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组激光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8214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模组激光器系统,其包括第一激光谐振装置、第二激光谐振装置及输出装置。第一激光谐振装置和第二激光谐振装置均包括泵浦源、谐振腔体、透镜组、三棱镜及增益组件。透镜组与谐振腔体的第一端开口连接,三棱镜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及连接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垂直,第一侧面与谐振腔体的第二端开口连接。泵浦源与透镜组相对设置,增益组件设置于谐振腔体内,输出装置设置于三棱镜一侧。第一激光谐振装置和第二激光谐振装置通过三棱镜改变激光的发射路径,将输出的激光汇集到同一个输出装置上,无需采用合束器,有效地简化了多模组激光器系统的结构,提高了系统的耐用性。统的耐用性。统的耐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模组激光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激光器
,尤其涉及一种多模组激光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光纤激光器具有效率高、光束质量好,结构紧凑以及维护方便等优点,在近几年已经得到飞速发展,已在科学研究,工业制造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是高功率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双包层光纤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及激光器功率的不断提高,继续提升单个光纤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也越来越困难,需要对光纤中的激光进行合成,才能突破单根光纤的极限功率。现有的激光合成采用合束器实现,合束器将一束光纤剥去涂覆层,然后以一定方式排列在一起,在高温中加热使之熔化,同时向相反方向拉伸光纤束,光纤加热区域熔融成为熔锥光纤束。然而,合束器存在结构复杂,制作难度大,易损坏,耐用性差等问题,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制作难度低的激光和束装置,以此来简化设备的结构和制作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多模组激光器系统,其解决了多模组激光器系统结构复杂及耐用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多模组激光器系统包括:
[0007]第一激光谐振装置、第二激光谐振装置以及输出装置;
[0008]所述第一激光谐振装置和所述第二激光谐振装置均包括泵浦源、谐振腔体、透镜组、三棱镜以及增益组件;
[0009]所述谐振腔体两端开口,所述透镜组与所述谐振腔体的第一端开口连接,所述三棱镜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垂直,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谐振腔体的第二端开口连接;
[0010]所述泵浦源设置于所述透镜组一侧,所述泵浦源与所述透镜组相对设置,所述增益组件设置于所述谐振腔体内,所述泵浦源发射的泵浦光能够透过所述透镜组注入所述增益组件中;
[0011]所述输出装置设置于所述三棱镜一侧,所述三棱镜透射的激光均能够照射在所述输出装置上。
[0012]可选地,所述透镜组朝向所述谐振腔体的一面镀有第一反射膜;
[0013]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大于99%,3dB谱宽为8纳米~12纳米。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面镀有第二反射膜,所述第二反射膜透射1064纳米~1100纳米波长的激光,透射率大于99.8%,3dB谱宽为8纳米~12纳米。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激光谐振装置的所述三棱镜的所述第三侧面镀有透射膜,所述透射膜对所述第一激光谐振装置产生的激发光全透射。
[0016]可选地,所述第二激光谐振装置的所述三棱镜的所述第三侧面镀有全反射膜;
[0017]所述第一激光谐振装置和所述第二激光谐振装置的所述三棱镜的所述第三侧面相互平行,所述全反射膜反射的激光照射在所述第一激光谐振装置的所述三棱镜的所述第三侧面上,所述透射膜对所述第二激光谐振装置发射的激发光全反射。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激光谐振装置和所述第二激光谐振装置产生的激发光照射在所述透射膜上的区域重合。
[0019]可选地,所述泵浦光的波长为808纳米、915纳米、976纳米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0020]可选地,所述增益组件为掺杂稀土元素的物质。
[0021]可选地,所述稀土元素包括Yb、铒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2]可选地,所述输出装置包括通过输出光纤依次连接的空间光耦合器、包层光过滤器以及输出端,所述三棱镜透射的激光均能够照射在所述空间光耦合器上。
[0023](三)有益效果
[0024]本技术的第一激光谐振装置和第二激光谐振装置通过三棱镜改变激光的发射路径,将输出的激光汇集到同一个输出装置上,无需采用合束器,有效地简化了多模组激光器系统的结构,降低了制作难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多模组激光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泵浦源;2:透镜组;3:谐振腔体;4:增益组件;5:三棱镜;6:空间光耦合器;7:包层光过滤器;8: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1的定向为参照。
[0029]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清楚、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30]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模组激光器系统,其包括第一激光谐振装置、第二激光谐振装置以及输出装置。其中,第一激光谐振装置和第二激光谐振装置均包括泵浦源1、谐振腔体3、透镜组2、三棱镜5以及增益组件4。谐振腔体3为两端开口的圆柱形中空套筒,透镜组2与谐振腔体3的第一端开口密封连接,透镜组2的中轴线与谐振腔3的中轴线共线。三棱镜5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连接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垂直,三棱镜5的第一侧面与谐振腔体3的第二端开口密封连接,三棱镜5的第一侧面与谐振腔体3的中轴线垂直。泵浦源1设置于靠近透镜组
2的一侧,泵浦源1与透镜组2相对设置,增益组件4设置于谐振腔体3内,泵浦源1发射的泵浦光能够透过透镜组2注入增益组件4中。泵浦源1产生的泵浦光能够注入到增益组件4中,泵浦光波长为808纳米、915纳米、976纳米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泵浦光注入到增益组件4当中,泵浦光被增益组件4吸收,增益组件4中的稀土离子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从而发生粒子数反转,一旦增益大于损耗,就会产生自发辐射,通过透镜组2和第一侧面束缚以后产生震荡。输出装置设置于三棱镜5一侧,震荡后的激光达到设定波长后通过三棱镜5透射出来,通过三棱镜5改变激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将多束激光汇集照射在输出装置上,通过输出装置将激光输出。本技术的第一激光谐振装置和第二激光谐振装置通过三棱镜5改变激光的发射路径,将输出的激光汇集到同一个输出装置上,无需采用合束器,有效地简化了多模组激光器系统的结构,降低了制作难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耐用性。
[0031]如图1所示,透镜组2用于将泵浦源1发射的激光汇集并透射到增益组件4上,在透镜组2朝向谐振腔体3的一面镀有第一反射膜,第一反射膜为高反射膜,反射率大于99%,3dB谱宽为8纳米~12纳米,避免谐振腔体3内的激光从谐振腔体3的一端透射出去。三棱镜5的第一侧面镀有第二反射膜,第二反射膜仅能够透射1064纳米~1100纳米波长的激光,透射率大于99.8%,3dB谱宽为8纳米~12纳米。谐振腔体3内产生震荡后的激光波长达到1064纳米~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组激光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模组激光器系统包括第一激光谐振装置、第二激光谐振装置以及输出装置;所述第一激光谐振装置和所述第二激光谐振装置均包括泵浦源(1)、谐振腔体(3)、透镜组(2)、三棱镜(5)以及增益组件(4);所述谐振腔体(3)两端开口,所述透镜组(2)与所述谐振腔体(3)的第一端开口连接,所述三棱镜(5)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垂直,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谐振腔体(3)的第二端开口连接;所述泵浦源(1)设置于所述透镜组(2)一侧,所述泵浦源(1)与所述透镜组(2)相对设置,所述增益组件(4)设置于所述谐振腔体(3)内,所述泵浦源(1)发射的泵浦光能够透过所述透镜组(2)注入所述增益组件(4)中;所述输出装置设置于所述三棱镜(5)一侧,所述三棱镜(5)透射的激光均能够照射在所述输出装置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组激光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2)朝向所述谐振腔体(3)的一面镀有第一反射膜;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大于99%,3dB谱宽为8纳米~12纳米。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模组激光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镀有第二反射膜,所述第二反射膜透射1064纳米~1100纳米波长的激光,透射率大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玮莹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邦德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