通过开关管Q1的开关端以及开关管Q2的开关端接地;所述第三端口设于开关管Q1的开关端与开关管Q2的开关端之间;所述第三端口以及第二端口分别与比较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以及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端口与开关管Q3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3的开关端用于与负载以及供电电源连接。
[000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离器件包括光耦;所述隔离器件的输入侧为光耦发射器PC1A;所述隔离器件的输出侧为光耦接收器PC1B;所述光耦发射器PC1A的正极与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光耦发射器PC1A的负极接地;
所述光耦接收器PC1B的一端与电源端口连接;所述光耦接收器PC1B的另一端与第二端口连接。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端口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之间设有可控器件D1。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可控器件D1为二极管;所述可控器件D1的正极与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可控器件D1的负极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比较模块包括比较器U1B以及开关管Q4;所述比较器U1B的负输入端与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比较器U1B的正输入端与第三端口连接;所述比较器U1B的输出端与开关管Q4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4的开关端分别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以及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关管Q4为NPN三极管;所述开关管Q4的基极与比较器U1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开关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以及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关管Q1为NPN三极管;所述开关管Q2为PNP三极管;所述开关管Q1的基极与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基极以及开关管Q2的基极分别与开关管Q4的开关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1集电极与电源端口连接;所述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开关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开关管Q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开关管Q3的控制端连接。
[001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关管Q3为MOS管;所述开关管Q3的栅极设于开关管Q1的开关端与开关管Q2的开关端之间;所述开关管Q3的源极依次通过供电电源以及负载后与开关管Q3的漏极连接。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对驱动信号进行检测比较和控制,能够有效解决驱动信号下降沿不陡峭,开关管关断速度缓慢,以及驱动信号经过转换传输而发生占空比偏差大的问题,并能满足高精度控制要求,减小开关损耗,降低开关管散热要求及成本,提高工作频率及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利用附图对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6]图1是传统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2是传统的驱动控制电路的工作波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波形图;其中:1、第一端口;2、第二端口;3、第三端口;4、电源端口。
实施方式
[0017]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由图3至图4可知,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包括隔离器件、放电电阻R1、比较模块、开关管Q1、开关管Q2、开关管Q3、供电电源、电源端口4、第一端口1、第二端口2
以及第三端口3;所述隔离器件包括输入侧以及输出侧;所述第一端口1与隔离器件的输入侧连接;所述电源端口4通过隔离器件的输出侧与第二端口2连接;所述第二端口2通过放电电阻R1接地;所述第二端口2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源端口4通过开关管Q1的开关端以及开关管Q2的开关端接地;所述第三端口3设于开关管Q1的开关端与开关管Q2的开关端之间;所述第三端口3以及第二端口2分别与比较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以及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端口3与开关管Q3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3的开关端用于与负载以及供电电源连接。
[0019]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其工作原理为:当第一端口1的驱动信号A为高电平时,经过隔离器件转换为高电平信号B,从而使得开关管Q1导通;由于开关管Q1的作用,此时第二端口2的B电平高于第三端口3的C电平,从而使得比较模块输出端为高电平,使得开关管Q2截止;因此,此时第三端口3的驱动信号C为高电平,开关管Q3正常导通,供电电源开始给负载进行供电。
[0020]当第一端口1的驱动信号A由高电平转为低电平时,由于隔离器件的输出侧的第二端口2的信号B对地连接有放电电阻R1,使得第二端口2的信号B下降速度明显比第三端口3的驱动信号C要快;故当第二端口2的信号B电平低于第三端口3的驱动信号C电平时,比较模块输出端转换为低电平,从而使得开关管Q2瞬速导通,开关管Q1及开关管Q3瞬速关断截止,使得供电电源瞬速停止给负载进行供电。在下一个周期开始前,第三端口3的驱动信号C已经为0V,重复以上工作过程,其工作波形如图4所示。
[0021]本实施例通过对驱动信号进行检测比较和控制,能够有效解决驱动信号下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器件、放电电阻R1、比较模块、开关管Q1、开关管Q2、开关管Q3、供电电源、电源端口(4)、第一端口(1)、第二端口(2)以及第三端口(3);所述隔离器件包括输入侧以及输出侧;所述第一端口(1)与隔离器件的输入侧连接;所述电源端口(4)通过隔离器件的输出侧与第二端口(2)连接;所述第二端口(2)通过放电电阻R1接地;所述第二端口(2)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源端口(4)通过开关管Q1的开关端以及开关管Q2的开关端接地;所述第三端口(3)设于开关管Q1的开关端与开关管Q2的开关端之间;所述第三端口(3)以及第二端口(2)分别与比较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以及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端口(3)与开关管Q3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开关管Q3的开关端用于与负载以及供电电源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器件包括光耦;所述隔离器件的输入侧为光耦发射器PC1A;所述隔离器件的输出侧为光耦接收器PC1B;所述光耦发射器PC1A的正极与第一端口(1)连接;所述光耦发射器PC1A的负极接地;所述光耦接收器PC1B的一端与电源端口(4)连接;所述光耦接收器PC1B的另一端与第二端口(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2)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之间设有可控器件D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正卫
申请(专利权)人:迈思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