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7182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柜体电器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包括正极铜排(1)、负极铜排(2),正极铜排(1)和负极铜排(2)之间设置内部绝缘层(3),正极铜排(1)、内部绝缘层(3)、负极铜排(2)包裹在绝缘壳体(4)内,正极极片(5)延伸到绝缘壳体(4)内部连接正极铜排(1),负极极片(6)延伸到绝缘壳体(4)内部连接负极铜排(2)。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结构为一体式,体积小,拆卸方便,安全性能高,可重复使用,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柜体电器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

技术介绍

[0002]叠层母排又称复合母排,层叠母排,层叠母线排,复合铜排,英文叫Laminated Busbar,是一种多层复合结构连接排,可算是配电系统的高速公路。与传统的、笨重的、费时和麻烦的配线方法相比,使用复合母线排可以提供现代的、易于设计、安装快速和结构清晰的配电系统。现有技术中的叠层母排,各部件分别布置,使用时,需要将各部件分别与配电系统的相关部位连接,安装繁琐,使用不便。而且,各部件分别安装,而叠层母排又分为正负极,正负极存在接触风险。这样,整个叠层母排的安全性能都存在隐患,整体性能受到影响。
[0003]现有技术中有名称为“一种设置有PET绝缘膜的叠层母排”、公开号为“203895138U”的技术,该技术包括正电极、负电极、PET绝缘膜,正电极下层和负电极上层均设有PET绝缘膜,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设有PET绝缘膜,正电极和负电极上设有若干接线端子,接线端子直接裸露在空气中。该技术没有涉及本申请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为一体式,体积小,拆卸方便,安全性能高,可重复使用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
[0005]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包括正极铜排、负极铜排,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之间设置内部绝缘层,正极铜排、内部绝缘层、负极铜排包裹在绝缘壳体内,正极极片延伸到绝缘壳体内部连接正极铜排,负极极片延伸到绝缘壳体内部连接负极铜排。
[0007]所述的正极极片为L型结构,正极极片通过铆钉与正极铜排固定连接,正极极片按间隙设置多个。
[0008]所述的负极极片为L型结构,负极极片通过铆钉与负极铜排固定连接,负极极片按间隙设置多个。
[0009]所述的正极极片位于负极极片上层,正极极片包括缺口部,缺口部7设置为位于负极极片上方位置的结构。
[0010]所述的负极极片穿过绝缘壳体和内部绝缘层与负极铜排固定连接。
[0011]所述的内部绝缘层为PET绝缘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0012]所述的绝缘壳体通过注塑方式包裹正极铜排、内部绝缘层、负极铜排,正极铜排、内部绝缘层、负极铜排、绝缘壳体设置为能够形成一体式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的结构。
[0013]所述的绝缘壳体上设置连接支架。
[0014]所述的连接支架通过螺钉与绝缘壳体连接,连接支架上设置多个螺纹孔。
[0015]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001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通过独特巧妙的构思,提出一种全新结构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整个结构为一体式结构,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按上下层布置,而正极铜排、负极铜排之间设置内部绝缘层,这样,内部绝缘层实现正极铜排、负极铜排的可靠隔绝。而后,通过绝缘壳体包裹正极铜排、内部绝缘层、负极铜排,而绝缘壳体采用塑料材料制成。这样,整个叠层母排为封闭式结构,相关部件位于绝缘壳体内部,实现内部部件的可靠限位和规定,避免个部件窜动,而整体结构可靠,使用过程安全性高,且可以重复使用,有效提高叠层母排重复利用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的正极铜排、负极铜排、内部绝缘层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正极铜排;2、负极铜排;3、内部绝缘层;4、绝缘壳体;5、正极极片;6、负极极片;7、缺口部;8、连接支架;9、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包括正极铜排1、负极铜排2,正极铜排1和负极铜排2之间设置内部绝缘层3,正极铜排1、内部绝缘层3、负极铜排2包裹在绝缘壳体4内,正极极片5延伸到绝缘壳体4内部连接正极铜排1,负极极片6延伸到绝缘壳体4内部连接负极铜排2。叠层母排还包括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技术方案。通过独特巧妙的构思,提出一种全新结构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整个结构为一体式结构,正极铜排1和负极铜排2按上下层布置,而正极铜排1、负极铜排2之间设置内部绝缘层,这样,内部绝缘层实现正极铜排1、负极铜排2的可靠隔绝。而后,通过绝缘壳体4包裹正极铜排1、内部绝缘层3、负极铜排2,而绝缘壳体采用塑料材料制成。这样,整个叠层母排为封闭式结构,相关部件位于绝缘壳体内部,实现内部部件的可靠限位和规定,避免个部件窜动,而整体结构可靠,使用过程安全性高,且可以重复使用,有效提高叠层母排重复利用率,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结构为一体式,体积小,拆卸方便,安全性能高,可重复使用,成本低。
[0023]所述的正极极片5为L型结构,正极极片5通过铆钉与正极铜排1固定连接,正极极片5按间隙设置多个。所述的负极极片6为L型结构,负极极片6通过铆钉与负极铜排2固定连接,负极极片6按间隙设置多个。上述结构,正极极片连接正极铜排,负极极片连接负极铜排。而设置结构时,先将正极极片5通过铆钉与正极铜排1固定连接,先将负极极片6通过铆钉与负极铜排2固定连接,而后再将正极铜排1、内部绝缘层3、负极铜排2包裹在绝缘壳体4内,形成结构。
[0024]所述的正极极片1位于负极极片2上层,正极极片1包括缺口部7,缺口部7设置为位
于负极极片2上方位置的结构。上述结构,缺口部的设置,使得正极铜排不会影响负极极片与负极铜排的连接。这样,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可以位于叠层母排同一侧位置,满足使用。
[0025]所述的负极极片6穿过绝缘壳体4和内部绝缘层3与负极铜排2固定连接。所述的内部绝缘层3为PET绝缘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上述材质的内部绝缘层,可靠布置在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之间。
[0026]所述的绝缘壳体4通过注塑方式包裹正极铜排1、内部绝缘层3、负极铜排2,正极铜排1、内部绝缘层3、负极铜排2、绝缘壳体4设置为能够形成一体式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的结构。上述结构,绝缘壳体是通过注塑方式成型的,既固定正极铜排1、内部绝缘层3、负极铜排2,又起到绝缘外壳的作用。这样,整个叠层母排为一体式。
[0027]所述的绝缘壳体4上设置连接支架8。所述的连接支架8通过螺钉与绝缘壳体4连接,连接支架8上设置多个螺纹孔9。上述结构,连接支架可以与绝缘壳体为一体注塑方式固定连接的结构。而螺纹孔的设置,用于螺钉穿过,可以可靠实现叠层母排与配电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铜排(1)、负极铜排(2),正极铜排(1)和负极铜排(2)之间设置内部绝缘层(3),正极铜排(1)、内部绝缘层(3)、负极铜排(2)包裹在绝缘壳体(4)内,正极极片(5)延伸到绝缘壳体(4)内部连接正极铜排(1),负极极片(6)延伸到绝缘壳体(4)内部连接负极铜排(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极极片(5)为L型结构,正极极片(5)通过铆钉与正极铜排(1)固定连接,正极极片(5)按间隙设置多个。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极极片(6)为L型结构,负极极片(6)通过铆钉与负极铜排(2)固定连接,负极极片(6)按间隙设置多个。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柜体功率单元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极极片(1)位于负极极片(2)上层,正极极片(1)包括缺口部(7),缺口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任峰桂吉祥李子缘李辉李濂森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佑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